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现状研究

2020-03-12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信用供应链物流

刘 迎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导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供应链金融行业报告,2020年我国的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预计高达14.98万亿元①。其发展称得上突飞猛进。现如今,产业分配已现新格局,农、工、服务三大产业的界限不断消弭,产业与产业之间出现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受益于此,我国各产业的改革发展也得以更顺利进行。但其中,农业产业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在产业供应链形成的潮流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明晰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痛点,特别是产业链条中的内在缺陷,“找准病症方能药到病除”,从而推动优质资源有效率、高质量地向农业农村倾斜,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大繁荣。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业供应链金融,即供应链金融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构建农产品链条,对各参与方基于物流、信息流、商流的流转提供金融支持,形成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融合,实现“四流合一”。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国民问题,为了高质量解决“三农”问题,曾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在出台的规章制度中也一直强调对农民农业农村的扶持,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的“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等,这些都为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利的制度基础。

现如今,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高科技的普及,农业也由此转变着它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轨迹。新背景下,土地流转、土地互换和土地信托等新兴土地运作模式在农村迅速推广开来。相关制度的变革对我国农业金融来说称得上是一种全新挑战,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机遇,一种导向。制度的变革正在倒逼农业金融技术不断创新,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更多、更优的新型金融产品,以此来适应农业农村的不断发展。

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重支持下,我国涉足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企业越来越多,成长程度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农业供应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大北农集团为例,该集团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战略、将“报国兴农”作为使命,是一家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方面较为典型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引领下,企业建立了“猪管网”、“智农网”、“农信网”,分别对养殖户、经销商以及各种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农信网”下又具体到“猪联网”、“饲联网”、“食联网”、“蛋联网”、“渔联网”等分支节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整合农信管理、生产、交易、数据、物流、金融等服务,为产业链上的各级参与者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同时,该集团还为客户提供理财产品“农富宝”、农业贷款产品“农信宝”以及第三方支付产品“农付通”等,为链上成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痛点分析

虽然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不断被创新、一直在前进,但由于农业本身的特点,使得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存在很多痛点,本文整理了如下几项:

(一)不可分散化风险更大

虽然现代农业有了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但相比其他产业,农业企业还是更容易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低的抵御风险能力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其的授信意愿与额度,加大了农业企业的资本成本。

(二)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备

农户及涉农企业的征信规模较小且信用意识不足,就目前来看,我国涉农企业自身缺乏正规的金融担保公司,使得信用担保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风险;农户及涉农企业的财务体系不完备,加剧了银企、企企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与城市相比,农村信用相关数据的挖掘更困难,农户们抵押物不足、征信记录缺失……如何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解决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问题,提高对农户及涉农企业的风险评估,提升管控效率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受物流因素的制约

我国农产品分布地域性极强,农产品的加工、存储、销售等环节又均离不开物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需求的飞速提升,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生鲜农产品由于本身易腐的特性,对运输要求和存储条件极高,如果不能严格把控运输、储存条件,损耗带给农户或者涉农企业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显示,2018年,全国蔬菜产量70346.72万吨,水产品产量6440.06万吨,水果产量25688.35万吨,肉类产量8624.63万吨,巨大的生鲜供给量对冷链物流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然而冷链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具有冷藏技术相对落后,冷藏设备较为陈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高质量运输。当下,我国的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高居世界榜首,与日、美等行业成熟国家相比,我国的损耗率是其数倍之多。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成熟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依靠的是系统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就经济联系来说,相比小农经济,大型农场、农民经济合作社等大农经济模式更容易与大型核心企业实现对接。但在我国,农业生产、经销仍以农户或者小型农场模式为主,自主化的经营模式占比更高,相比日美等发达市场,我国农业市场的分散化、零碎化等问题十分突出。

四、优化解决建议

(一)加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对于供应链金融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回归到风险的识别、管理和控制,在如今互联网、区块链等信息科技条件下,商业银行等资金供给方应大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自身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改进金融科技软件设备,与各参与方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加强涉农企业财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此外,还应聚焦于农业保险相关问题的完善与改进,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弥补不可控风险给农业企业带来的损失,最大化它的保障作用。

(二)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传统信用体系基于物理性资产背书,新的信用体系则是基于数据积累信用,但现在涉农企业的相关数据并没有很好地流通起来,流通中的数据也没有很强的可信性和公信力。在如今的环境背景下,借力科技是大势所趋。加强金融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实现深入场景的数据风控,力争打造“场景+科技+金融”的新金融模式,从而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评估赋能,实现从物权信任的社会逐步转移到数据信任的社会,提供一个沃土环境助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此外,应加强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涉农企业、涉农人员的信用意识教育,更广泛地普及相关信用常识,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不仅要实现农业领域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而且要做到信用意识与信用理念的全覆盖。

(三)加强物流运输业建设

农产品的产销过程都与运输息息相关,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农户及涉农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过高的运输费用及损耗抑制着农户、涉农企业乃至农业供应链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强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力度,加强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水平,做好相应的政策引导;同时加大科技的利用效率,尤其在冷链物流的发展方面,相关部门及企业应加强冷冻艺术、制冷技术的研究,最终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运输、销售,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四)助力大农业发展

当下,我国已开始重点关注农业结构问题,尤其是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的主动作为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农业已然结构合理,在农业市场深度融合的趋势下,要更深入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定不移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助力大农经济发展,使农业发展更有广度、更有深度,从而为农业供应链的实施提供农业组织条件。

(五)加强农业产业链条与互联网、人才等的深度融合

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要深度融合科技,作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农业互联网金融正在相关涉农政策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平台+数据+农业+金融”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正不停地推动着其由“互联网+”模式向“大数据模式”升级。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科技,更离不开人才,集农业、金融、互联网与运营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急需,所以应加大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相关高级技术人才和研究机构,指导科学作业,从源头降低风险。

五、结论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科技造福实体经济的一种实现路径,为解决中小涉农企业的融资问题、金融机构的贷款风控问题、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等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总结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痛点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将为其未来的发展改革提供依据,使农业供应链金融有更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更充足的发展动力。

注释:

①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2015.

② 乔金亮.牢固树立大农业观[J].理论导报,2019.

猜你喜欢

信用供应链物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