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进党政治行为的解释框架新尝试
——评陈星、吴宜新著《民进党政治生态研究》

2020-03-12温天鹏

统一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派系分析模型

■ 温天鹏

2019年8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了陈星教授、吴宜副研究员的新著《民进党政治生态研究》。本书是在陈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进党政治生态及趋势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2020年1月,在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中,代表民进党参选的蔡英文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连任成功,与此同时,民进党在立法机构民意代表选举中取得胜利,民进党再次实现全面“执政”。从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其就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致使两岸关系不断恶化,台海局势日趋复杂,对于祖国大陆的反“独”促统工作造成极大不利影响。民进党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已经成为祖国实现统一大业道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新的历史时期,祖国大陆应该如何继续深入认识民进党以及如何积极应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祖国大陆学界对于民进党的研究由来已久,历经30多年发展,学界围绕民进党的组织结构、派系问题、政党文化、“台独”主张、两岸政策等诸多面向研究已有足够的深度与广度。但是,作者认为,近十几年来,台湾政治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结构变化意味着需要建构新的分析框架。直到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台湾政党政治一直还是在路径依赖的轨迹中运行,概括而言可以认为是台湾社会族群问题与政治资源分配结构之间张力消解的余绪。然而,2020年民进党再次赢得选举,连任上台,标志着台湾政治生态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政治生态结构调整的完成,过去的分析框架解释力会大幅降低,而新的解释框架则需要综合台湾政治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重新建构,而且无法排除“黑天鹅事件”出现的可能。故而,本书利用系统论与生态学学理资源,从系统和互动的角度探求民进党政治生态发展及趋势的基本逻辑,期望能够初步形成对民进党政治生态发展的新解释框架。

核心理论与基本结构

本书从政治生态的视角,研究民进党的政治决策、权力结构调整以及其整体的行为取向,并最终探讨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生态理论汲取了生态学的学理资源,将其应用于政治学问题的分析,开拓了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政治生态理论强调对政治系统整体性和内外部结构之间互动性的分析,这一理论范式是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背景下分析方法革新的尝试,同时也是社会科学各个部分之间整合趋势的反映,近年来政治学界对政治生态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加。

作者认为政治生态的研究范式首先表现为一种价值体现,是对既有政治运作模式反思的结果。传统政治学理论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分析范式在当前社会分化加剧且社会意识多元化的格局下解释力已经开始减弱并相对失之于简单。同时,权力分析范式所隐含的权力斗争以及资源分配权争夺带来的价值失序等后果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于是,强调政治系统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政治理论应运而生。政治生态理论的分析视角表面上看主要集中于政治系统的运作问题,背后事实上是政治体系达到良治的价值体现。政治生态理论的价值体现使其和一般的系统分析有一定区别,不过从方法论的视角看,系统论仍是政治生态分析的核心理论要素。

政治生态视角下的政党政治研究内涵丰富,政治生态体现的是政治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政治生态的基本样态与政治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密切相关,这也是政党得以存在并形成政党政治的基本前提。同时政党政治又是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样态及发展与政治生态的变迁互相影响,政党政治的运作规则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塑并沉淀下来。这些规则共同构成了政党政治能够持续运作的基本框架,使政党的行为、政党互动模式及政党政治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大致来说,本书指出政治生态视角下的政党政治可以从三个面向上展开分析:政党内部的基本结构,政党之间的互动及其模式,政党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方式等。

按照政治生态视角下政党政治研究的学术逻辑思路,本书对民进党的分析围绕其政治生态发展展开。作者对于“民进党政治生态”下的定义为:民进党作为台湾政坛上现实政治存在的实然状态,民进党政治生态的基本结构包括权力结构的实然状态、资源分配格局的变化、民进党与政治语境的互动等三个方面,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同时,也构成本书的基本结构。

权力结构是最为直观的政治生态结构,主要表现为派系结构以及派系之间的关系,在民进党政治生态结构中,这种关系是最不稳定的,民进党的派系旋生旋灭,像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派系结构变化受到资源分配格局变化的影响,能否获得足够资源是决定派系生死的命门。作者认为,特定资源分配规则决定了相应的派系结构特征。民进党2000年上台之前,“派系共治”是该党运作基本且极为重要的规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党内的资源分配渠道当时并不单一,党内也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治权威。及至2000年上台之后陈水扁一人独大,“派系共治”自然也就失去了必要的结构支撑,故民进党有“派系解散”的决议,而在此之前民进党内的派系生存状态及派系类型已经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民进党与政治语境的互动,指该党与社会、与其他政党的互动关系,这是民进党政治生态变迁研究中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本书指出,民进党与台湾社会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草根性格,同时又通过话语建构加强了对台湾社会的影响与渗透。由于草根社会的支持是民进党与国民党进行政治竞争的重要依托,所以与基层沟通良好的政治人物往往会在民进党政治结构中具有稳定的影响力。民进党与国民党的互动对民进党的动员模式、党内各个派系互动的形态等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可以看出,民进党政治生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现实存在,而其变化受到内外部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要架构与方法论创新

本书的中心议题是民进党政治生态研究,而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关系”,所以本书主要集中于影响民进党政治生态的各种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主要集中于民进党内部结构性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民进党与国民党等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民进党与台湾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涉及基本概念的分析和分析框架的建构。第二部分集中分析民进党运行和发展的制度框架,主要分析民进党基本组织结构及其运作规则,此为民进党政治生态得以展开的基本框架,也是该党政治生态存在样态的基本约束机制。第三部分主要讨论民进党的派系问题,集中于民进党政治生态运作的过程与实质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民进党政治生态与两岸政策的互动关系,涉及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观、两岸政策在党内派系博弈中的作用,两岸政策议题上的基本行为取向等方面问题。此部分虽然涉及两岸关系,但主要分析围绕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认知、行为取向等内容展开,主要讨论的还是民进党自身的问题,较少涉及两岸互动的内容,如果归类的话本部分还应该归于民进党结构分析内容之列。第五部分试图对民进党政治生态与台湾政党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若干探讨,并为进一步探讨台湾政党政治的理论问题打下基础。第六部分从社会与民进党互动的视角出发,分析台湾社会与民进党政治生态之间的影响及互相渗透。

概括来看,本书对民进党的分析主要从民进党内部结构的互动、民进党与台湾社会的互动及各部分之间的互动、民进党与台湾政党政治的互动、民进党与台湾社会的互动,以及两岸关系和美台关系的关联与互动等向度上展开,其中对民进党政治生态的存在样态及未来走向起决定作用的,是该党的内部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意识和行为取向,同时民进党与政党政治生态、台湾社会之间的互动对该政治生态也会产生深刻影响,本书的分析重点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从整体看,本书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特点,具体每一部分均可独立成文,并且行文流畅,用语严谨。

本书最大特色在于方法论上的创新。作者认为,特定的分析模型可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一个分析模型如欲在进入新的语境下还能保持较强的解释力,则必须对该分析模型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语境,同时,如果接受了一个分析模型,就必须接受这个分析模型与生俱来的前提和假设,一旦分析模型运行的语境发生较大改变,而分析模型的前提与预设及分析模型本身无法相应调整,则有可能导致分析模型的解释力下降。趋势分析还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即语境还原。语境重构的研究及理论已经具有了学术范式的功能,语境分析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力求回到当时的语境理解民进党政治生态变迁问题。本书研究借用政治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学理资源,以民进党内部政治结构的互动以及民进党与政治环境的互动为基本视角展开分析,此举的一个基本预设就是台湾岛内政治结构变化对民进党政治生态发展趋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两岸关系和美台关系当然会对民进党政治生态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但相比岛内结构因素而言其影响并非决定性的。

分析重点与研究突破

相较以往涉台研究成果,本书在许多方面提出了颇有创新的观点和见解。结合该书内容,笔者将这些创新观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民进党基本制度框架及其调整进行了分析。台湾政党政治尚难称成熟,所以在讨论制度绩效时必须将制度结构的变迁考虑在内。对民进党这样一个在台湾社会激烈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的政党,制度绩效是该党尤其重视的重要方面,所以该党的制度结构一方面显示出相对稳定性,同时为追求制度绩效又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易变性。基本制度是民进党政治生态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政治生态进一步演进的平台,它提供了政治生态变化的稳定约束结构。当然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相应调整,制度调整的能力是政党生存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党适应能力的主要表征。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民主化快车道以来,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均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情况对政党的适应性提出了比较严苛的要求,民进党不得不进行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提名制度、派系博弈规则的变化即为显例。

第二、系统剖析了民进党派系博弈与资源分配模式。民进党组党之初是反国民党势力结合的大杂烩,派系林立是组党初期党内政治生态重要特征。民进党的派系虽然也具有侍从主义特征,却不强调地域性,而且派系活动主要以党内高层之间联合与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民进党派系既是属于全党范围的,也是属于全岛性的,同时与政治领袖以及派系组织的存在状态有密切关联。民进党的派系事实上在党内权力和资源分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权力和资源分配的中枢。民进党内各个派系之间关系纷繁复杂,但他们都互相作为对方的镜像存在。只要党内存在着资源分配博弈,派系斗争就不可能消亡。同时,民进党内的派系结构在该党不同发展时期表现形态也各异。

第三、阐述了党际互动与民进党政治生态的关系。民进党的政治生态是台湾政党政治生态重要组成部分,民进党政治生态的变化受到台湾政党政治影响,但反过来民进党自身的调整与发展又会影响到政党政治生态的存在样态。这也意味着民进党在政党政治生态中既是消极的参与者,即不得不接受系统的给定条件;同时又是积极的改造者,即通过自身结构与诉求的调整达到改造政治系统并极力扩大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派系分析模型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乡籍、派系与党政:抗战时期吉安县商会选举之争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台湾政党政治中的“时代力量”
派系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学院派系
关于加强我国政党政治过程的研究和教学的思考
全启发式语言分析模型
IFC4结构分析模型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