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逆行 国士担当
2020-03-12肖婷婷
肖婷婷
在这场国家战“疫”中,专家的声音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建议是我们的指路灯,他们的分析是我们的定心丸。他们品格可昭日月,精神感人至深,称得上是“国士无双”!
钟南山:敢医敢言的84岁“运动员”
这个春节,无论84岁的钟南山说了什么,人们看到他的出现,仿佛就像吃了颗定心丸。经过“非典”后,人们相信:标上“钟南山说”后,就带着公信力。当公众信心决堤时,他是能堵住口子的那个人。
2019年12月27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现群体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官方最初称未发现明显人传人迹象,措辞谨慎。不过,病毒在这个城市以可怕而不为人知的速度蔓延着。
钟南山,再度临危受命!1月18日傍晚,钟南山挤在高铁餐车一角,义无反顾奔赴武汉。1月19日,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后,钟南山飞抵北京,赶往国家卫健委。1月20日,钟南山发声,新型肺炎肯定存在人传人,已有14名医护人员感染……
历史重演,很不幸,过程也惊人相似。2003年,在广东累计报告“非典”病例突破1000例这天,是钟南山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他坚持“‘非典病原不是衣原体”。有官员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钟南山直言:“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钟南山时年67岁。最终,他的坚持成功了,他的诊断方案也成了当时诊治SARS的基础。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钟南山先生的父亲是中国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刚”之一,著名儿科学家、病毒学家钟世藩。钟南山,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和精神。
1979年的10月,在他43歲生日当天,钟南山远赴英国,开始为期两年的进修。在英国,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承认,钟南山只能以观察者的身份参加查房和参观实验,他的导师只允许他待8个月。“我一定要争口气”。为了研究“吸烟(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课题,他猛吸一氧化碳,冒着生命危险让自己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22%,相当于一个人连抽60多支香烟。最终,他不仅证实了导师的演算公式,还发现了其推导的不完整性。事后,导师告诉钟南山,他想待多久都可以。
不仅专业技术一流,钟南山还是个“运动员”。1959年,23岁的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刷新了男子400米栏全国纪录。如今,已过杖朝之年的钟南山,一直坚持健身,他说“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着。”
李兰娟:冲在抗疫最前线的科研“女神”
2月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消息一出,举国沸腾。这无疑为连日来的抗疫战争注入了一剂强心剂。2月4日是李兰娟抵达武汉的第3天,这位73岁的科研老将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每天只睡3小时……
很多人知道李兰娟这个名字,源于2003年的“非典”。她对浙江省“非典”防治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实现了全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理起了关键作用。
2013年,H7N9禽流感来势凶猛,李兰娟带领的团队在5天内迅速发现突发疫情病原,并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随后又证实,活禽市场是人感染 H7N9的源头。在此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全国大规模关闭活禽市场,减少了人感染的风险,迅速控制了疫情传播。
其实,李兰娟还有一项更大的成就,就是创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的新途径。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她也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人工肝研究成功了,她又开始研究肠道的微生态,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肝病肠道微生态变化的开拓者,首创了“粪菌移植”技术,帮助肠道疾病患者重建肠道菌群。
在从医的道路上,李兰娟从未停止过治病和研究,她给自己,也给立志从医的后辈们十六字座右铭: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王辰: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做好医生
2020年2月5日,一个人被刷屏。他就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
王辰有许多头衔,最重要的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2003年“非典”期间,王辰是北京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在北京战胜“非典”的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王辰做了什么让万众瞩目?新华社用这样的标题回答了这个问题——《关键时刻 关键之举》。
2月1号,王辰到达武汉;2号他提出建立“方舱医院”的建议;3号武汉开始建方舱医院;4号方舱医院就可以接收病人了。这就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之举。
为什么要建立方舱医院?
王辰回答得非常清楚:“形势严峻,大批的患者未能及时收治到医院中。而这批患者在社会上的流动、在家里居住,会造成社会和家庭进一步的感染,这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的因素。破题的关键在于将已经确认的病例收治到医院中,进行集中收治和隔离,避免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接触。”
这就是抓住了要害。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的做法就是:首先必须切断传染源。而直到疫情发现十多天过去,武汉还没有切断传染源。王辰的话振聋发聩:“前一段对传染源的控制不力,是社会和专业干预不够。”
这是位有良心敢担当的医学家,对失误毫不留情!只有这样尖锐地指出来,才能让领导和民众信服和重视。于是,武汉迅速开始建设方舱医院。中央严令:武汉必须在2月6号之前收治所有确诊的病人!
在面对白松岩的提出拐点论时,王辰实事求是,用严谨的态度回答:“首先我们现在对疫情的底数不甚清楚,如果不甚清楚,在判断上的根据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拐点不是人为能够预期的。另外还有病毒的变异问题。这未可预期。”
不仅如此,王辰还提出了包围敌人的理念,全歼敌人的办法——必须迅速把染病者全部集中隔离。染病者不是敌人,他们是被敌人伤害的受害者,只有把染病者全部集中隔离,才能把病毒这个敌人包围起来,包围圈里才有杀敌的武器,只有在包围圈里,才能把杀敌的武器交给染病者。他们才能在战友——医生护士的帮助下,一起杀死敌人——新冠病毒。
王辰非常客观,他说:“这不是‘至善之策,却是可取之策,现实之策。”按王辰的話说,完成了对病毒的包围,才做到了切断传染源,才有可能出现拐点。
王辰的话让人踏实。
作为三位“抗疫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院士,1962年王辰出生于山东德州,父母是大学教师,家庭条件不错。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是“在充满着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在阳光环境里长大的人,心灵都比较透亮。尽管后来经历了“文革”,但王辰并没有因此沉沦,相反,这些经历激发了他的恻隐与悲悯意识。他曾在讲座中说:“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做好医生”。
1985年,王辰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1991年获取同校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学成归国的王辰开启了他的医学事业。因在呼吸疾病方面取得非常大的研究成果,2013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4年9月,王辰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2018年1月24日,他就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张文宏:“硬核”医生的“硬气”
“模子”,是上海话里等级很高的褒义词,许多人用来形容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1月29日晚上,张文宏因在疫情新闻发布会现场的一番“硬核”发言而迅速走红。他的发言视频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被大量转发。网友赞他“务实”“有担当”“思路清晰”,甚至有人称他是“第二个钟南山”。
对于一夜成名这件事,张文宏有些摸不着头脑,“我自己觉得是非常平常地履行了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而已,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我觉得非常纳闷。”与他共事许久的同事也有些想不通,“他平常就是这样的呀!”
有人说,张文宏之所以敢说敢做,不是因为“硬核”,而是“硬气”。
张文宏是温州瑞安人,据传在校时就是学霸,高三直接保送。他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前身——上海医科大学,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微生物与免疫系和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做过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进入华山医院工作后,他一直从事感染病与肝病专业的临床研究。他所在的感染科,连续九年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感染病学科榜首。
翻看张文宏的履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上海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药审委员会专家”等充满光环的头衔,还有在中国应对传染病的几场硬仗中,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2003年,张文宏就参与到了“非典”的救治和防疫工作中,他的老师翁心华时任上海市“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在那场疫情中,上海的表现受到了多方认可,没有医护人员感染,也没有形成社区传播或群体暴发。
“非典”结束后,张文宏协助翁心华一起主编了国内首部介绍SARS的专业书籍。
2013年,H7N9禽流感暴发,他第一时间在国际上客观报道了中国案例;2014年,抗击埃博拉病毒,他参加了援助西非的紧急救援队。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来袭,他接替自己的老师,成为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他定下了一个目标,“上海的病人不允许出现拥挤、交叉感染,不允许让病人住不上医院。”
资料来源:中新社、搜狐网、腾讯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