在硅谷的中国人
2020-03-12翟锦
翟锦
好穷好破——这是王硕对硅谷的第一印象。2016年,他从国内来硅谷读硕士,刚下飞机,看着车窗外,觉得这里跟西二旗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稀稀拉拉的大平房,绿化做得也不好,破落荒凉。”但这并不影响王硕对这里的向往——这个被旧金山湾和太平洋山脉包围的长约25英里的狭长地带,一个世纪前还是一片果园,随着英特尔、苹果、谷歌、脸书、雅虎等互联网与科技巨头的入驻,这里变成了“圣地”,“作为学计算机的人,硅谷永远是一个类似圣地的存在,所以总觉得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过来看一看。”王硕说。
在硅谷盛传的一个调侃是,一个招牌掉下来砸10个人,里头三个Facebook、五个Google,其他两个是在startup(创业公司)。据统计,硅谷目前的科技公司数量超过1500家,这意味着这里能提供给外来者的工作机会远超于美国其他城市。“说白了就是,你如在硅谷找不到工作,你在美国其他地方也很难,因为这里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
“上岸了”
在硅谷,科技公司提供的起薪通常在12万美元左右,这几乎是非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两倍。除了工资还有股权、奖金和其它福利,这意味着你可以和人合租一个前有草坪后有游泳池的公寓,周末去滑雪,学开飞机,休年假去世界各地旅行打卡。如果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双方若都在硅谷的互联网大厂工作,初始年薪合起来就能达到将近30万美元,三年之内就可以一起贷款买房,在美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
人们找工作的首选大多是F L A G(Facebook,Linkedin,Apple,Google),找到工作通常被形容为“上岸”,而“刷题”则是确保你能够顺利上岸的一个重要路径。硅谷是从2012年开始大规模刷题的,因为计算机行业的迅猛发展,人都涌来了硅谷,为了能更高效率地筛选人,考算法题这种“应试”面试环节,逐渐被所有的互联网大公司纳入面试体系。在硅谷的互联网公司,80%的面试内容都在考察算法,刷算法题是准备硅谷大厂面试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耗费时间精力的一步。
作为硕士转读CS(计算机)的学生,童瞻从2018年5月到2019年3月,陆续刷了一年的题。这期间,他一度感觉自己的焦虑快到了嗓子眼,那段时间,他时常垮着脸,一度觉得自己很抑郁,每天睁开眼就赖着不想起床刷题,无意义地刷手机。最后,临近面试时,童瞻一咬牙花几百美元报了一门算法班的网课——这种学校相当于算法班里的新东方,课程持续两个月,每周两次课,晚上会有老师上线讲解例题,课后有配套的刷题作业。
由于路径清晰可见,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有的在国内已经工作过几年,听朋友说这边赚得多,来这边水一个硕士,刷刷题就能进大厂,于是他们就来了”。童瞻现在的同级同事中,就有这样的人。但现实中,这种集训的、应试的学习模式,有时候也会遇到问题——尽管刷题能刷过面试,但一进公司面对竞争会立刻掉队,被PIP(“绩效改进计划”,也是大家公认的解雇前的通知),或者被解雇。
最大的恐惧
在硅谷的大厂工作,有着非常光鲜的一面。方晓飞在Facebook工作了快三年,他喜欢这里。工作日早上9点半闹铃一响,他会起床赶去公司吃早餐,从家到公司,开车只要20分钟,这让他时常和国内对比,以前在腾讯实习的时候,单程通勤就要一个小时。方晓飞每次都很开心的打开世界地图,搜索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把目的地的物价换算成美元,去哪里都觉得是一件小事。这些都让他觉得很满足,“我来硅谷,就是和世界上这些IT人才一起工作。我觉得这一辈子,就是圆一个梦。”
方晓飞在入职Facebook的半年内就晋升了,但那次后,他已经快两年没有升职,至于理由,部门领导表达得直截了当,“他就觉得我沟通不行。”当时,方晓飞同一时间要做很多项目,和很多人沟通协调,有一些没沟通好,迟了交接,影响了其它团队的进度。方晓飞很沮丧,他决定弥补自己的弱项,申请换组,去了一个十分重视沟通的组。
对于在硅谷“上岸”并希望留在美国的中国人,压力与竞争并不是最令他们焦虑的,他们最大的恐惧是——“溺水”,即失业。在美国,没有绿卡之前,无论你是持有OPT实习签证,还是H1B工作签证,一旦失业,你必须在60天内找到工作,否则就将面临被遣返的命运。每年,美国政府会向外国人发放共8.5万个H1B工作签证,在2013年之前,由于经济危机等原因,获得H1B签证只需申请,并不需要抽签。但由于申请人数越来越多,从2013年起,H1B签证改由抽签的方式发放。其中,有2万个名额面向拥有美国大学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学历申请人,高学历者如果没能在2万个名额中被抽中,将被并入6.5万个普通名额,进行第二次抽签。很多在硅谷工作的中国人都感觉自己被签证束缚住了。同一家公司,美国同事觉得工作节奏太紧张,决定裸辞,然后去休息旅行一段时间。但中国人大多不敢,“我一旦失去雇主的话,我的H1B签证60天就失效了。就觉得自己还是被一条无形的锁链锁住了。”
选择
尽管每个人都曾面临着“溺水”的压力,但留在硅谷——仍是绝大多数人的答案。硅谷庞大的华人数量使得他们很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少数族群。王硕觉得自己来美国依然过的是纯中国式的生活,和中国人住在一起,除了在公司、学校,上班、上课的时候用英语之外,其它没什么差别。在硅谷,上海菜、粤菜、川菜、湘菜、火锅都有,“口味的话跟北京比,就打个八折吧,也够吃了”。买东西去中国超市,包括螺蛳粉在内的国内能买到的东西,这里也都有。车辆会看红绿灯,会主动避让行人,无障碍设置也做得好,也没一群人关心你的工作和婚姻,童瞻喜欢这里的自由和尊重。
为了能更好地待在硅谷,方晓飞还在努力地改善自己的“沟通问题”。每周公司都会有些小聚会,大家围在一起喝酒,站着聊天,他会逼着自己参加这些社交,把它当作工作的一部分,看到有同事聚在那儿,一定要走过去,参与对话,就像他当时上英语课给自己的要求。和童瞻一样,他最害怕同事们聊橄榄球比赛,因为,“真的没法聊”。因为还没有在美国组建家庭,方晓飞并不拒绝回国的选项,他觉得如果哪天国内的互联网大厂不用天天996,工资也不错,说不定自己就回去了——对于很多享受硅谷生活的年轻华人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心态——留在硅谷很好,但回国也不是不可接受。
摘編自微信公号“每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