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扶贫新实践: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与内涵

2020-03-11陆继霞

贵州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贫困户

陆继霞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193)

一、问题的提出

同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消除贫困一直以来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项政治与社会议题。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在扶贫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扶贫路径与扶贫实践的创新,这不仅为中国减贫和世界减贫的成效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减贫成绩,更是为中国扶贫和世界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典范。如果按照中国2011年最新确定的收入绝对贫困线来计算的话,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为2018年的1.7%,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这在整个人类减贫历史进程中都是一个非凡的创举。从扶贫机构的系统建立到制度建设,从贫困区域瞄准到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从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和社会一直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扶贫理论、实践与经验。在此过程中,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又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回顾历史,中国无论在减贫深度还是力度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以最大幅度地减少贫困人口,降低社会不平等。尤其是1986年国家启动有计划、有目标的农村扶贫工作后,在以农业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为驱动的经济增长和这些专项扶贫措施的合力之下,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减贫的主要驱动力,[2]这些有利于穷人的发展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减贫经验的基本面向。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进入新阶段以来贫困人口的比例并不算很高,但其绝对数量依然很大,因此,在客观上依然无法采用以全面实施保护托底式的脱贫方式来解决这部分贫困群体的贫困问题,换句话说,这一部分群体陷入了难以通过一般的经济开发实现脱贫的贫困陷阱之中,扶贫工作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阶段。[3]由此,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并提出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目标。新时期农村扶贫所设定的到2020年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基本使命,也是新中国成立的核心目标,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回顾文献,2013年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精准扶贫的内涵、[4][5]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困境、[6][7]精准扶贫过程中的贫困户瞄准、[8]精准扶贫与乡村基层治理、[9]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10]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制度衔接,[11]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12]等等,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探讨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以及产业扶贫等主题项目实践的研究也可谓汗牛充栋。[13][14]但纵观现有文献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中,对于参与精准扶贫的社会力量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关注还涉猎不多。

大量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中国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然而,传统的观念认为,民营经济是制度的产物,更多表现为一种以逐利为导向的、被动的制度压力接受者。[15]这其中忽略的一个现实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除了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之外,在精准扶贫行动中的表现也非常突出,但尚未得到学界充分的关注。那么,民营企业是如何参与精准扶贫的?其参与精准扶贫富有什么样的重要理论内涵和意义?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不仅关系到民营企业在新时代里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总结中国扶贫经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也提供了重要的脚本,此外,也将为丰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民营经济发展理论有所贡献。

二、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与经验

中国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工作最早可追溯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当时,民营企业家将扶贫行动命名为“光彩事业”,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企业家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16]然而,由于参与“光彩事业”的企业数量有限,并且扶贫的方式也仅限于捐钱捐物的一般性慈善行为,并未引起政府、学界和社会的太多关注,而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民营企业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并在各省市地方政府的整体扶贫战略框架下,形成了系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机制和行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起始于2015年。2015年初,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全国工商联)提出了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实施精准扶贫行动的设想,并进行了前期可行性调研。调研报告得到了届时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的充分肯定,提议将行动命名为“万企帮万村”。同年9月份,全国工商联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联合印发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自此,“万企帮万村”行动得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政府的积极响应,并将该行动纳入其地方政府所主导的扶贫大格局中,引导不同规模、不同经济领域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2019年12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共有9.99万家,精准帮扶11.66万个村庄(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56万个);产业投入819.57亿元,公益投入149.22亿元,安置就业73.66万人,技能培训111.33万人,共带动和惠及1434.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作出七次指示,其中在2018年10月20日给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们回信中表示,“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踊跃投身脱贫攻坚,帮助众多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我感到非常欣慰。”“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17]

“万企帮万村”是在政府主导下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新实践,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扶贫大框架下,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方式突破了以往简单的捐钱、捐物,而更好地融入到政府的扶贫大格局中。可以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阐述的指引,包括“两个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战略的思想和论断,民营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实力水平和各自行业特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参与到精准扶贫行动当中。如果将民营企业的“万企帮万村”具体活动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不是一件易事,因为参与的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地域广阔,尤其是参与扶贫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囊括了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农业、工业等诸多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其中既有“东西协作”扶贫,也有地方企业帮扶当地贫困人口。因此,本文选择一些在“万企帮万村”中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有助于把握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全貌和特点。

首先,民营企业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产业扶贫是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主要形式,也是与贫困户收入的增加、生计的改善密切相关的一种扶贫方式。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渗透到乡村,能够更好地将资本与土地、农户的人力资源等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贫困户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基础。“农业/制造业企业+(基地)+贫困户”、“电商平台+贫困户”、“扶贫车间”、“扶贫资金入股”、“光伏扶贫”等方式,将贫困户的利益与企业发展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贫困户可以在企业的价值链中获得更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内生发展动力和尊严。

案例1陕西镇安县雪樱花魔芋公司“企业+基地+贫困户”

雪樱花魔芋制品有限公司于2017年先后在陕西省镇安县发展魔芋种植基地3万余亩,在不同村庄投放魔芋种45万斤,累计培训贫困户16场次3000余人,带动18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公司扶持贫困村整合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魔芋生产经营,将大部分非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之中进行帮扶,并以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施肥、统一订单以及统一技术使产业经营全方位到户,通过专业技术员的全程指导提高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此外,公司还根据魔芋生产车间加工需要弹性吸纳贫困户就业,从而多元化地拓宽贫困户就业途径。

案例2字节跳动“互联网+贫困地区/贫困户”

字节跳动公司以网络流量助推贫困地区电商发展、帮助贫困地区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品牌等扶贫项目。通过“两个计划+两个项目”,帮扶了四川古蔺脆红李、湖南十八洞猕猴桃等7款扶贫产品,总销售额超过1900万元,惠及1.7万多户贫困家庭;带动山西永和、河南栾川等贫困地区增加国庆游客量,带动138户贫困家庭达到国家脱贫标准;培训贫困地区“新农人”学员数超1万人,培训人群覆盖23个省505个国家级贫困县; 12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布了900多篇图文、短视频内容推广扶贫产品,促成订单35.6万份。

案例3先秾坛生态农业扶贫

湖北先秾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依托大别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截至2019年7月,该企业拥有36个果蔬生产基地,涉及周边的2个县7个乡镇36个村,共计流转土地5850亩,拥有大型鸡场50多个,猪场30多个,形成环神峰山万亩种养基地及24公里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带,构建了以英山县为中心、辐射全国20余省市的产销网络,共带动英山县及周边7万农民增收脱贫。

上述三个案例表明了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挖掘和有效利用贫困地区闲置的或生产效率较低的土地资源、被城市地区或市场所排斥的乡村人力资源以及以往被看作是贫困根源的自然环境资源。这几个方面作为贫困户重要的生计资本组成部分,经过民营企业的参与,变成了生计资源的重要来源。因而,一向与市场隔离、无法掌握市场脉搏的小农通过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价值链中而与市场建立了联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直以来小农与市场衔接存在困境的难题而没有增加贫困户的生计风险(如案例1所示)。当然,尽管这种方式在形式上类似于个别贫困地区的一种产业扶贫模式,即地方政府囿于对扶贫资金安全和管理上的顾虑,在具体操作时将扶贫资金交给当地龙头企业而使得扶贫资金事实上为资本所运作,[18]但从本质上来讲,“万企帮万村”行动中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更多发挥的是企业自身对市场脉搏的把握及其发展优势,因而比前者更具可持续性,而更加有利于贫困户可持续地脱贫和防止返贫。如案例2、3所示,在这些民营企业的支持下,贫困户已经可以维持比较稳定的收入水平。

第二,民营企业创新了扶贫方式,弥补了地方政府扶贫资源短板。如前所述,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民营企业对贫困户的帮扶不再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这种“输血”方式,而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户的现实需求,提供不同的扶贫资源,包括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教育扶贫的方式,有的企业的做法是类似政府“教育脱贫一批”,即对因教育致贫的农户通过减免费用和教育补贴等方式支持贫困户的子女能够保障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而有的企业(如案例4)则是不仅通过给予教育补贴支持学生上学,而且还跟踪支持这些贫困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如培训等,甚至是招贤到自己的企业中任职,以及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扩展社会网络等。因而,从纵向和横向上拓展了传统的教育扶贫的理念。而案例5则表明,企业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比政府扶贫更大的灵活性,因而更好地补充地方政府扶贫资源的短板。

案例4泛海集团“教育扶贫”

2016年泛海集团启动“泛海助学行动”以来,在广西、贵州、陕西、重庆、湖北、山东6个省份中,每年每地各捐资5000万元,分别资助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每人5000元。2017年,该行动资助范围扩大到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湖南4省。目前,捐资共23亿元,资助学生46万名。

案例5浙江传化集团“安心卫生室”

2018年以来,浙江传化集团捐赠2亿元,计划在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行政村援建1000所“传化·安心卫生室”,为不少于150万村民提供卫生医疗服务。截至2019年3月底, 已建成350所,此外还建设1所乡镇卫生院,覆盖云南、贵州、江西和湖北等省,服务村民5995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8352人。

案例6山东如意集团“扶贫车间”

2013年以来,山东如意集团在宁夏银川共投资200多亿元,成立了银川滨河如意服装有限公司,形成贺兰园区、综保区和滨河新区三大产业园区。如意集团通过党委联合帮建和结对帮扶招录员工12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1人),并与西吉县马莲乡东洼村30余户村民形成结对帮扶。如意集团建设的3个村庄扶贫车间,为附近村庄的1500多名留守妇女获得收入提供了可能。

当前,已有一些针对扶贫车间的报道和学术研究,其中媒体反映更多的是扶贫车间如何使得当地贫困人口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增收,而学术研究则更多地是批判资本下乡所带来的资本对乡村人口的进一步剥削。尽管声音略有不同,但事实上都是“扶贫车间”在建立之初所呈现出来的面向。如案例6所示,扶贫车间一方面为当地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妇女的就地就业提供了机会,弥合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给劳动力所带来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分离,但另一方面,现有研究表明,由于用工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扶贫车间内的生产工人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尚未得到充分的保护。[19]

第三,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极富灵活性,而且扶贫有温度。经过研究发现,参与“万企帮万村”的民营企业中,经营规模大小不一,有的企业年产值达数千亿元(如苏宁控股集团、恒大集团、京东集团等),位列中国民营企业甚至是中国企业前500强,而有的企业是年产值在几百万元的小微企业,名不见经传。尽管这些企业在精准扶贫行动中投入的资金资源规模大小不同、方式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初衷和态度是一致的,那就是回馈社会,帮助社会发展中陷入贫困陷阱中的群体能够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如案例7,正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这些民营企业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价值观。

案例7恒大集团整体帮扶贵州毕节市

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开始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共无偿捐赠110亿元,并抽调2108人的扶贫专干驻扎在毕节市,协助毕节市各级党委政府实现脱贫目标。其扶贫活动包括“五个一批”所有内容,其中产业扶贫共帮助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蔬菜、肉牛以及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并引进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在搬迁扶贫中,共建设50个“新农村”,免费为5.2万户的22.18万贫困人口提供新房和基本生活用品。此外,还组织贫困群众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荐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到恒大引进的上下游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中就业。

案例8河南孟电集团党建扶贫

河南孟电集团为一家热电、水泥、新型建材、骨料、房产、污水处理等多元化经营的民营企业集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在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社会公益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达4.2亿元。2013年,孟电集团投资修建南李庄养老院,村中65岁以上老人可以就近入住,医疗方面,村两委承担了全村的医疗保险,并建立了重大疾病救助制度。此外,孟电集团还注重对南李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层面的帮扶,以党建引领,依托微信公众号、电子公示栏等技术手段促建文明乡风、民风,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孝老爱亲模范评选活动,培育了良好的家风。

如案例7和案例8所示,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往往是多维贫困的状态,扶贫难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大,因而,仅仅依靠政府的扶贫资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贫困地区的所有问题(包括教育、住房、医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作为社会力量之一的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则在资源上有力补充了政府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案例7恒大集团扶贫的经验给予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启示,除了大力投入扶贫资源,从“五个一批”各个方面全方位帮扶贫困人口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与地方政府扶贫工作的整体协调推进,如地方政府负责“三通一平”,恒大集团负责建设各种住房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此外,恒大集团还对那些移民搬迁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即在每个贫困农户移民搬迁的新社区周边配套养牛、蔬菜大棚等产业设施建设,从而为贫困人口提供就地就业的机会。而案例8孟电集团则是从公共社会服务和党建等方面让贫困人口真正地受益。

三、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行动的理论内涵

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内涵,“民营企业的资本价值回归”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理念框架下,在微观水平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实践形态。

首先,“万企帮万村” 行动提供了资本反哺的鲜活经验,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各种发展政策,其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显著,体现在税收、经济增长、技术创新、提供就业岗位等等。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可以如此大规模地动员民营企业参与减贫行动,想要了解这一点,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以及中国的社会文化在减贫尤其是在彻底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非常重要。[20]

习近平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贫困地区。[21]而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在政府倡导下主动参与精准扶贫攻坚战,尤其是一些企业会选择去那些深度贫困地区“啃最难啃的硬骨头”,用行动表征了同党中央一起战胜贫困的决心。如今,“万企帮万村”行动直接推动了民营企业在民生领域与国家民生建设计划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民营企业参与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行动,而不仅仅是在市场中获得盈利。民营企业对底层贫困群体的直接帮扶,是政府主导下资本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反哺,这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现象,从而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底层“仇富”的思想蔓延。

其次,“万企帮万村”行动丰富了中国扶贫的经验和理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格局已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此背景下,贫困人口以往依赖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而能够受益的社会经济条件正在日益弱化,而继续按照常规进程而逐步减少贫困的社会经济机制也逐渐在消失。“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由此,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而要解决新世纪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却不能再寄希望于常规的思路、方法与扶贫工作。“万企帮万村”行动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精准扶贫中的一种新实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的部署下,“万企帮万村”行动首次从以往相对松散的企业爱心救助,转型成为民营企业有效对接国家扶贫战略和部署,并且依靠企业优势具有创新性的对政府扶贫投入和资源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补充。

企业是一种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民营企业有充分的市场嗅觉和灵敏度,洞悉微观层面高效的资源配置方法,并降低交易成本。[22]政府通过倡导和动员社会力量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加入精准扶贫,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的创新点。由此,从实践层面实现了扶贫不再单单是政府的任务和责任,而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尤其是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通过动员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是践行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是中国扶贫经验的特色之一。

最后,“万企帮万村”行动赋予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内涵,丰富了民营经济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是英国学者Diver Sheldon提出来的。在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除了包含企业一定的责任外,还关涉到企业经济性、社会性的属性,以及道德和法律责任等。[23]其强调的七个基本原则是:问责制、透明度、道德行为、尊重利益相关者利益、尊重法制、尊重国际行为准则和尊重人权。[24]而且,在西方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来自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驱动。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引入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然而,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尤其是2006年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型企业/公司在中国落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才逐渐被更多的企业所了解和认可。参照国际标准,在政府的要求和指导下,中国的一些企业也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企业治理、工作环境、消费者问题和社区参与等,但参与者主要是国际或国营企业。然而,如前所述,过去几十年里,大多数在市场中活跃的民营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还主要体现在捐钱和捐物等公益活动层面,却很少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这个场域。

在中国,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25]其驱动力并非来自市场,其内涵也超过了西方国家话语体系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家号召下直接从事扶贫活动超越了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也进一步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语境下的内涵,这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满足了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行动中,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企业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通过企业自身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带动该地区的发展和脱贫,这从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更有效地回归社会价值的轨道。

四、结论和讨论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新实践,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精准扶贫攻坚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诸多挑战下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其目标不仅是简单地使得贫困农户在收入性贫困指标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还要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以及居民住房等生产、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有所改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党全社会都将精准扶贫作为一场攻坚战纳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此外,“五级书记挂帅”抓扶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新的扶贫战略和概念的提出,以及在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基础上所开展的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万企帮万村”等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扶贫行动实践,都表明了中国扶贫从理念、制度到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万企帮万村”行动在实践层面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一,“万企帮万村”行动中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有力地补充了中国政府所主导的扶贫攻坚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所必需的人力和财力资源;第二,民营企业通过自身对市场的把握和控制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小农纳入其生产价值链中,一方面增加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促进了小农与市场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却保护了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小农免受市场上的风险;第三,来自各个经济领域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其高效、创新、灵活的优势,能够因时、因地满足不同地区多维的扶贫需求。民营企业也将千千万万贫困农户与市场相衔接,为可持续脱贫提供了支持。此外,更重要的是,“万企帮万村”行动在政府的倡导下,号召那些基于改革开放等发展政策而优先富裕的民营企业家群体将资本反哺乡村、反哺穷人,使得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弘扬,同时也在客观上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这对于依靠市场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未来,随着2020年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农村减贫战略将需要由“扶贫”向“防贫”转化,即脱贫人口不返贫以及不出现大量的“新穷人”。[26]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继续发挥其现有优势参与到后扶贫时代乡村社会的发展,将对巩固现有的扶贫成效,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发挥巨大作用。然而,关于如何平衡企业自身发展与“反哺”工作之间的协同发展,以避免一些中小企业因参与扶贫工作而增加企业负担,如何通过政策安排促进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而间接带动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接下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民营企业贫困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