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2020-03-11陈杰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地方政府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问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和环境下,地方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定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本文从从中国迈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出发,区分了中美经济新常态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状况,以及地方政府存在的角色定位错位,最后最后针对地方政府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的发力点和转变方向提出建议,包括弱化对地方政府GDP的政绩考核方式,以保持地方政府角色的独立性;提高民众对于地方政府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善于利用互联网+为地方经济赋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地方政府;角色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82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几乎以10%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收入以每过七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向前迈进,使得我国现今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有放缓的趋势,现在来看已成常态。这一指标预示着我国的超高速经济增长速度的“奇迹”已无法再上演,旧的经济常态被打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地方政府亟待打破旧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迎接经济新常态的到来。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界定
经济新常态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率先提出用来描述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学词汇。2009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两位首席投资官用“新常态”来形容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和新情况,在这种新情况下,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步入经济发展的泥潭;各国的财政面临着重要的困境;世界的财富转向了新兴的经济体,总体来说,美国学者所说的新常态是一种可能发生的经济状况,不可避免。具体表现在: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消费者意识到超前消费不能足额按期还款的风险,监管部门的监管变得严格,投资银行警惕风险的意识加强,市场主体态度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商业环境的改变,即经济行为偏向保守。在金融市场方面,之前的金融衍生工具盛行,高杠杆率等金融自由化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加速和扩大,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表现保守的理性的。总之,两位首席投资官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和解释是对经济形势的担忧和悲观。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在2014年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他说道:“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国学术界开始讨论这个话题的滥觞。
本文所指的经济新常态更多借鉴了齐建国的观点。经济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经济发展的动力由政府驱动改为由市场机制自发的推动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两个根本原因造就了以下经济环境的出现:我国经济将在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中发展,传统企业也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导致用工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曾经推动我的经济迅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失;政府的主流定位是重服务而轻管理;外在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外需低迷,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受挫;过去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增加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中央下达的经济指标,大量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透支了未来的财政收入,而今地方政府不得不为环境,资源,土地,财政买单的处境。
二、地方政府角色在定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阶段迈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也有必要从经济新常态的起点出发。促进地方政府角色转变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在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中发展,传统企业也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作为服务型的政府,对面这样的新情况,还是一味的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把自己的角色依然定位于经济的推动者,忽视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横加干预,只会造成经济发展潜力下降,后劲不足,一旦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或者由于经济决策的失误,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其次针对人口红利几乎消耗殆尽,劳工工资持续上涨,地方政府有必要改变之前的工作方式和惯性思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能落后的企业已经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过度的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甚至会导致经济转型失败。对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低迷、经济结构的转型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不能有效对接需求的这个问题,对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的影响尤为明显,于地方政府而言,重新思考出口导向的未來,鼓励回归国内市场,扩大内需,重新定义和了解当今国内市场的变化尤为急迫。客观说来,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国内消费升级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的共识。海外市场的萎靡,正好是地方政府和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重新认识国内消费市场的开始。最后针对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今天的恶果: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透支了未来的财政收入的这个问题。地方政府不得不为环境,资源,土地,财政买单。
三、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的路径选择
(一)贯彻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指出,工业化和信息化可以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重视人力资源优势,走信息化道路。具体来说,经济效益好是指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取代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盲目的使用土地、劳动力、资本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的模式应该进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应该是加强科学管理,倡导技术进步;资源消耗低是指,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下,但经济发展模式使得资源消耗严重,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环境污染少是指,我们的发展方式不要再走发展了再治理的老路子,而应该从源头入手,从根源上杜绝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重视人力资源的优势是指,要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不仅要利用好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还需要看到劳动力的技能素养和企业用工之间的不匹配的问题,积极的培训和引导劳动力向企业需要的人才衔接。对于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地方政府要充分互联网革命带来的好处。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开展地方政府互联网+的模式,当今创新驱动战略被认为是推动整个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法宝,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会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很好体现。地方企业如果可以利用互联网+来降低交易成本,则有利于地方企业转型发展,进而有利于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财政压力的减少。
(二)引领地方经济走轻资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
加快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鼓励和帮助国有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老龄化日趋严重,生育率低下,地方的管理部门应该和教育部门联手,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培养更多适应市场、拥有职业技术的从业者,提高劳动力的使用率。此外为了缓解人口红利的消失对经济的冲击,尽快放开生育政策也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亟待思考和着手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缓解生育后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压力。具体的措施可以参考主要低生育国家的人口措施。在日本,地方政府在儿童补贴、税收优惠、保育设施。职场的援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处理从2012年开始出现的人口负增长问题。日本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女性在产子阶段有足够的假期,完善了育儿休假制度,对三岁以下的孩子每月提供数额不等的育儿津贴。韩国政府优先给年轻的夫妇提供优惠的租赁房屋,为了提高生育率,国家将承担所有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疗保险的报销费用。对于我国地方政府而言,可以出台措施,保证待产女性在职场中的职位,同时带薪生育,育儿阶段也算入工龄,借此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低生育率的地区,鼓励年轻夫妇生育,开展育儿教育工作,为生育的夫妇提供物质奖励和补贴等。
(三)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后果买单
当今市场和政府都成为了资源调配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力量,地方政府现在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地方政府成为了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主体,他们正在与自己的本来职责背道而驰:作为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例如最基本的教育,医疗产品,水利设施,信息发布。此外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是市场主体的守夜人。GDP的绩效考核方式就像地方政府的指南针一样,指引着地方政府忽略了其他方面,一心只是追求招商引资,追求经济增长,完全变成了经济建设型政府,所以越位,缺位,不到位在所难免。GDP的绩效考核方式导致地方官员和组织行为的错位和角色的扭曲。只有逐步培养地方政府的独立性人格,弱化以GDP作为官员的绩效考核的标准,渐渐地引导地方政府多关注民生建设,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社会管理,强调地方政府的多元化目标,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作为单一目标。追其本源,中央政府需要调整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指导和控制方式,行政命令的方式不能适用于任何地点和时间,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范围和边界,不仅地方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领导也需要如此,善于利用宪法和法律法规去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病才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2] 厉以宁.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C].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等.读懂中国改革: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IX.
[3] 施芝鸿.“新常态”的提出背景是什么[N].人民日报,2014-10-13(07).
[4] 许安拓.新常态的底线思维与战略谋划[N].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03(下).
[5] 陆娅楠,刘志强.新常态新应对,[N].人民日报,2014-08-18(17).
[6] 邵宇.户籍改革释放二次人口红利[C].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等.读懂中国改革 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30-137.
[7] 白山稳,石艳文,闫玉娟,陈俊鸿.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和市场关系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24):6-8.
[8] 郑永年.法治与中国“空转政府”的治理 [C]. 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等. 读懂中国改革 3: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263-266.
[9] 方晓青.经济新常态下的乡镇治理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10] 亚当·斯密.国富论[M].谢宗林,李华夏,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徐毓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商务印书馆,1983.
[12] 戴维· 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陈杰(1995-)男,汉族,四川宜宾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