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显著优势及实践进路

2020-03-11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优势制度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集中表达,反映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民族品质。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治理效能和集成高效。集中力量办大事,更是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则和根本方法。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千万不能丢了”[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2],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举国体制的运用贯穿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之中,举国体制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举国体制的探索和产生、确立和发展、坚持与完善都深深地刻上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梳理其历史缘起可以为深刻认识新型举国体制提供清晰的历史脉络。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来源于党的政治优势、优良作风、群众路线,体现为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体现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为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担当。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需要持续加强和巩固,需要一以贯之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优势以及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

一、举国体制的历史逻辑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3]。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世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原则,到举国体制的定型制度,举国体制经历了萌芽、确立、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通过详细梳理举国体制的历史演进,厘清举国体制的历史依据、领导主体、组织保障和运行模式等方面,有利于深刻认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明确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有利于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举国体制的萌芽时期

举国体制的萌芽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全民抗战、同仇敌忾、抵御外侮。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一致抗日。之后,在中共中央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及由毛泽东起草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等重要文件中,提出“全国海陆空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建立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4]。抗日战争时期是举国体制的萌芽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和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坚持最广泛的全民抗战统一战线,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汇聚了全民族的合力。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提出集中全民族人力、物力一致抗击日本侵略的正确主张,积极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成功开辟敌后战场,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形成了最广泛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坚持最广泛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5],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有条件的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一部,蕴含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原则,闪耀着举国体制的光芒,为举国体制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依据。

(二)举国体制的确立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举国体制的确立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步入新的历史纪元。面对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启了战天斗地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将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发达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科技攻关,兴建大型工业项目,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经济领域,1953—1957年是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这一时期,集中全国力量兴建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政治领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动员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激发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制度建设的奠基。在科技方面,完成“两弹一星”的科技攻关。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工程的盘子很大,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工业设备供给,需要大量尖端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支撑,需要全国性的大协作、大会战,需要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统筹协作,换句话说不集中全国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的这些重大成果,是举国体制成功实践的集中体现,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举国体制的确立时期,在举国体制优势的充分发挥下,我国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举国体制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举国体制的发展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除了思想上的枷锁,加强了政治上的团结,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经济方面,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全国精力搞经济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跃升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政治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科技方面,“863计划”有力实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6]。在社会方面,我国成功抗击“非典”,经受住了汶川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1年,中国用这30多年,集中全国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奇迹”再一次印证,举国体制是中国的制度优势。

(四)举国体制的完善时期

党的十八大至今,是举国体制的完善时期。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机制,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保障人民意志,建立健全为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机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在经济方面,集中力量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8],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向良性互动。在科技领域,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9],一批批世界领先成果问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发展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10],奠定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中国底色和中国发展道路。

二、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

实践证明,举国体制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在举国体制的框架范围内,我们办成功了很多大事,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约束下,自力更生完成重大科技攻关,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和博览会,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没有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举国体制在中国的确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天然的契合性,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政府集成高效的行政体系,公民的责任担当,伟大民族精神的指引,这些因素与举国体制融为一体,汇聚成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勇于斗争的磅礴的民族力量,确保中国人民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取得所有胜利。

(一)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1],举国体制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确保了“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确保了“党领导各项事业”,确保了“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12]。党的组织体系是全国连成一盘棋的关键,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的协调配合下,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统一步调,形成严密的组织保障。同时,党的组织体系有助于党中央总揽全局、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各级党委坚决彻底把党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乡镇到农村,从街道到社区,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层层勇挑责任重担的强有力执行体系。此外,党的中央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兼有统筹性和灵活性的优势,确保了党中央对影响全局的重大工作进行统一的决策部署和联防联控的集成高效,确保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可以充分落实落细。

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还来自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一位党员都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精神指示的践行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中流砥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每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每一位党员都应该率先垂范,躬身践行,哪里最危险,哪里就会有党员的义无反顾;哪里最艰苦,哪里就会有党员的自告奋勇、冲锋在前。党员就是飘扬在一线的“红色旗帜”,党员就是新时代最美丽的“逆行者”,党员就是默默奉献的“守夜人”。无论是重大科技攻关、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救援,还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员都冲锋在前,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扎扎实实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工作部署,细化责任分区,确保责任到人,经受住了风险的考验,成功防范、化解、打赢每一次“重大战役”。

(二)集成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

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在于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建立了高度协调的配合机制,强化了督促指导和相互支持,有效防止政出多门、相互掣肘,切实做到统筹协调、联防联控、精准执行、集成高效。各级政府“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13],是体现人民意志,履行为人民服务职责,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执行机关。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框架内,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级职能部门权责明晰,既发挥专业优势,又实现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功能最大化。联防联控机制避免了各单位、各部门自行其是,政出多门,分散力量,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政策“组合拳”发挥出集成效应。

举国体制的优越性还充分体现在中央和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党中央和国务院统一指导、统一协调、统一部署,保证了政令畅通,集成高效;地方各级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在统一指导下,可以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分类处理、因地施策,开创性开展工作;同时,抓重点、抓主流,做好关键地区、关键环节的工作,统筹兼顾地区施策对全国工作的影响,做到全国一盘棋。

(三)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制度体系

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来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14],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15]。在实践中,党和国家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样性的需求,促进改革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确保人民的意志在实践中落到实处。法治中国建设,通过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确保人民意志可以在法律和制度框架内得到体现。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保障人民权益,确保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政治承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7]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社会治理方面,大力发展协商民主,搭建预防调处调解、化解矛盾的渠道和平台;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18]联动制度,坚持矛盾不上交、及时就地解决;加大基层治理资源投入,及时掌握基层社会运行情况,及时反映群众合理诉求,及时解决群众纠纷,确保基层群众利益得到保障。

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激发人民创造,是党员增强党性、锤炼优良作风、厚植执政基础的基本路径。坚持党员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机制,夯实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是我们党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之源。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渠道,支持和鼓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群众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贡献自己力量,汇聚全社会磅礴力量,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四)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同舟共济的伟大中国精神

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来自中国人民上下同心、同舟共济的伟大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源自每一个平凡岗位的中国人的感人事迹,源于舍小我为大我的职业美德和传统美德的彰显,源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指引。越是在中国艰难的时候,越需要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在中国精神的指引下,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伟大精神背后必定反映的是感人肺腑的真实事件,是对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和重要性的升华。伟大精神能够激发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意识,增强全民族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汇聚上下同心、同舟共济的强大合力。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勇于斗争、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向“冲锋”在一线的“最可爱的人”学习的社会氛围,激发全民族弘扬正能量,争做担当有为的奋进者;有助于凝聚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全民族提供精神动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三、举国体制的实践进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9]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统筹兼顾,确保了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确保了科学民主决策,确保了各项事业都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确保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举国体制制度优势的发挥离不开党的政治优势,离不开持续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才能得到保证,举国体制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同时,提升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其实践进路应将强化自身制度建设和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联系起来,实现国内国际双向互动,一方面,积极向世界讲好关于举国体制的中国故事,构筑好中国话语体系和话语优势,树立务实高效的中国形象,贡献中国智慧;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坚持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将党的全面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

1.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全党务必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对于关乎全局的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要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21]。在党中央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筹部署与指挥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要“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22]。其中,要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发挥其总揽全局、顶层设计职能作用,处理好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统筹和分解各部门职责职能,把好关键环节,规范工作流程、监督落实机制等工作制度,形成执行有力、有序、高效的工作制度。

2.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一整套的制度设计,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这三个层次构成的严密的组织体系。这三个层次的组织又包括不同的办事机构和职能部门。只有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才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将党的科学理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层层落实。地方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要研读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任务举措,将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党的基层组织是服务群众的坚强堡垒,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将服务群众的工作落实落细。

3.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党中央统一指导和分类处理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统一指导、统一协调、统一部署,保证政令畅通,集成高效;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注重关键地区、关键环节对全局的影响。发扬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群策群力相结合,集中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民主上,广泛采纳各方智慧,经过科学的论证,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确保集中统一,做到令行禁止。发扬民主集中制,确保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既保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两个维护”,又充分发挥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权责,有助于构建“从中央到地方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23]。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4]。回顾近代中国的历史,就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必然,中国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站起来,才能由落后走向先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全国动员,全国人民空前团结,共赴时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高度组织动员,全国一盘棋,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集成高效,令行禁止。坚持党的领导是发挥举国体制显著优势的前提和条件,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完善。

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25],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加体现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打破个人和个别团体的利益藩篱,才能让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健全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制度,就必须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将广泛联系群众作为新时代党员践行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主要抓手,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多到基层社区走动和调研,将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实地了解基层各方面情况,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构建基层社区治理新格局;将社区建成保持干群联系的有效渠道、深入群众的第一线、推进网格化治理的坚强堡垒。

完善涉及举国体制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治保障举国体制的顺利实施。首先,完善举国体制相关的组织保障法律,保证举国体制运行权责清晰、充满活力。其次,秉持着良法是善治的保障,聚焦举国体制工作中的弱项和短板,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加紧修改和完善举国体制相关法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举国体制法律体系。最后,法律的威严在于实施,在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的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公民的法律思维和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用法真正成为公民心中的信仰,推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举国体制实施全过程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三)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

对于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6]。例如,安全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问题、气候问题等,各国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需要携手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经济全球化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我们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在全球格局的视阈内加快中国与世界的对接。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真实地讲好中国国家制度优势和治理体系优势,特别是展现中国集中力量办成的大事的成功做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以及为增进世界互利共赢所做的努力。通过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让更多的国家分享我国发展带来的福利,增强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影响力、感召力,增进全球对中国的认同和促进各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让中国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典型经验,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世界平台。

举国体制的坚持和完善,既不能邯郸学步,脱离中国实际,也不能夜郎自大,孤立于世界之外。推进举国体制的更好实施,需要改进和完善正面宣传,需要“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27],为全体人民凝聚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对内把党的决策部署宣传好,讲述好从顶层到基层的奋斗事迹,主攻点放在党是如何快速反应、高效组织、全面动员、精准施策,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挥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澄清事件背后的真实情况,促进人们对实践活动的思考,启迪人们形成对事件的深刻认识,给出客观真实的正确评价。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的做法和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坚持“以我为主”的同时,虚心接受和学习国外有益成果与成熟经验,增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互通有无和优势互补,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

猜你喜欢

优势制度
矮的优势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画与话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发扬优势 有所作为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制度严格 温柔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