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2020-03-11张锡张铮岩邓永军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4期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

张锡 张铮岩 邓永军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着改革压力,故而应高度重视其优化效果。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并通过有效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农业产销联合结构、积极加强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造高素质管理人员团队等路径,以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产销联合

前言:我国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在农村经济水平条件有所改善的情况下,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了59.2%,且人均GDP已然超出了1万$,这表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成果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故而应予以重视,以此促进农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管理机制不完善,从现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调查结果中可知:富余劳动力多以留守老人、妇女为主,且富余劳动力数量呈现递减趋势。据了解:发展速度较快的浙江淳安县,共计劳动力有26.38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仅占据11.8%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将不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因其对于农业生产的认知度较低,若单纯依靠现有富余劳动力将增加闲置农业资源数量。因此,需重调农业经济管理机制[1]。

(2)产销联合不到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除了涵盖农业资源分配以及农业销售等内容外,还包括生产环节。一旦农业销售脱离农业生产的支持,将导致农业经济水平趋于迟缓发展。此外,在产销联合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在于资金的大力协助。但就目前实际情况,农村地区所具备的资金链明显不足,造成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划,从而不利于产销联合机制的有效落实。

(3)农机科技待创新,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与科技水平是保障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托。而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先进的农业科技管理经验积累上明显不足,甚至有少数地区仍采用常規人力种植方式,在低效生产下对农业经济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带来了阻力。

(4)人员素质待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属于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类别。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敏锐的农业市场洞察力与责任感,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或市场认知不明确等问题时,将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质量。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有效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要想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应从管理制度以及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两个层面上针对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予以完善,以此为新农村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其中在管理制度上,相关部门需针对各个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分析,之后找到待补充的制度内容,由此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比如在土地流转管理方面,需做好闲置土地调查工作,运用“土地征用流转管理规范”提高闲置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并在土地流转补助中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而在富余劳动力转移上,可鼓励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2]。

好比上文提到的淳安县,曾在2020年开展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项目,新增4080个就业岗位,并设有1460家网点,妥善解决了当地50%以上劳动力的回乡就业问题,由此为农业发展积攒了充足的劳动力。同时,还专门就“妇女富余劳动力”开展了“妇联组织”共同创富活动,其中为4.5万人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还鼓励劳动力自主创业,现有1000余家个体经营户,由此为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合理调整农业产销联合结构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了达到预期管理效果,需针对农业产销联合结构予以调整。实际上,农业生产与农业销售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一旦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未能意识到产销联合的重要性,将不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此,应从下述两个部分优化产销联合结构:

其一,农业生产者往往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而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可借助区域优势开创农业品牌,由此拓宽其销售渠道。

好比湖南安化黑茶,在经历过年亏损300万难关后,通过转型升级措施,在品牌力量下达成了年销售额3亿元的目标。故而品牌设立可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重要辅助作用,由此实现农业经济的集中化管理[3]。

其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销售者也是重要参与者。在农产品销售期间,需依据农业生产特征为其选择适合的农产品物流运输渠道以及加工方法,以便农业资源展现出真正的价值,必要时还可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以“集团化”管理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三)积极加强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阶段,农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是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效性的重要因素。对此,农业生产与管理需充分借助高新技术提高其科技水平,确保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改善。

一方面,相关人员需全面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其机械化水平、基础设施匹配度等,若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采购机械化农机设施,进而强化农业生产效果。另一方面,在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时,还需要依靠第三方平台与经营者、生产者实现三方联合管理,依据农机设施的市场推广率制定适合的农机设施采购规划,以此确保我国农业领域逐渐朝着科技化、信息化方向发展[4]。

(四)全面打造高素质管理人员团队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职业素养是决定工作成果的重要依托。因此,需从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角度出发,使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事项的落实上展现出真正价值,以免受人力因素影响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下降。相关部门在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时,可聘请专家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由此增加管理者对我国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认知度。

比如农业部曾在2016年开展了“农业远程教育管理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会”,在20期培训活动中分别从农垦改革文件、农业大数据发展、农村信息化技术等部分进行深度讲解,进而在专家指导下加深农业经济管理者对农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党建教育”强化其责任意识。

结论:综上所述,基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要想得到全面提高,理应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调整农业产销联合结构、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等方面着手,以此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使农业产业在新农村建设阶段发挥出真正的效用,由此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冬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探究[J].山西农经,2020(17):69-70.

[2]罗利丽.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中国食用菌,2020,39(05):45.

[3]王舒冰.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中国蔬菜,2020(02):118.

[4]胡小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方式研究[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01):64.

作者简介:

张锡(1997-),男,仡佬族,贵州省遵义市人,本科学历。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猜你喜欢

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