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罩的前世今生从动物的膀胱、鸟嘴面罩到“伍氏口罩”

2020-03-11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伍连德巴斯德烧瓶

疫情防控阶段,去公众场合戴口罩从而降低飞沫传播病毒的风险,是大家的共识。口罩是怎么出现的?背后有什么故事?在口罩的历史上,从无意识的遮挡到科学的运用,人类付出了哪些代价最终认知才能升级?让我们一起了解口罩的历史。

有记载的口罩雏形

元代时,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做过记载:“亲眼看到元朝的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文中所说的这块布可不简单,是用蚕丝和黄金线织成的,戴着的目的主要是怕口气重的太监污染了皇帝要吃的食物。而真正把类似于口罩的这个东西用作呼吸防护的记载,出现在公元一世纪的古代罗马。当时有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咖作家老普林尼,他心系矿工的身体健康,曾建议用动物的膀胱捂住鼻子,用来过滤空气中有毒的汞、硫化物。

14世纪的时候,黑死病、霍乱等传染病横行整个欧洲。直到19世纪,一位名叫查尔斯·德洛姆的法国医师意识到这些疾病就是空气中的某种瘴气产生的,于是发明了防感染的套装——看起来非常怪异的鸟嘴服,包括一顶帽子、一副鸟嘴形的面具、一套几乎可以包裹全身的黑色长袍。这种相当朋克的口罩,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流传了下来,至今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游戏、影视、漫画中看到,都是恐怖的地狱使者的象征。面具凸出的尖嘴部分被塞入了棉花、薄荷、樟脑,还有姜等以净化空气,眼睛的位置挖两个洞装上玻璃,戴着礼帽遮住头发,穿上长袍,穿戴者还手拿一根棍子接触病人。

对细菌的认识:鹅颈瓶实验

很多喝鲜奶的人都知道牛奶是怎么杀菌的,没锴,采用的是巴氏杀菌法。这种低温消毒法的发明者是法国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

那是在1864年4月巴黎大学召开的一次科学主题演讲晚会上,到场嘉宾不仅有科学家,还有社会名流贵族,甚至连大仲马、乔治·桑德等文学家也参与其中。巴斯德问道:“诸位先生、女士,你们看空气中是否存在生命呢?”紧接着他讲述了空气里充满了灰尘这些成千上万微不足道的东西,有时候会带来斑疹、伤寒、霍乱、黄热病和许多别的疫病,甚至是死亡。他拿出两个瓶子做了赫赫有名的实验,人们称之为“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他先将肉汤放入两个烧瓶中,其中一个是直颈烧瓶,另一个是鹅颈烧瓶,前者中的肉汤很陕会变质,而后者中的肉汤却三四年都不会变质。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解释道: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繁衍,加热烧瓶中的肉汤杀死了这些微生物。而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只有一个:空气。

巴斯德的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并告诉大家,生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那些肉眼观看不到的微生物产生的。

最初口罩的出现

巴斯德提出空气中的微生物会导致感染,也指出医生们不懂得消毒而导致产妇、病人感染后死亡。慢慢的终于有医生试用巴斯德的建议,手术前对所有器械进行高温消毒,病房的死亡率立刻大大降低。但仍然没有人想到,要防止细菌从口鼻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传染。

距离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30年后,手术衣、手术帽、橡胶手套成为医生的标配,但医生的口鼻仍然暴露在充满病菌的空气中。1895年,德国病理学家莱德利看到打喷嚏的医生将飞沫喷到病人的面部,之后病人的伤口出现感染,引发了他对于飞沫传播病菌的思考,他建议医生用纱布遮挡面部。

接下来,各国医院纷纷仿效。两年后,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里加了一条细铁丝,让纱布和口鼻间留有空隙。又过了两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做了一块六层纱布的口罩。起初他把口罩缝在衣领上,但不久又升级了更便捷的方法,即用一根带子将口罩挂在耳朵上。此时已经是1899年了,口罩终于被发明出来。西班牙大流感和口罩的功劳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不仅在欧洲和美国爆发,就连远东的亚洲也被流感肆虐。当时全世界的人口才18亿,竟有5亿人感染,5000万至1亿人死亡,死亡人口数可能超过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其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比如在美国被“西班牙大流感”肆虐之后,西雅图的公交车有明文规定:拒绝携带没有戴口罩的乘客上车。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人民才意识到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时应该戴口罩,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东北鼠疫和“伍氏口罩”

1910年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当时的东三省是中国铁路网络最发达的地区,疫情沿交通线迅速扩散。整个鼠疫流行中心的东北三省,哈尔滨、长春、呼兰的疫死人数已逾5000人。危急时刻,伍连德被派往哈尔滨了解疫情。

伍连德24岁就拿到剑桥大学5个学位,28岁受袁世凯邀请回国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研究发现,这场鼠疫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呼吸和唾液传染造成的,于是他要求医患均使用口罩。当时的东北物质疲乏,伍连德就用棉纱做成简易口罩,当时被称为“伍氏口罩”。起初民众根本不接受,他们认为戴着口罩和人说话显得生分。

历史用一个非常荒诞方式教育了中国民众。当时,清政府派来了一位专家——北洋医学堂的法国首席教授梅斯尼前来支援。可这位专家根本不相信“人传染人”的判断,他没有戴口罩,结果到东北第9天就死于鼠疫。

连鼠疫专家都死于鼠疫,民众们才真正感受到了恐怖,都老老实实把口罩戴上。1911年3月1日当日的24小时内,哈尔滨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感染,这一天距离伍连德到达哈尔滨是第67天。这位被称为“国土无双”的超级英雄,他的治疫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不断反思。

据《城市文化范》整理

猜你喜欢

伍连德巴斯德烧瓶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百年前的“钟南山”
走进战“疫”先驱伍连德纪念馆
伍连德: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有学问的人
巴斯德
水重新沸腾实验的改进
神奇的“魔术”实验
巴斯德论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