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笔记
2020-03-11
武汉战“疫”前线,无数来自北京的医生护士在奋战,也同样有来自北京的记者在做报道。本期我们刊登两篇笔记,一是北京医院产科护士屈利方刚写下的,一是北京广播电视台赴武汉采访记者王晓龙近日的日记。
来到这座城,爱上这座城
今天是我来武汉的第21天了,想想当时接到领导电话的情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当时正值春节期间,我每天都在关注疫情的变化,也在默默祝福并祈祷着我的队友们平安。2月6日下午一通电话叫醒睡梦中的我:“第三批医疗队你报名了吧?我说是。那扫码入群。我说,好的。”就这样,我短暂的懵圈之后迅速作出反应,穿上这身白衣,便是责任与担当。我以最快速度收拾着行李,老公在一旁默默的帮忙,平时爱开玩笑的他这时也沉默了,我知道这里有不舍,有担心,但他更清楚的是我一定会遵循自己的想法,他也甘愿作为我坚强后盾。
我跟家里人简单交代一下,尤其放不下的是儿子,他还没有完全明白怎么回事,就要面对我的匆匆而别,临出门前我用力的抱抱他,他脸上的泪水沾湿了我衣领,我趴他耳边说,我们来个约定:妈妈这是去完成梦想,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你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好好锻炼,等我回来的时候我们共同庆祝。我提着行李匆匆奔向医院。看着雄伟壮观的大门,我心情激动,我将代表这里出征武汉。就像说的那样,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此去定不辱使命。
转眼间在武汉已经有三周的时间了,我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病房布局,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病区危重患者患病情况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此时此刻的患者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心理护理,往往是大家把目光聚焦在治疗疾病上,而容易忽略心理治疗,他们其中好多人跟家属失去联系,会恐惧,会担心,直至夜不能寐,甚至药物都不好使。了解到这个情况,在没有治疗的时间里,我会去床边跟他们聊聊家常,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焦虑不安都统统告诉我,我戏称我可是个超级大的情感垃圾桶。当然我们团队也会想办法联系家人与当地的社区工作人员,帮他们找到家属,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安心治疗,心理状态好了免疫力自然就提升了,更好地去对抗病毒。
记得上海市一位主任说过,活着,才是此时的正大光明,给自己信心,也给患者信心。在这里要学的东西太多,但是我并没有害怕,也没有选择逃避。每当看见患者因病痛折磨而消瘦的脸上露出微笑的时候,我感到特别欣慰。在我们整个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好几位患者康复出院,当他们被宣布可以康复出院的那一刻,我们热泪盈眶,我们替他们高兴,我们也为自己而自豪,我们的日夜守护与努力付出终得以回报,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疫情赶快过去,万家团圆,幸福美满。
北京医院产科屈利方
晓龙日记(节选)
1月27日,一支136人的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驰援武汉。王晓龙,是北京广播电视台派出的、随医疗队赶往武汉报道的四名记者中年纪最长的一位,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除了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战友救治病患的感人瞬间,他还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了很多视频之外的细节。
1月28日
到达武汉的第2天,队员们纷纷拿起剪刀,剪掉了自己的长发,为的是节约时间,更好地救治病人。
在我的采访中,许多队员不愿意让我们的镜头去记录他们,因为他们出发时没有对家中年迈的父母说是来到武汉一线,只是说单位太忙,回不了家。这些善意的谎言会让多少父母安心过年。
采访中孙雪莲落泪了,她说这里是战场,来到这里我就是一名战士,是战士就必须要往前沖打赢这场仗。父亲离世前她答应过要替父亲好好照顾母亲,她的泪水是不想让家里的母亲为她担心。
徐跃峤的眼睛也湿润过,她说病人本身就是这场疫情的受害者,我们要平等的对待他们,要给他们必要的尊重,她的眼泪是对病人的体贴,要让这些病人有尊严地活着。
还有丁新民医生,他第一个把“有事找我”写在头顸的帽子上,病人看到后心情能平复了,心里能踏实了,这就是我们白衣天使的责任和担当。
当地医院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他们全员上岗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在确诊和疑似病房中值班的和查房的大夫有可能是外科的,也有可能是骨科的,还有耳鼻喉科的,他们有的是新婚燕尔,有的是刚刚走出学校……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一对夫妻,丈夫邢正涛在武汉一线抗疫,妻子白钰坚守在北京一线。
北京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王皓自嘲地说:没想到我24岁就穿上了纸尿裤,穿上后更理解了人失去健康后的不易。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也希望武汉早一天恢复生机。王皓说,其实2020年中国没有春节,疫情结束之后我们全国人民一定要好好过一个年!到那时候大家再贴春联,挂“福”字儿,放烟花,到那时候他要对每个人说:“新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