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太平洋的“信使”
2020-03-11应宛真
摘要:张书旂先生是一位擅长小写意花鸟画创作的爱国主义画家和教育家;张书旂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张书旂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本文所研究的《百鸽图》,这幅作品体现了张书旂先生高超的绘画技艺;而更难得的是,《百鸽图》还体现了一位画家对祖国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张书旂;百鸽图;艺术作品;时代背景
《百鸽图》,纸本设色,宽335.6厘米,高162.6厘米,现藏于美国,是第一幅进入美国白宫的中国画。张书旂曾说:“意在笔先,是国画创作先进法则,画家作画应有所为而画,有的放矢。”而《百鸽图》见证了中国和美国两国人民的友谊,很好地体现了书旂先生所说的“有所为而画”;《百鸽图》不但体现中国画作品中的爱国主义题材,更加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时代需求
关于张书旂《百鸽图》的创作,历史以来都有许多文字记载,如《重庆市沙坪坝区志》就指出《百鸽图》是以一个礼物的身份,其目的是庆贺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
如上所述,《百鸽图》诞生时,我们全国人民正在进行英勇的伟大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算得上是当时的强国,而中国却是弱国;要想实现世界的和平,争取抗日战争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寄希望于当时的美国。1940年11月5日,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当时中国希望美国能成为自己抗战时的盟友,张书旂创作了这幅中国画作品,作为庆祝富兰克林·拉诺·罗斯福第三个任期的礼物,说明画家希望我们能够保持中美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战时国画界之影响
中国的主流绘画思想自古以来就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代表,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作的中国画,也大多烙上了那一时代的爱国烙印,表达了“使命和责任”的主流绘画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件以后,徐悲鸿先生在1932年画作《雄鸡》中写了一首诗:“雄鸡一唱天下白——十九路军健儿奋勇杀敌,振华毙亡民族,图以美之。”《雄鸡》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上海的十九路军军人,赞扬他们在“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抗敌。徐悲鸿先生作为作为张书旂先生的画友,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影响着书旂先生。
画家吕凤子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者,张书旂一直都非常崇拜吕凤子先生,称他为老师;书旂先生曾送给吕凤子先生一幅《孔雀图》,从题款中得知:“凤子吾师诲正,二十五年书旂。”我想,吕凤子的爱国情操也深深地感染着张书旂。
《张书旂画百鸽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欲作一图,偏摹鸽影,举赠有助于世界和平之人,以鸽原为‘和平之鸟也。当时曾与宗白华、方东美两教授言之……”可以看出,当时很多教育家、画家都积极围绕抗战题材进行艺术的创作。可以说,当时文化界几位朋友的促请,加上绘画界爱国思潮的影响,是张书旂创作并绘制《百鸽图》,并最终赠画与罗斯福总统的重要动力。
三、画家本人的选择
张书旂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同情革命事业的人;同时也可以说是20世纪社会影响很大的一位爱国主义中国画家。
1927年,安徽省的一个小县被山洪淹没,受害者无处不在;张书旂先生很快组织了一个画展,画展中还画了一幅国画名为——《哀鸿遍野》。这幅《哀鸿遍野》画出了当时灾情下百姓的真实写照,让看到这幅作品的人深深为之触动。抗战爆发以后,张先生跟随中央大学内迁到当时的首都——重庆。在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张书旂通过自己的画笔及教育事业,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战的支持。杨家润在《张书旂抗战中办画展》一文中写道:“抗战中,教学进展艰难。张书旂知此忧心如焚……他精選出历年所画作品五百帧,准备赴美办展览,将售画所得交教育部分配各校购买图书。”1940年5月,张书旂听说了张自忠将军在战争中英勇而悲惨的死讯,悲痛欲绝;立刻办画展进行作品义卖活动,筹集奖学金,以纪念张自忠先生。
张书旂是一位深受人们尊敬的爱国花鸟画家。他有很高的艺术抱负,绘画作品具有丰富的正义感,意境深远,主题鲜明。就像柳子谷对张书旂的评价:张书旂不是得过且过、事不关己的人,在抗战如此艰难的时候,书旂先生对艺术的要求很高,不管是选题还是作品的思想表达,都与爱国,与抗战相关。正是这样一位花鸟画家,才能创作出这样一幅伟大的花鸟画作品。
四、结束语
张书旂以他的画作《百鸽图》庆祝富兰克林·拉诺·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画作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殷切希望,这一点得到了美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同时,它也唤起了世界人民保卫祖国、奋战到底的决心,也唤起了全世界人民对最终打赢反法西斯战争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洪瑞.张书旂[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1-57.
[2]?重庆市沙坪坝区志编纂委员会编.重庆市沙坪坝区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742.
[3]?袁冬林,袁士杰.浦熙修记者生涯寻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343.
[4]?王震.徐悲鸿文集[C].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02+302.
[5]?杨家润.张书旂抗战中办画展[J].世纪,上海:文史研究馆,2005(5):20-21.
作者简介:
应宛真,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