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个问题入手谈幼小衔接

2020-03-12朱继文

工会博览 2020年27期
关键词:学前班幼小汉语拼音

近几年,幼儿园有一个奇怪现象——大班孩子会在第一个学期或者第二个学期陆续退园,去校外上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为什么多年的家园共育、家长讲座、《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解和学习都不能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家长为什么不能安心地把孩子们留在幼儿园读大班?要不要去校外学前班成了家长们普遍纠结的迷茫点,到底应该如何认识这件事情?我想请所有的家长朋友们在幼小衔接之前,先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是否有长远的思考和准备。家长之所以决定让孩子上学前班是因为冲突矛盾确实摆在面前。从小学角度来看,老师为了所有孩子都能够快速融入,当然希望孩子在入学之前有一定的拼音基础,这样能相对减轻孩子对学习拼音的陌生感;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们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诚然如此,在这里我想问家长,通过这么多的幼小衔接讲座和国家越来越严格地禁止小学化政策,相信您心里明白,孩子是需要在游戏中学、操作中学、体验中学的,那为什么还会让自己的焦虑、心急来影响孩子的入学准备?您是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还是赢在终点线?我们的眼光所及是以哪里为落点?

2.是否抱有对孩子的合理期待。刚上学,老师埋怨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家长埋怨孩子丢三落四不认真,为什么原来在幼儿园那么优秀、懂事、可爱活泼的孩子上了小学就成“问题儿童”?是孩子变了吗?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想一想,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到了小学我们又关注的是什么?这种由成人关注点的转变引发孩子心理的转变,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虽然教育部不要求一年级的孩子有学科考试,但教师和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关注,足以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教师和家长有合理的预期,用适宜的期盼来引导更多正向的效应。

3.是否存在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因素。我们一直在倡导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优劣,不以分数定乾坤。当然孩子的成绩是很重要,我能够理解家长和教师的心情,但越渴越吃盐的方式,互相责备、只看眼前、恶补孩子并不理解的东西,势必会造成孩子以后都不会爱上学习。我们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可聪明的孩子在成人的干预下、教育下为什么反而成了问题?如果孩子每天都期盼着去学校,这就说明孩子是对学习感兴趣、主动探究的,是有自己的亲密伙伴,享受团队交流共享的,这便是孩子爱上学习最主要的因素。

4.是否把发现的问题变成可实施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很困惑,为什么孩子上了小学总是马马虎虎、把加号看作减号?为什么记不住老师留的作业?为什么不会主动喝水?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适应性问题出现?我想,这有可能是孩子的成长机会被家长用“爱”剥夺了。我们要给孩子时间体验和操作,等待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让这些能力变成孩子的学习经验和智慧。比如汉语拼音的学习,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认识汉语拼音本和田字格本,告诉孩子以后上学就要在这样的格子里写字和汉语拼音,可以基于孩子的兴趣适时地引导他们观察字母的相同与不同、汉字的形体结构等。只有把发现的问题变成可实施的办法,才能够让幼小衔接更加顺利地过度。

幼小衔接是孩子步入正式教育的重要转折点,往往一个不懂孩子的决定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需要所有的教师和家长们以正确的方法提前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学前班幼小汉语拼音
浅谈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学前班
工资收入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