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优先路径探析
2020-03-11刘晓明
刘晓明
摘 要:生态宜居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是提升我国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环境舒适宜人,而且城市的精神文明风貌和市民文化生活质量软环境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宜居城市;建设;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所在,人口密集,且随着人类的需要,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城市建设也越来越多地引入生态环境理念,在人的行为和对生态的要求之间,城市建设就要遵循生态的要求,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已成為我国众多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近年来,我们国家把建设“宜居城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明确将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定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因此,在这些年及未来几年城市进步及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态宜居城市作为新时期城镇化建设、城市经济升级转型的关键途径,已经成为了主导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方向。
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着力点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居民居住的城市,是综合评价一座城市适宜人民居住的一个代名词,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方向,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生态宜居城市的研究是提升我国城市建设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环境舒适宜人,而且城市的精神文明风貌和市民文化生活质量软环境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生态宜居城市是在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化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是经济增长、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仅要有绿色、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需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促进人类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促进生态环境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虽然飞速发展的经济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先进和方便,但也是各种矛盾焦点所在。城市的发展常会引发人口稠密,面临干什么都要排队的困境,住房紧张、交通阻塞,对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有利于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以及居民各方面素质都在逐步提高,社会的发展使得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生态文化日渐发达,科技事业逐渐发达并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事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居民普遍形成理性、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符合生态规律的消费行为。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的命脉,只有经济要素高度密集的城市,经济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造就更深的发展潜力,城市经济才会更加繁荣,居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城市的物质建设提供保证,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安全的城市治安环境,才能令居民安居乐业,更加享受生活,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充满信心和自豪感。环境是决定人们能否长久居住的重要条件,只有城市景色优美怡人、环境优雅整洁,才能留住城市居民,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居住。当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就会追求高品质的精神内涵。这就需要城市本身要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和底蕴、要配备完整的文化活动场所及设施、要培养浓郁的城市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修养。
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探析
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就是要让生态成为城市本色。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严格规划标准,严守生态红线,充分考虑现有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在规划布局中留白留绿,高标准布局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需要更加综合、完善、协调的发展,借鉴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特色,对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启发。
(一)重视生态宜居城市实施规划编制做好顶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前提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是对城市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统筹考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把生态宜居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人的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遵循规划设计先行,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进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生态、生产、生活上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进一步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首先要顺应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要适应其所在的自然环境,不要破坏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要将城市建设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做到城融于景,景中有城,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自然机理。其次,要保证城市发展的稳定和高效率,尽可能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的同时要把资源的利用最小化,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使城市的经济朝着低耗能、高效率、稳定创新的方向发展。
(三)健全完善宜居城市规划及相关政策。宜居城市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城市规划,规划部门作为城市发展建设和监督管理的主要部门,应当投入开展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关部分行动,并提出符合其发展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这样的话才能将宜居城市建设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发展下去。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加快建立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市区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要按照有关要求,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确保设施使用状况良好,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自主、安全、方便通行。加强城市低保和社会保险管理。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城市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稳步提升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四)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民生服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重点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涵盖衣食住行、就学就医就业。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方面。首先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规划,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要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方便居民出行。其次要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综上所述,城市建设应当适应居民的当前和长远需要。生态宜居就是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城市建设方向。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和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以及舒适、安全、和谐等要素进行规划管理,新形势下更要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真正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焕发生机和魅力,造福当地居民。
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及方便快捷性的提高与否,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直接相关。在当今城市发展的新时代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正在不断的健全完善,但部分相对发达的城市仍存在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人口增长速度的问题,医疗教育资源的紧缺、优质餐饮娱乐项目的不足,且资源过于集中于部分区域是当前很多较发达的城市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种情况容易加剧城市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宜居城市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设施,而且还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的平均性,促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便捷性整体、全面的提高。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违章建设、建筑渣土乱倾乱倒、户外违章经营等治理力度,加强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公园景区和车站机场周边等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提高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改善城市市容市貌。加快供排水系统改造建设。提高市区供水能力,确保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到100%。按国家规范建设雨水收集、排放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持续改进水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及利用。进一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抓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废弃物处理中心以及公厕、垃圾中转站建设,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规划和建设,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加强城市交通管理。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改造市区道路"瓶颈"路段,实施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综合整治,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畅通,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8%以上。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完善城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效提高绿色出行分担率。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建设的自然根本条件,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宜居城市的典型代表,无一不是有着非常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从城市的绿化面积、空气质量、路面的洁净程度等方面均可体现出来。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空气污染较重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要对环境进行全面的治理,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平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有序、良性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热岛效应控制。在城市规划上科学布局建筑组团和绿地,使城市具备良好的气流循环,确保热岛效应不高于3.5摄氏度。加强空气污染控制。采取规范治理废气排放、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及饮食服务业废气排放总量和浓度,努力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加强噪声污染控制。采取综合措施,努力降低噪声污染。重点整治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社会噪声,对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等新建城市道路,推广使用低噪音路面材料,规划设置绿化隔离带,有效控制噪声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生物物种资源普查,制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建立物种引进、驯化、应用、保育(护)机制,防止外来物种侵害,使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确保城市建成区内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不低于0.9。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湿地资源调查,合理编制湿地保护利用规划,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有效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遏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敏感区域保护。有效保护自然地貌、山体、植被、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域,促进城市与生态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开展城市节能减排。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施监管减排,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杜绝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加强再生水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中水管网,在工业、绿化、市政公用以及河湖景观、农业灌溉等方面推广使用再生水,确保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30%。同时,推广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能效,节约化石类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六)弘扬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宜居城市的文化建设,根本上就是要提升城市品位,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方面要对城市中传统历史文化进行保持、维护,保留城市历史建筑风貌、传统人文风格,保护和加强城市地方本土文化的内涵品质建设;另一方面,要开放和创新现代文化,营造、吸引适宜于新城市发展建设需要的新鲜文化血液,增强城市的活力。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强化对城市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利用。把握好传承历史文脉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城市精神,加强城市遗产保护的全过程管理,提升城市软实力。注重城市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传承城市优秀传统,体现城市文化底蕴。重视发挥区域文化特色、地域特点等地方元素的优势,打造城市文化精品。严格禁止千篇一律地复制与模仿。各地城市建设要在明确把握城市发展内在要求的基础上,重视地域差异,将当地的经济、人文、生态环境等资源效用最大化,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道路。
综上所述,宜居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反映了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近几年来,我国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要坚持以安全、和谐、便捷、宜人为建设的基本准则,努力建设秩序安全稳定、社会包容和谐、人民生活方便快捷、生态环境优雅宜人的宜居城市。
济南市社科规划课题“三生融合视野下济南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NSK19C11)阶段性成果
(中共济南市委黨校科研部讲师 山东济南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