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源分析与破解路径

2020-03-12郭晓蓓徐继峰施元雪

管理现代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用融资

□ 郭晓蓓 徐继峰 施元雪

(中国民生银行 研究院, 北京 100083)

一、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企业贷款比重连年下降

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自2017年开始的金融“去杠杆”、“去影子银行”等措施让杠杆率高、规模扩张过快的民营企业在资金端承压。WIND数据库显示,2018年民营企业所获得的信贷资金在银行信贷规模中的占比仅为25%,而在对公信贷业务中的占比约计40%。从各大银行对外发布数据看,2013—2018年间,我国整个金融市场新增信贷规模中,民营企业的信贷规模占比由65.6%急速下滑到47.4%。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

1.民营企业贷款可及性差。据统计,在有银行信贷需求的小微企业中,能获得贷款的比例仅为46.2%[1]。同时,在信贷政策环境趋紧时,民营企业常常遭到压贷、抽贷、断贷、拒贷等情况。自2014年以来,由于外部整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诸多民营企业面临着银行信贷规模缩减的巨大压力,加剧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2.直接融资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我国,上市和债市融资等直接融资只占到整体融资规模的15%[2]。鉴于发行债券与股票门槛较高,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较小。在近年来国家提倡“双创”背景下,以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民营经济出现井喷式发展,PE基金规模大幅增长。但一般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PE、VC投资。

3.民营大中型企业的互保模式存在严峻挑战。在环境恶化时,核心圈的一家或几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就可能从“抱团取暖”变成“火烧连营”。2017年,银监会专门发文(银监办发[2017]52号)要求各地对企业担保圈贷款风险进行专项排查,重点排查互保、联保、循环保情况。在信贷政策收紧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地区的民营大中型企业的信贷互保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很有可能导致区域金融风险。

(三)民营企业融资贵问题尚未根本好转

1.民营企业实际贷款成本高于国有企业。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通常有三级利率:无风险利率给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叠加了信用利差后的利率,主要给信用等级较高的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再叠加了“民企利差”后的利率,主要给信用等级偏低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

2.民营企业信贷成本大增的直接原因在于银行吸储成本的不断上升。银行负债大部分来源于存款,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虽然人民银行连续多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率双轨制一直存在,尽管货币市场利率在降低,但并未传导至信贷市场利率,从而推高民营企业贷款成本。

3.民营企业借助诸如新兴金融、民间金融等社会融资路径来满足融资需求的成本过高。从央行一些调研情况看,多数民营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短贷长用现象。企业反复性地向金融机构还贷并申请续贷,变相延长了贷款使用期限。大多数企业为按期还款,转而投向民间机构甚至小额信贷筹集过桥资金,再次在资金链上增加了过桥费等名目众多的中间费用。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融资形式,一度使融资成本更为高企。

二、民企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是造成融资难的关键原因

1.民企的抗风险能力弱。因为民企通常规模较小,并且经营较为分散,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18年底我国实有企业超过3000万户,能经营10年及以上的仅占21%,导致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有较多顾虑[3]。

2.民企自身控制机制与治理结构不完善。因为我国民企数量规模较大,存在大量的新创企业,绝大部分民企依旧处于创业期和发展的瓶颈期,管理粗放,财务未形成标准化,治理结构不完善,存在故意隐瞒、粉饰或伪造财务信息的可能性,造成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较高。

3.民企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标准。绝大部分民企的财务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满足银行的信贷标准要求。具体表现在:注册资金缺乏真实性、财务报表信息中并未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普遍存在经营者随意支配财务的现象、经营者自身的综合素养不高等,导致银行无法精准客观地把握企业的真实状况,造成双方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民企融资难度。

(二)金融体制机制和融资格局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

1.我国欠缺政策性金融机构。因为民企在与国企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假如仅依赖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民企发展将十分缓慢。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为民营企业带来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2.民间金融机构欠缺规范性和安全性。近年来,金融市场中涌入了诸多非正规性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在短期内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当前我国在民间金融机构设立和运营管理层面缺乏约束制度,无法真正发挥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作用。

(三)商业银行信贷导向偏向国有企业

1.国有商行更倾向于为大中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一方面,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指出生产要素要平等使用,但围绕产业政策的惯性做法依旧发挥作用,银行依旧侧重为国企提供低息贷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总行广泛采用不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国企和民业的不良贷款采取不同的态度,国企的不良资产通常加以“债转股”处理,而对民营企业则可能被认为存在利益输送,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2.政府信贷干预可能误伤民企。在宏观调控上,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往往会对银行放贷行为加以行政干预,将一些行业或公司作为放贷限制目标,在实践中往往最先伤害到民企。例如在经济上行周期,为了对“投资过热”的现象加以控制,常常最先考虑压制民间投资,对银行提出要严厉把控对民企的放贷行为的要求;在经济下行周期,为了缓解“产能过剩”,常常对银行提出要重视信贷风险,有保有压的要求,在实践中就以民企为主要“关照”对象,进行停贷、断贷和抽贷。

(四)支持民企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1.政府在信用担保上强加的行政职能过多。信用担保体系中的政策性担保过多,而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仅仅是政策性担保的补充和辅助,并且按照从中央到地方划分为4个不同层次,此类担保体系欠缺运转灵活性,并且承载着过多的政府意志,无法满足民营企业的信贷担保需求。政策性担保体系导致政府的运营成本过高,在相应的服务范围十分有限。

2.担保机构的管理机制还未成熟。民企的担保需求在持续扩大,促进了担保机构的飞速发展,但从机构内部来看,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与其发展需求并不适应,担保类型不够丰富,担保风险一直以来无法实现有效控制。担保机构本身的问题导致其为民企提供信用担保的能力受到限制。

3.外界环境对担保机构的运营造成了限制。只有适应外界环境,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职能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在我国信用市场管理上并未确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再加上银行、担保机构以及企业之间尚未搭建科学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致使三方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在此信用环境下,无法真正满足民企信贷担保需求,无法缓解当前的融资困境。

三、政策建议

(一)政府需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1.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功能,引导资金向民营企业流动。一是实施更为精准的扶持政策,完善政策传导机制,鼓励更多的银行参与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二是继续实施稳健性的货币政策,增强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利率弹性,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宣传,使其熟悉并运用票据贴现业务进行融资。

2.持续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借助结构性减税等优惠政策,有效降低行政收费,着力减轻中小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服务性收费的规范性程度;严厉打击和惩治违规违法收费行为;着力推进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机制。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厉整治与民营企业存在利益输送关系的政府、国有性质的企事业单位所存在的无故不支付款项的行为,必须强制性清零。除法律制度特殊性要求外,不得随意对企业实施停电或停气行为,确保其民营企业能够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避免在整治环保过程中实施“一刀切”行为,最大限度实现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统筹双赢。

(二)优化金融供给机制,有效破解融资难问题

1.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科创板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新三板发行与交易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早期投资力量,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投基金发展的差异化监管政策、税收政策和退出机制;探索投贷联动,鼓励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开展合作,探索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融资方式[4]。

2.打造服务民企的新型数字化资本市场。运用平台战略思维,打造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新型数字化资本市场,链接民企民众,让广大民企都能够快捷低成本上市融资、让民众能够安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破解民营企业股本性资金的筹资难、筹资贵“痼疾”,以及广大民众财富保值增值渠道单一且风险不透明问题。

3.加快推出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为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股权融资,人民银行应加快推动由符合规定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证券公司、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机构,发起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5],由人民银行提供初始引导资金,带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出现资金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阶段性的股权融资支持。

(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效缓解融资贵问题

1.加强信用监督管理,提高企业诚信意识。政府要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信用监督机制及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公正及高效的经营环境;推动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引导企业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推动政务资源的迅速整合,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引入期限长和成本低廉的政策性金融与保险资金,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全面推行信用贷款、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采用多种方式来控制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3.制定公司信用担保体系,打破银企间的关系与交流屏障。商业银行可以安排代表进入民企董事会,以债权人的利益角度对企业实施更严密的监督。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而无需过于依赖监督,使民企真正获得沟通机制带来的发展红利。

(四)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1.建立企业不良贷款差异化考核标准,对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加以合理合规的确定。制定完善的考核激励制衡机制与尽责免职机制,采取差异化业绩考核标准,对于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适当的放松限制,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2.建立高效、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有效纾解融资慢问题。为满足民企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推动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普惠和科技金融的深入发展,形成为民企提供金融支持的长效机制;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和培训,提升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支撑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

3.积极的推进产品与服务创新。一是充分考虑民企轻资产和抵押物有限的实际情况,全面发展存货、股权、应收账款和专利等形式的质押贷款产品;二是针对流动资金有限、盈利水平较高、现金与收益增长以及还款稳定的优质中小企业,探索商业理保和循环贷款等创新型金融产品;三是全面推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与产业链上重心企业合作,形成多主体合作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五)民营企业应积极打造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信用

1.着力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是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资源高效利用型和出口创汇型方向发展;二是加大新技术研发投入力度,重点发展具有自主创新力、行业竞争优势明显的重点产品;三是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原则,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提高企业信誉度。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经营。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决策科学化;二是充分把握自身的优劣势。在控制规模上避免过于谨慎,由此引发资源浪费;同时也不能过于追求规模扩大,造成自身难以有效维系的不利局面;三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正向激励机制,大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整体素质。

3.积极拓宽融资路径,广泛探究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民营企业应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同业拆借、典当融资、租赁以及票据贴现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充分借助风险投资、民间借贷、协议信贷,以及寻求合作伙伴等方式来解决融资难题。□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信用融资
融资
融资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7月重要融资事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5月重要融资事件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