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金约束的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现状分析与建议
2020-03-11杜文意
杜文意,陈 杰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 言
近年来,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使得企业面临着技术人才缺口较大等现实问题。而提供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但又完全不能等同于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1]。因此,国家、社会、企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而完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则为解决目前现状的关键所在。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核心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导致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仅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反而会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限制其自身发展。根据目前现状来看,国内高职院校应顺应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如何,能否完全满足实践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成为影响更多工匠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借助问卷调查,探究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现状分析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实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教学优势,满足社会、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条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是基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一所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反映了其院校专业的内涵发展,更能体现出院校的办学特色[2]。为了推动校企合作的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各所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与运营状况进行研究,我们基于国内不同的经济区域内的高职院校投放调查问卷,共回收调查问卷207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有效回收率为85.5%。对这些材料进行对标分析,得到了不同经济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状况。
(一)不同经济区域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均衡,差距较大
图1 实训基地数量表示图
据图1数据显示,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有100所,其中实训基地个数在1-2之间的有30所院校,3-5个的有30所,5个以上的有40所;中部地区有30所,其中实训基地个数在1-2左右的有5所,3-5个的有15所,5个以上的有10所;西部地区有37所,其中实训基地个数在1-2个左右的有10所,3-5个之间的有10所,5个以上的有17所;东北地区有10所,其中实训基地个数在1-2左右的有0所,3-5之间的有0所,5个以上的有10所;由此可见,东部地区实训基地的数量高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相对而言均衡。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实训基地的发展趋势相对较好,为其他地区树立一个标杆。
数据显示,各个区域都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而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除了东北地区之外相对比较均衡。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的实验实训基地发展状况较好,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数量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表明东北地区比较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型机械的摇篮与发展基地,因此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促进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经济发展。在这个前提下,东北地区高职教育进行了积极改革,以图用改革教育的方式促进东北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生产制造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他们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手段,对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出一套适合于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改革与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二)实训基地基建投入较少,设备不完善
图2 实训基地实验设备总值现状图
由图2可知,东部地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总值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0所,100-500万元之间的有25所,500-1000万元之间的有25所,1000元万以上的有40所;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总值在100万元以下的有0所,100-500万元之间的有15所,500-1000万元之间的有5所,1000万元以上的有10所;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总值在100万元以下的有0所,100-500万元之间的有15所,500-1000万元之间的有10所,1000万元以上的有12所;东北地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备总值在100万元以下的有0所,100-500万元之间的有0所,500-1000万元之间的有0所,1000万元以上的有10所。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的学校对于实训基地的投入相对较少,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数量较多,虽然整个院校设备总值较高,但是平摊每一个实训基地固定资产的投入,单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就略显单薄。这既反映了该地区的学校对于实训基地的投入较少,又反映了学校较少关注实训基地的建设。
图3 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图
从图3的静态数据可知,建设实训基地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校自筹,其次是财政支持,再其次是校企合作,最后是企业自筹。学校自筹占据很大一部分,这说明目前实训基地的建设仍然是以学校为核心,企业与政府的参与度较低。学校并非营利机构,没有较多的资金保证学校的日常运转,所以需要财政和企业的扶持与投资,就目前来说,政府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渠道主要包括向学校无偿提供资金支持、与学校联合攻克技术难题,等等[3]。而企业参与实训基地的形式,主要是为基地提供技术人员或指导老师、委托学校在基地培训员工,等等。
(三)实训基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不及时,设备故障率高
通过对问卷的深入剖析,发展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维护和保养工作水平不尽人意,对目前学校对实训基地设备的维护工作满意的占比为17%,不满意的占比为10%,有将近50%的学校教师对于实训基地的保养工作持有中立态度。在当前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下,设备检查和维护工作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与关注。设备如果一旦不能得到及时的保养,势必会造成故障率的提高。一方面,设备的故障会延缓教学进度,老师不能在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设备的故障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对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任何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教学都应该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应该把安全放在首位,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放在第二位。设备的保养工作不及时还会影响其使用寿命,由于设备的建设资金相对较高,任何一种减少使用周期的不良行为都视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损耗。因此,学校应该及时把控实训基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四)实训教材投入、人员引进,资金匮乏,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融合
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125所院校实训基地的教材采用的是本校教师编写的,90所院校的实训教材是采用外购的方式,55所院校选用的是校企合编,40所院校的实训教材主要是由企业编制,还有将近10所院校并没有实训教材。其次,实训基地的授课教师也是由不同的人群来担任,其中130所院校的实训基地授课老师是学校的专业教师,80所院校的实训基地授课老师是校企合作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人员),60所院校的实训基地授课教师由企业的实训人员构成,25所院校实训基地授课教师的是企业特邀负责人。上述数据来看,无论是实训教材、授课教师依然是以学校单方面为主,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非理论水平,学校给学生灌输的知识偏向理论,而针对实训基地的教学计划,学校更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生的发展能与社会接轨[4],快速掌握现在主流的技术,企业的方向偏向于实践,校企合作能够达到中和的效果。更深入的了解发现,有37%的教师认为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有27%的教师认为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基本上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有36%的学校教师认为现有实验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可以发现,学校实验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的原因,主要有:实训基地的数量不稳定、实训基地距离太远、软件更新不到位、不能与社会接轨、设备不完善、学生过多,考核评价相对较难等诸多问题。具体见图4、图5所示。
图4 实训教材详情图
图5 实训基地教师来源图
在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校企融合度较低。在教学方面,实训教材的资金投入较小,实训教学人员引进方面资金不足。在2018年9月25-28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在甘肃酒泉召开了《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研讨会》 ,会议中心思想是解决西部高职教育相对落后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西部地区通过“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促进高等教育的革新,在共享模式的背景下,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实现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与利用,促进双方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5]。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家也意识到高职教育在教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化高职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制造产业技术革新,促进国家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教育现代化,营造一个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相关政策建议
近日,《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 ,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措施与手段。高职要扩招100万,这表明了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所培育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之大。而通过推动高职教育改革,提高整体高职教育水平,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手段,加快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改善国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
(一)合伙人制度
在国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的引导下,实现多所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接[6]。一方面通过多所院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减少投资建设实训基地资金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国内标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企业的知名度,帮助学校解决生源问题,同时也为学生谋福利,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院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院校的闲置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由院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具有创新性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训教学的需要,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还可以将实训基地打造成国内教学实训基地研究中心,为实训基地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一个好的思路与想法[7]。为更好协调各方的教学工作,共同制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大纲,将一切资源优先供给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的效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制定合理的时间分配表。各方还应派出负责人成立项目组,协调各部分的工作。
实训教材方面由各所院校的优秀教师与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编,既能充分发挥各所院校的教学优势,集院校的顶尖师资力量编订适合学生学习的实训教材,又能与企业的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对接教材合编工作,对实训教材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训人员则由企业和学校进行合招,面向社会招纳行业的权威人士,企业和学校制定一系列的审核措施,确保招纳的实训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由校企组建评审团共同评定实训人员的人事安排。通过校企合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教材的制定、实训人员的安排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尽快优化实训教学效果,发挥实训教学的真正优势,使校企合作得以深度融合。
(二)资源信息共享
政府作为最具有公信力的平台,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思想,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件,推动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借助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优势,建立信息化平台,帮助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信息化,学校可以发布对实训基地的诉求,而企业也可以将投资意愿发布在网上。具有合作意向的学校或企业可以据此达成初步的意愿,并进行实地调研。学校派代表对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审核企业是否具备建设实训基地的能力[8],企业也可以深入了解学校对于实训基地的规划设想,待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进行深入合作。平台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中介机构,让需求方找到供应方,它还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让彼此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合作关系,方便企业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与不同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新科技更新换代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理论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知识的需要。政府基于其地位的影响力,应该起到牵头的作用,将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引导企业为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信息化平台可以利用C2B的商业模式,可以众筹社会的资金对实训基地进行建设,鼓励大家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公益项目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将所有众筹到的资金全部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图6 合伙人制度
(三)“共赢”模式
政府、学校、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首先,将国家对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规划落实到具体的单位,采取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扶持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发展。政府可以向企业提供免息的资金,使企业能够有动力和能力去帮助学校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企业则可以借助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的免息资金来缓解企业运营的压力,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9]。政府则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审核体系,通过信用机制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甄别和审核,确保企业能够建设出具有创新性的实训基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此外,政府还应该及时响应国家对于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文件,落实国家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鼓励企业将部分利润投入到教育事业,借助公益的方式回馈社会,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并以此推动国家政策的推广与实行,让资金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流入市场,既稳固了企业的生产运营,又利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手段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通过与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培养成集理论、实操能力于一体的技术型人才。这样也就同时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在当今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并不被社会所看好,很难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谋求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届毕业生与岗位之间往往是供大于求的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前景堪忧,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高职院校的学生送进企业,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与知名度,扩大学生的招收人数,解决学校的生源问题。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招生人数的增加,将学校的声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帮应届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可以与学校签订人才定向培养方案,将在校学生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员工,既解决了员工短缺问题,又提高了员工整体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快熟悉企业的生产工作,降低企业对于内部员工薪酬的支出。这样,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管理成本、运作成本,将资金用于技术的革新与产品创新,通过产品的多样化,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的利润源。反过来,企业将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让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逐渐向贴近实际为主、理论为辅进行转变。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企业的“第二工厂”,一旦企业自己的工厂不能够及时完成生产计划,那么实训基地就可以转变为生产状态,在校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帮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一旦实训基地没有订单任务,实训基地可以转变为日常运行状态,以满足学生的实操需要为核心,帮助学生更快地消化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结 论
基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容易受到资金因素的影响,实训基地并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实践需要,将学校与企业应进行衔接协同式发展,共建创新性实训基地。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层次发展[10];另一方面,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深化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成为目前职业教育体制的核心,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增加社会及企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