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考
2020-03-11李龙龙
摘 要: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工程项目,极大的缓和了城市快速发展与人口不断增长之下的住房紧张问题,但是由于此类工程包含的作业内容较多,在建筑工程具体施工作业期间非常容易受到內外部因素干扰,而出现施工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依托专门的管理系统,对于项目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全部信息进行有效的收录,确保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高质量、高效率的建成。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思考
0引言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及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可使工程施工质量更加牢靠,实现对丰富施工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现代建筑更好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方面进行研究时,应提高对其问题及施工技术管理的关注度,找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建筑工程施工更加高效、科学,实现对施工技术的高效利用,有利于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目标,充分发挥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
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涉及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图纸绘制、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施工过程管理等多项具体工作,具有工作范围广、工作量大、信息庞杂、制约性强等特点,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期间需要进行大量信息的查阅,以此才可以在共享的信息之下做好每一项工作。所以施工单位要加强对各项施工信息的传输及查询,以此降低传输阅览时间,提升工程建设效率。对当前一些施工单位的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到施工项目信息传递查阅交流探讨时间过长,使得工程在施工作业效率低下,施工质量差、安全事故率高、成本提高等问题。所以工程施工单位需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此构建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借助于系统来完成与工程施工有关的信息传递、交流等工作。
2信息化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的特点
2.1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特点
现阶段,实际运用中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生活中常见的自动导航技术、云技术等都是充分运用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通过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点,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提升整体安全性,进而将各个方面的资源进行全面融合。
2.2工程中信息化管理涉及范围大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不同的建筑工程其建筑样式、结构样式、所处环境各不相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长,在施工过程中信息是工程建设的指南针,要想既快又好地完成一项工程,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发挥出“人、机、料、法、环”各个因素的优势,合理调配资源,是整个项目运转的指挥系统。建筑工程施工是多部门众多人员共同完成的项目,而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对于工程的进展至关重要。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实时沟通、实时反馈,大大减少了信息传递时间长、信息传递不匹配带来的问题。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做到事前控制,提前发现建筑设计和专业图纸之间的联系,找出矛盾点,避免施工时才发现不合理之处。例如,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中,可以采用当前流行的信息化模型技术(BIM)将各专业图纸建模导入软件中,认真分析图纸,可以发现管道碰撞以及各种管线走向的不合理之处,并可以实现软件一键优化。这是传统管理手段不可比拟的,信息化管理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避免了浪费,节省了工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从上可知信息化管理涉及工程管理中的方方面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的施工现场时刻让人感受到现代化工地的施工氛围。
2.3集成化与微型化的特点
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电路都是以集成电路的形式呈现出来,被社会各个领域运用。传感器的材料都属于具有先进性和复合性的材料,同时也会用到一些高端的新型材料。从体积大小的角度进行分析,传感器的体积得到有效缩小,甚至还有一些毫米级别的传感器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而使纳米技术被充分运用到微型计算机的制作中。虽然其体积比较小,但是集成效果非常好。比如,嵌入式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就是电子信息技术集成化的重要体现。在不断提升嵌入式技术的基础上,信息处理单元的集成效果也在全面提升。
3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细化建筑工程施工研究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避免扩大影响范围。
3.1 技术问题
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选用不当,未能根据工程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施工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导致施工计划缺乏技术保障,加大工程实践中技术问题的发生率。同时,受到利益驱动、工期紧等因素的影响,使一些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未能重视施工技术的科学应用,且对其应用效果缺乏科学评估,致使施工技术应用水平下降,制约工程高效施工水平的提升。
3.2 管理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计划推进过程中,管理问题的发生,对其施工效果、经济效益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形势变化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缺乏综合考虑,使工程施工管理理念更新不及时,管理机制落后,引发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管理问题,影响施工资源的整合利用效果;对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方式科学运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技术内涵减少,加大其管理问题发生的概率,制约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提升。同时,受到施工管理机制不完善及管理方式不丰富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管理工作落实效果,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隐患。
3.3 其他存在的问题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方面进行探究时,也需要关注以下存在的问题:(1)材料质量问题。部分施工单位在实践中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减少合格材料使用量、缩短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忽视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等现象,加大了材料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给建筑工程施工及应用过程中埋下了质量隐患。(2)部分施工及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责任意识薄弱、素质低下,导致建筑工程施工效果、应用价值受到不利影响,难以满足高效施工要求。(3)由于对施工环境缺乏科学分析、紧急预案不够完善等,使建筑工程在实践中面临着较大的施工风险,给其进度、安全及质量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策略分析
4.1前期准备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時,要做好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为该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一个平台,促使工程建设信息能够被有效收集整理及利用。BIM技术是一种建筑信息模型,适用于建筑工程建设期间的信息化管理,能够对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构建建筑信息模型,最终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同时本单位要对施工综合把握,施工期间的人员安排、调度及业务开展情况,结合网络技术及相应的工程施工管理软件,构建管理平台,以此使得工程能够在该管理平台的指导下进行良好的施工建设。
4.2加强队伍建设以及信息化系统
开发信息化的特点是迅速、便捷、更新速度快,这与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不同,需要对现有的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并鼓励他们以新的思维处理问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我国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方面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打破束缚,加快研发出本土的高端信息化软件,做好不同软件之间的衔接,使之共同提高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4.3项目施工信息化管理
工程计划管理分四个方面,分别为总进度计划管理,主要由工程项目的发包与承包方共同商议后得出;总控制计划管理,由工程施工单位编订;总目标控制计划管理,由施工单位各个部门结合工程施工材料、进度、质量等信息,编订内容详细的进度控制计划;工程进度指导计划管理,由单位项目部编制。以此在各个计划的应用管理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综合各级管理信息,统筹调度取得理想的管理结果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时,可以将工程施工期间采购物资单价、总价格、每日使用材料数量、库存量等数量录入其中,每天综合项目运行的实时状况进行建材的定量发放,在确保工程施工
4.4其他管理措施
(1)优化施工技术管理方式。为了增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效果,丰富管理工作开展中的技术内涵,需要考虑精细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方式的配合使用,给予施工技术管理方面更多支持,使管理计划实施中有良好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同时,在多样化管理方式的支持下,会使施工技术管理效果更加明显。(2)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加强应用效果评估。实践中可通过完善管理机制、丰富管理方法等要素引入及整合利用的思考,健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为具体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提供科学指导,满足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升的要求。同时,应科学评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效果,处理好其中的细节,丰富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中所需的参考信息,保持施工技术良好的利用状况,并为建筑工程施工目标实现、管理效果增强、施工价值潜在应用价值提升打下基础。要提高对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促使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项目的组织能力,进而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特点,做到实事求是,积极应对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解决,促进建筑企业进步的同时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旭.做好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对策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3):30.
[2]田月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四川水泥,2018(09):261.
[3]徐文利.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居舍,2018(23):194.
[4]吴鹏飞.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研究[J].四川水泥,2018(02):194.
[5]黄宁.如何做好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J].住宅与房地产,2017(32):142.
[6]熊文锋.浅谈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信息化管理[J].江西建材,2017(21):283.
[7]李敬胜.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6):27
作者简介:
李龙龙,男,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1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