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2020-03-11周丽丽
摘 要:本文以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主要参考书目,介绍顺应论的分析维度,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层面的顺应,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语言结构
1987年,比利时学者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一文中提出了顺应的概念;1999年,他在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呈现了顺应论。该理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结合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 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因此,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英汉翻译即是译者根据英语语言对汉语语言进行不断选择,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的过程。
何自然(2007:65)认为顺应论一方面是关于语用学学科性质的理论,一方面是关于语言使用过程的理论,即语言使用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同样,译文语言使用也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戈玲玲(2002)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译文语言的选择过程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而变化。英汉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目的语的重构,也就是说,译者要对源语的语境、语言结构做出动态的顺应。对此,维索尔伦认为,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顺应语境因素(即“语言外部的原因”)和语言结构选择(即“语言内部的原因”),还包括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由于后两者的概念较为抽象,本文主要从语境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显性层面探讨英汉翻译中的动态顺应。
一、语境的顺应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1.1 交际语境
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
作为交际的主体,交际双方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说话人角度来看,说话人的人数影响着话轮的控制和转换;而说话人的类别区分说话人的立场是代表本人还是代表别人。例如,外交部记者招待会场合下发言人的话语代表了政府的立场而未必是发言人本人的立场,除非明确使用了“我个人认为”等话语。另一方面,从话语解释者的角度来看,邻近参与者、旁观者、偷听者和窃听者等在场者的构成情况对于话语的产出和解释都会构成影响。例如,教授与单个学生交谈时会采取不太正式的谈话方式,但当他面对大庭广众发表演讲时,往往会采取一种更有准备更庄重的姿态。
其次,物质世界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包括时空、交际双方的位置和相对空间距离、身体姿势、生理属性、身体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对语言选择和话语理解产生影响。例如,问候语Good morning用于早上, 而Good afternoon用于晚上,这是时间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又如,彼此距离远近决定说话声音的高低,这是交际双方的位置和相对空间距离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
而在社交世界中,语言选择大多与社会场合或机构相关,一些语言选择必须受到特定机构的制约。
例1,a. No smoking.
b. Smoking is prohibited.
从语法和语义上来说,以上两种表达都符合语法,语义也表达清楚了。为了区分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哪一种表达,我们需要根据特定社会中的交际原则和交际策略来分析。例1中,a比较常用,可以是行政机构的选择,也可以是一般部門或场所的规定,而b应该具有机构赋予的行政权力,相应地,该表达的约束力更大。
另外,交际双方的性别因素、婚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际双方的语言选择。最后,在心理世界中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个性、情感、观念、信仰、欲望、愿望动机、意向等。
1.2 语言语境
至于语言语境,戈玲玲(2001)认为,语言语境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语言语境直接影响着对词、短语、句子以及语篇等的理解。语言语境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衔接手段的选择、话语的序列安排等。
例2,原文:There are horses with embroidered saddles and two teenage boys with golden eagles of alarming power, size and shagginess on their shoulders.
译文:马匹都装上了绣花马鞍,金雕立在两个少年的肩上,它们力量惊人、体型硕大、羽翼丰满。
例2中,原文的话语序列为“there be”的无灵主语句,衔接手段有“and”连接的并列结构和两个“with”引导的伴随状语。考虑到英文多无灵主语句且多长句,汉语多有灵主语句且多流水小句,翻译时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译文将原文的语序进行调整。为了平衡句子成分,将“horses”、“golden eagles”作为译文句子的主语译出。在选择译文的衔接手段时,考虑到汉语句子的逻辑关系通常隐含在句意之中,因此,不将“and”译出;对于第二个“with”结构,添加“它们”作为译文小句的主语,使其与前一小句的逻辑关系与原文基本一致。
二、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对于语言结构选择层面的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话语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任何一个可能的层面上。包括语音、词、短语、句子、命题内容、言语行为、语篇、言语事件、语体、语码、交际渠道和符号系统。任何一个层面的选择都不可避免,也都具有其重要的交际价值。例如,公共场所下,为了达到禁止吸烟的目的,可以从词、短语和句子的角度选择多种表达,如No smoking, Smoking is prohibited, Please do not smoke, Non-smoking area等等。
例3,a. Thanks for not smoking.
b. Smoking is hazardous to health.
例3中,a与b的交际目的都是禁止吸烟,但两者的语言结构明显不同,a为祈使句,b为陈述句。两者以不同的语言结构表达了不同的策略性,a采用先感谢对方的方式来获取对方的合作(不抽烟),而b则通过说理和关心对方的方式试图达到让对方不抽烟的目的。
结语
王建国(2005)认为,翻译的过程一开始就面临着在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的问题。选择目的语, 进而对目的语的形、声、义等各个层面上的要素进行选择。根据顺应论,意义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翻译即译“意”,也就是说在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前提下,翻译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动态过程。
总之,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是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过程。顺应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顺应源语语境,包括源语作者、译者自身以及读者,还要顺应源语的语言结构,再进行语言转换以达到交际目的。此外,顺应论也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语言的选择是主动的选择,译者对语言选择的顺应因而也就是主动的顺应(莫爱屏&蒋清凤,2008:195)。因此,对于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译者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从顺应源语语境和语言结构选择的角度着手,分析源语文本,进行翻译实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戈玲玲. 語境关系顺应论对词义选择的制约[J]. 中国科技翻译, 2001(04): 27-29, 39.
[2] 戈玲玲.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 外语学刊, 2002(03): 7-11.
[3] 何自然. 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65-119.
[4] 莫爱屏&蒋清凤. 译者主体性及其语言选择的顺应性研究. 语用学研究[A].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95-203.
[5] 王建国. 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 外语研究, 2005(04): 55-59.
作者简介:
周丽丽,1996年8月15日出生,女,汉族,籍贯湖北黄冈市武穴市,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