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心理韧性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

2020-03-12许树艳黄雁集黄树香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韧性个体

许树艳,黄雁集,黄树香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9)

一、心理韧性及警察心理韧性的现实意义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在外界的应激事件给心理带来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能帮助个体获得良好结果的一种心态[1]。心理韧性是个体经历过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时,危险因子、资源因子及心理社会功能诸因子间复杂、动态相互作用,并在时间进程中显露出来的积极发展(适应)表征[2]1426-1447。心理韧性不仅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能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更意味着个体在挫折后能获得成长和新生[3]。心理韧性高低决定着主体对外界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能力[4]。综上所述,心理韧性是面对危险、挫折、逆境或压力时的一种心理品质,适应状况和适应结果。作为一种品质,个体内部的心理韧性因子包括精神或动机特征、认知能力、社会能力或行为、情绪管理能力、生理健康五个方面[2]1426-1447;作为一种适应状况,心理韧性具有层级性,最低层面的韧性仅具有生存意义,中间层面的韧性具有防御意义,最高层面的韧性才具有健康、成长的意义[5];作为一种适应结果,心理韧性的时间过程模型有耐挫抗压型、延迟坍陷型、正常恢复型、即刻塌陷型、积极转化型持续等八种[6]。心理韧性可以被视为压力应对能力的一种衡量标准,可以成为治疗焦虑、抑郁和压力反应的一个重要目标[7]。已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或精神症状、应对方式存在相关关系[8],心理韧性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

警察心理韧性是指警察在遭遇工作压力和逆境时表现出来的坚韧、豁达的心理品质,以及对挫折的积极适应能力和身心的恢复能力。它既是一种良好的身心状态,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体现在警察工作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具有良好心理韧性的警察往往具有身体健康、情绪稳定沉着、处事理性灵活的特点,在面对突发事件或激烈冲突时能保持良好的认知和稳定的情绪,行为果断而灵活,并能在事件之后及时恢复体能、排解压力、维持自身较高的职业认同。警察是高风险、高危险、高应激的职业,随时有可能遭遇险境、险情与创伤。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质量的心理韧性水平是从事警察这一职业必要的心理素质。一方面,警察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和社会服务管理的中坚力量,担负着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由于警力不足等原因,警察自身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压力以及这些压力所形成的各种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警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韧性是警察维持身心健康的一种保证,也是日常警务工作得以良好执行的心理基础。

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警察是选择逃避,还是积极化解压力,在工作和生活中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并乐于担当,表现出人民警察坚韧的形象,心理韧性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作为保护因素,具有缓冲风险的作用,可以缓冲人际冲突带来的压力[9]。不仅如此,心理韧性还在社会支持和创伤后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10]。如果警察心理韧性受损,将直接导致其情感耗竭,职业倦怠,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工作环境,难以胜任具有压力的工作任务和应对各种变化。因此,警察个体的心理韧性决定了其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警察队伍整体的心理韧性水平则影响着警察队伍能否持续、稳定地运转,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中流砥柱。

二、警察心理韧性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警察这一职业群体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工作内容本身的压力、与组织管理有关的工作环境压力、社会和家庭对警察及其工作的态度带给警察的有关压力[11]692-706。

在我国,公安机关不仅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刑事司法力量,还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治安行政机关。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社会生产由稳增长转型为调结构,社会治理也在努力寻求更契合时代和国情的发展路径。与此同时,严重暴力犯罪数量持续减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高,但犯罪类型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经济领域和农村地区黑恶势力的凸显,涉黄赌毒违法犯罪的蔓延、经济犯罪尤其是网络金融违法犯罪的活跃、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频发是当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犯罪问题[12]29-38,新的犯罪形势下给警察的工作和心理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表达渠道。作为执法者,警察的一言一行时刻被社会关注,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热议,甚至造成舆论危机。这无疑加大了警察工作时的心理眼力,也加大了警察心理韧性面临的挑战。

(一)应激给警察心理韧性带来的挑战

心理应激不仅是个体对环境的压力性刺激所产生的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也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适当程度的心理应激可以使警察心理、生理处于最佳的唤醒状态,对提高警察的心理耐受力是有益的。此时,警察的注意力往往更集中,身体反应更灵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但是过度的应激,特别是频繁、强烈而突发的应激会对警察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不利于其心理韧性的恢复和重建。

1.生理层面的挑战

在韧性的发展和调节中,各脑区、回路和网络交互作用,以综合的方式发挥作用,共同构成了韧性的神经基础[13]88-92。压力下的韧性需要有避免恐惧反应过度泛化的能力,以及提高重新整合和消退恐惧记忆的能力。前额叶皮质系统对韧性的情绪调节、恐惧消退以及抑制控制等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额前皮层和广泛的皮层下结构是应激反应的高级中枢,丘脑是应激反应的整合中枢和基本中枢。心理应激通过大脑皮层—丘脑—垂体—靶腺系统影响胸腺及免疫功能,即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轴功能紊乱。应激时,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释放激素作用于靶器官,直接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15],这是诱发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环节。反复接触相关创伤性应激源,加之前额叶中央区活动下降,当事人将不能有效调整情绪,最终导致“闯入性记忆”的产生[16]。对于警察来说,工作中频发发生的应激事件的累积和叠加对心理韧性的负面作用形成了一种长期的、潜在的、多元化的侵蚀。李艳青等运用元分析考察我国公安机关警察基于SCL-90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在整体的平均效应量层面,公安机关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人差,与2006年的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比,我国警察的焦虑是最突出的[11]692-70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促进神经元发育和存活的神经营养蛋白,在整个大脑中表达,并与应激相关的情绪、记忆障碍及恐惧消退受损密切相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7]。在警力有限的状况下,加班已成为民警工作的常态,民警心理疲劳已成普遍现象。应激状态和疲劳叠加,且无法进行及时的恢复,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警察神经生理的变异。

2.心理层面的挑战

心理层面的挑战主要指的是来自应激状态下警察共情疲劳的挑战。警察共情疲劳是一种指向个体自身且有伤害性的情绪状态[18]。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出现压抑、沮丧、衰竭等异常情绪;原有认知与行为改变,虽然在行为上仍处于高强度工作的状态,但工作满意度会大幅降低,并对工作产生强烈的倦怠感等[19]。它不仅会降低警察对救助对象共情的兴趣和能力,使警察产生工作的倦怠感,甚至会改变警察原有的工作价值观。同时,共情疲劳还会导致警察出现一系列心理不适症状[20]。对警察来说,重大的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故的处置都需要投入很多的心理资本,其中,心理韧性是最重要的心理资本,但是,这一类事故的处理过程也最容易使警察产生共情疲劳。以重大的交通事故为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运输与出行人数激增,道路安全面临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的多发使警察面临的应激事件增多。每个事故现场就是一个创伤现场,容易引发警察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不仅如此,在处置事故的过程中,还潜存着舆情危机,警察除了要妥善处理事故现场,还需要妥善处理好后续情况通报、媒体沟通等环节,这些工作都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资本才能够得到很好地开展。一旦处置不当,引发负面涉警舆情,会成为次生的应激事件,消耗警察更多的心理资本,影响其心理韧性的恢复。

(二)角色冲突给警察心理韧性带来的挑战

时蓉华认为,“角色冲突指的是由于个人的能力无法达成各类角色期望,从而造成个人内心的压力或情境的困扰”①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7,第152页。。林崇德认为,“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②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第657页。。警察的角色冲突是指警察担负职业角色或同时担负几个不同的社会角色时,由于各个角色的要求不同而无法同时满足,导致内心的矛盾、紧张、焦虑和不安。具体而言,警察的角色冲突有以下几种。

1.理想—现实的角色冲突

伴随着全球警务革命,警察经历了从公仆到犯罪打击者,最后又回归到服务社会这样的一个角色定位。我国警察的职业角色兼顾着预防打击犯罪的角色、管理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角色。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警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压力与冲突、恐惧与危险,他们能否适应这样的环境并维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年轻的警察怀揣着对警察职业认同和对警察职业的憧憬走进警营时发现实际工作与理想的公安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当期望与现实落差明显时,角色冲突便会产生。一项调查显示,认为社会舆论对警察有偏见的占93.17%,有82.82%的民警表示日常生活中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警察身份[21]。这一方面凸显了警察现实的形象危机以及设防的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投射出警察对自身形象的期许和重振危机形象的难度。民众群体“公权”期许过度与警察群体职责泛化,使警察群体举“言”维艰[22]。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形式的诈骗犯罪和网络金融犯罪层出不穷,而互联网的虚拟性和电子证据的脆弱性,又加大了破案的难度,降低了侦办案件的质量和效率,面对破案难、难破案的现实困境,这对警察的心理韧性也是一种考验。

2.工作—家庭的角色冲突

工作角色是警察职业成就感的第一要素,每一个警察都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而家庭角色是警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是警察社会支持的重要力量,是警察心理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能预测警察的情感耗竭、成就感降低和工作倦怠[23]。在工作中,警察要服从命令与安排;在家庭中,警察要履行家庭的义务与责任。社会对警察的角色期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掌舵人,是担负着社会救助与服务责任的开路人,更是打击各种犯罪的执法工作者。但同时警察也要面临家庭的种种问题,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等。警察不仅要值守工作岗位,确保八方安宁,做人民安全的保护神;还要能破大案要案,给社会稳定注入强心针;也要关爱家人,尽好为人父母或子女的责任。当工作与家庭发生冲突时,会使警察产生工作倦怠与情绪低落,这对警察心理韧性也是一种挑战。

3.工作—工作的角色冲突

交通事故的处置、刑事案件的侦办、治安案件的处理,各警种各司其责,看似没有任何角色冲突,但是许多重要的案件不仅需要各警种配合,还需要人员的调配,更需要协同作战。警察的工作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间的角色冲突,另一个是工作内的角色冲突。所谓工作间的角色冲突,是指警察要面临正常的警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关的其他的重要任务。所谓工作内的角色冲突,是指由于由于警力的有限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警察要同时要执行多个任务甚至互相冲突的任务。如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过程中,预警管理和平息事件本身一样重要。警察不仅是社会维稳风险评估者,是警情的分析者,还是社会矛盾的化解者、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应急处突的实践者。在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管理中,拓宽利益诉求渠道、有效管理舆情导向等需要警察身兼多重工作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警察是民意搜集的调查员,是问题分析的研究员,是问题解决方案的联络员,是网络流言谣言的澄清者,还是公众社会情绪安抚的引导员、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而在面对重大案件时,由于问责机制被强化,包括警察在内的公职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在全国人民的聚光灯下,心理压力显而易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警察的心理韧性。

三、认知交互理论对警察心理韧性的启示

认知交互理论认为,压力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与环境不断协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人对于环境和个体资源进行认知评价所产生的感受。个体先对环境中的威胁与挑战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因此,个体对环境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和应对,对压力反应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的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压力事件本身共同决定了压力反应的倾向和强度[24]。

认知交互理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第一,认知的观点。此观点认为思维、经验以及个体所体验到的事件的意义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即应激是否发生、以什么形式出现,这些都依赖于每个个体评价自身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评价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指个体对事件的危害性进行评价,即评价外界事件是否给自己带了挑战、威胁、损害(丧失)或利益[24]。次级评价是指个体在初级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如个人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进行再评价,如果个体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困境,那么其应激强度就会很低或消失。而如果个体认为自己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时,压力便随之产生。如在刑事案件侦破的过程中,警察亲眼见到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残忍,却又对案件线索没有头绪时,他的初级评价可能是“社会环境危险”,他的次级评价可能是“找不到线索,我真没用”,这样就会给他带来强烈的应激体验。应激体验一旦持续较长时间,便会给警察带来焦虑情绪、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压力往往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未知的状态,个体的思维和认知在情绪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心理韧性的个体,往往拥有强大的情绪认知能力,可以对压力(逆境)的过度反应及时进行控制,避免个体的相关神经结构长期过度激活而导致功能紊乱,保护其神经功能及时恢复,避免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生[13]88-92。对于具有良好心理韧性的警察来说,一旦案件线索与侦破信息逐渐明朗化,他的次级评价可能变成“这个案件一定能侦破,我能抓到凶手”,从而使心理从应激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第二,现象学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与应激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在应激环境和状态下,警察的心理韧性决定了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也决定着警察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在重大案件侦办过程中,心理韧性是帮助警察应对应激事件的抵抗力或保护性因素。控制感是预测警察心理韧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当前和未来时间的控制感与警察个体良好的适应有正相关[25]。但在应激状态下,恐惧迷茫的心理会减弱这种控制感。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所面临的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而多变、复杂的应激状态决定了警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其中,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是帮助警察抵御各种风险的关键。因此,应把警察心理行为训练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长效工作来抓,要把不同情境下的演练和演习作为警察心理行为训练的重要内容,要以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训练警察队伍应激状态下的心理反应。

第三,相互作用的观点。应激是个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个体认为自身无力应对环境变化,就会产生应激体验。心理韧性的过程理论认为,面对压力与挑战,外部的环境与个体内部经历着一系列的互动,若外部环境的保护因子出现或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就会重整,表现为更高水平的韧性;反之,个体内部心理系统的动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息反馈和行为调整起着重要作用,这其中,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因素。因此,在警察出现应激反应时,应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必要的心理干预等来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韧性个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