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人爱囤“末日食物包”

2020-03-12王婉迪

环球时报 2020-03-12
关键词:罐头防灾储备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王婉迪

编者的话:

“如果世界因灾难而崩溃,你最不需要担心的是今天晚餐应该做什么”这是美国售卖“末日食品”商家的广告语。西方不少国家都有很强的“末日情结”,老百姓平时就有储备习惯,这次新冠肺炎全球蔓延,很多商家更是抓住商机,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末日食品”。

最近美国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开始推出“末日食物包”,顾名思义,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也可以求生的食品储备。“末日”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是部分商家为了营销产品所想出来的广告词,意在表示产品的储备丰富,可以应对大型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美国的许多大型商家都推出了此类产品,可以在实体店购买或者网上订购。虽然看似太过夸张,但这种食品储备方式备受欢迎,如今各大网站的“末日食物包”在推出的几天内就已售罄。

这些食物包的价格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环球时报》记者在网上看到一款售价157美元的食品包,上面写着“两周应急食品补给(每天1500卡路里)”。食物装在一个黑色的塑料桶里,里面按照不同的食材分为一个个黑色密封袋,商家的描述显示这些食物的保质期为25年,黑色密封袋一共四层,并且建议在断电、自然灾害、疫病流行期间食用。食物的内容包括奶酪通心粉、炒饭、薄煎饼、燕麦粥、土豆浓汤等。

最让人惊讶的是那些价格高达四五千美元的超大食品套装,里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有真空包装的粮食、肉类,还有脱水的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搭配齐全,能够满足全面的营养需求,这五六百罐食品的体积也蔚为壮观,放在一起堪比一个集装箱,商家宣称可以供四五个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吃上一年,保质期也有二三十年之久,可以瞬间把家里变成一个“食物银行”。

在美国,有一类人是“应急食品包”的忠实拥趸。在著名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里面的主角谢尔顿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家里的常备应急食品包只够他和室友两个人吃,他甚至会拒绝有客人前来过夜,理由是如果发生意外,家里的储备食物就会短缺。虽然只是一个笑料,但也能够看出应急食品储备是许多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小题大做的“末日食物包”在美国如此受欢迎?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等国家就已产生了对“世界末日”的忧虑,主要的恐惧来源于核战争、宗教冲突、经济崩溃等,这种担忧的心理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那时候的人们就有修建防空洞、避难所、储备生活物资的习惯。“冷战”和“大萧条”的出现更是坚定了人们应该随时为意外事件做好准备的心理。上世纪60年代,“生存主义”一词诞生,主要是指用储备生存物资、学习生存技能等方式来防备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灾难。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从立国至今,并未在本土遭受过太大的灾难,因此美国人普遍认为自己对大型危机的承受能力并不

是很强。另外,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许多人也有一种“与其等待救助,不如依靠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造成“末日食物包”脱销的原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美国人即使不进行过分的食品储备,也很喜欢在飓风、暴雪等自然灾害或者流行病感染季节抢购一些食物和日用品。如果仔细观察,超市里最先被抢购一空的都是罐头食品、冷冻食品和瓶装饮料。与中国人钟爱生鲜食品不同,美国人从饮食习惯上本就不排斥食用大量的罐头食品,也不会认为“末日食品”不够美味。家家户户常备的食品大量都是午餐肉、速冻培根、真空沙拉酱和意面酱、盒装的麦片等干燥、速冻、抽真空的半成品,甚至连鸡汤和骨头汤都有量产之后的软包装商品,加热后就可食用,而这些食品的内容本来就和“末日食品”极为相似。所以“末日食品”从某种程度上只是把他们熟悉的食品换了名字而已。

“世界末日”的概念植根于西方文化中,让美国人自幼就有一种“末日危机”,而近年来相关题材的书籍电影等风靡世界,更让末日来临的恐慌变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还有美国人说,如果真的有“末日”,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食物,美国人家里一般会配备一个应急医用箱,里面配有创可贴、绷带、手套、常用药品等。还会有一个应急的工具箱,包括各类电池、手电筒、头灯、护目镜等。▲

欧洲人把自家储藏室变成“小超市”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欧洲的末日食品历史非常久远。”柏林洪堡大学历史学者汉斯曼说,古代欧洲人为应对各种瘟疫、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战争,常常准备各种末日食品,比如黑面包、黄油、土豆等,以让自己生存下来。

罐头的发明让欧洲的末日食品得到“升级”。18世纪末,率军征战四方的拿破仑为了解决打仗行军时储粮的腐烂变质问题,巨额悬赏能发明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当时有一位叫尼古拉·阿佩尔的厨师,经过十年的艰苦研究,于1804年发明了玻璃瓶加上软木及铁丝紧紧塞着瓶口的罐头技术,获得了这份大奖。后来,英国商人彼得·杜伦研制出铁皮罐。罐头食品很快风靡欧洲,尤其在危机中成了“救命食品”。

如今,欧洲人一遇到危机都会购买末日食品,以防不备。新冠肺炎疫情中,欧洲一些电商平台就推出各种末日食品包裹。比如,一种价格35欧元的包裹里有15盒罐头,包括意大利面、西兰花、草莓、鸡肉、三文鱼、土豆泥、豆类、黄油、香料等。这些都是即食食品,足够在大多数世界末日的情景中存活两周,其保质期长达20年以上。

欧洲公寓和独立别墅大都设有地下室。欧洲人把它开辟为末日食品储藏室。瑞士苏黎世银行经理斯特凡一家就有一个藏各种末日食品的地下室。记者看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超市,分为六个货架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米面、肉类罐头、蔬果罐头、饮料、酒类、零食等。“这些食品足够我们一家四口吃上三四个月。”斯特凡说,“当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末日时期,也是为了应对平时可能出现的不测。我们平时准备好,就不怕灾难突然降临。”

甚至德国政府危机部门最近也公开提议,每个成年人为疫情贮备可供10天的末日食物。该部门还列了一张清单,包括至少储备20升饮用水,3.5公斤米、面、土豆等主食,6.5公斤蔬菜和水果(也可以是罐头),2.6公斤奶制品,1.5公斤鱼、肉、蛋或全蛋粉,0.4公斤油脂,不需要加热或煮熟的食物(糖、蜂蜜、巧克力、速食肉汤、硬饼干等)。这份清单可以保障每人每天2200卡的热量摄入。而德国也在150个秘密地点储藏了80万吨末日粮食。

记者观察到,欧洲人挑选末日食品很讲究荤素搭配,既有脂肪和蛋白质丰富的肉类,也有富含碳水化合物、钾、维生素的土豆,还有提供硒和维生素D的菇类。同时,为了让末日食品的种类多样化,营养更丰富,更均衡,还会加些草药茶等保健品。

“欧洲人的末日食品情结折射出欧洲人的忧患意识。”汉斯曼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越来越多的时代。我们无法预测灾难何时到来,但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日本防灾食品,米饭套餐最受欢迎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许黛如

日本经常发生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也正因此,日本人拥有很强的防灾意识和丰富的防灾知识,家家户户都常备“防灾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笔者刚到东京时,发现房东提前在要出租的房子里放置了急救包和防灾食品,还有几瓶饮用水。当时还觉得很奇怪,直到后来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防灾训练”,才知道防灾物资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发生灾难,交通瘫痪,超市或便利店的食品可能无法正常供给。再加上水、电、天然气等一旦停供,基本的生活将很难维持。

日本各地方、机关团体等多设有防灾仓库,一旦遇到灾患,便“开仓”将所储物资分发给民众。如2019年东京遭遇超强台风,笔者和朋友躲在家附近的区政府避难时,就领到了压缩饼干和罐头。

但当遭遇严重灾害时,政府准备的防灾食品在分发时可能会有延迟,所以日本政府鼓励民众最好提前在家中备好防灾食品。此外,日本也有大量普及防灾食品、合理准备食物知识的网站,从准备防灾食品的重要性到从何处去购买、购买多少合适、推荐购买清单等都十分详细介绍。毕竟在遭遇灾难时能吃上温暖的食物、保证营养的补充和身体健康是头等大事。

日本农林水产省还制作了譬如《如何准备防灾食品》的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普通家庭准备防灾食品的建议和购买清单。如最好准备一周以上的食物;每人每天保证1升左右的水;准备两三袋2公斤的大米、六七大包方便面以及压缩饼干、海鲜罐头、速食蔬菜包等。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防灾食品与美味无关。但事实上,日本商家推出了很多好吃且方便的食物,甚至还定期举行“防灾食品大赛”。在2019年举行的赛事中,获得“美味金奖”的是咖喱饭,这种食品不需要加水加热,在常温下食用也非常美味。近些年,日本还流行起了“防灾食品套装”,由商家配好不同口味的食物装到一起。其中位于热销榜第一位的是消防馆推荐的米饭套装,内含12种口味不同的米饭,如松茸饭、红豆饭、蔬菜饭、鸡肉饭、咖喱饭等,售价为3600日元(约250元人民币),保质期为5年。

日本常见的防灾食品保质期为3年、5年、8年,但近几年有商家还推出了可以保存25年以上的“生存食品”,采用高度的干燥处理,然后采用独特的工艺打造成密封食品包装罐,消费者只要在常温下妥善保管,即可实现25年的超长保质期。这种食品不必几年就更换,减少了麻烦和浪费。这种食品种类丰富,简单易操作,只要将热水倒入即可食用,但售价比普通防灾食品要高,一人份的单餐价格约为400日元(约27元人民币)。

此外,近些年日本还出现了宠物用防灾食品。虽然灾难发生时人是第一位的,但猫、狗等宠物对很多人来说也是重要的“家人”,因此现在关于宠物的防灾食品也能够在日本的超市或网上轻松购买。▲

猜你喜欢

罐头防灾储备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吃剩的罐头怎样保存
阿佩尔与罐头
开罐头 给爸爸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