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经济建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意蕴

2020-03-11芮飞军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芮飞军

(1.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好的理念、好的方法,我们的各项工作会陷入迷茫或遭受挫折。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始终遵循的思想指南,其哲学方法论以哲学反思功能运用世界观和认识论,并转化到革命能动意义的实践领域中。习近平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推出国家整体战略举措和经济政治总体布局等重大工作方针,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分析和策划当前中国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大计,辩证思考现实存在的问题,成功地完成了既定目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建设领域,成功运用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一、习近平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实践哲学特征

(一)以具体事实为实践逻辑起点的“实事求是”哲学路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走势中判断我国经济所处的方位、发生的变化,这样才能保持坚定自信和战略定力,朝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1]。我们要密切关注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当下发生的社会变迁,深刻认识国情、党情和世情,因为这是我们事业的根基和起点。如果我们的认知偏离了中国国情和当下发生的事实,我们的思维就会陷入误区,就会遭受重大挫折和历史错误。我们的方针政策必须立足当下中国现实,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习近平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是因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2]。国情就是当下的“事实”,从事实出发并将其设定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因为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并且是可感知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现实的人们生产生活活动是形成人类社会的坚实基础,要求人们从既定的事实出发,珍惜前人的历史经验和积累成果,积极面向未来,并基于既定社会历史前提,展现人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直面事实,常常能够发现问题,抓住矛盾重心。

(二)实践逻辑中遵循“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实践哲学要求。现实的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习近平直接明了地指出,“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4]。历史是人们整体“合力”的结果,生活的本质就是实践,同时这也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5]。中国建设不能像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残酷地进行资本积累和殖民扩张,中国的事情只能依靠中国人民自身的不屈力量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实干才能兴邦,“干”字当头,不空谈,不懒惰,不奢靡。依靠各族人民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习近平强调,对于1978年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两个都不能否定,我们应尊重和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而又真实的建设积累和探索经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气质[6]。

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7],实践的内涵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才能得以阐释。实践活动以人的主观需要为出发点,实践形态的演绎成为人的本质活动表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秉承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的品质,具有良好的主观优势和先天条件。结合民族自信的主观条件,处在科学理论指导和良好社会制度环境下的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共筑“中国梦”。

实践与理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了理论的性质和方向,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生命线。习近平强调,“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8]。

二、习近平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

战略思维,是以宏大的视野对事物全局进行谋划,凸显整体性和系统性;底线思维,则是以底线的预设或标准来思考和衡量社会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和心态。

(一)经济建设实践中的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中引入系统论观点,可称为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全局谋划,是对后者的梳理和整合,两者都注重系统内在的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外在的协调联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9]。高明的国家领导人必然从各种建设方案中优化出最佳方案,作为自己工作的战略。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其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的成功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10]。这些论述表达了系统的整体优化协调作用,高度契合“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哲学论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够把外部干涉和自组织活动规律结合起来,把不利的局面引导到良好的状态上来,并进一步向更高层次推进。同时,在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协作中,能够把社会各方面治理全面协调起来,达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系统的整体效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是战略举措,它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任务共同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了目标和手段的内在统一关系。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是总布局的中心工作,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另外,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看作一个巨系统,这个巨系统时常出现紊乱和动荡,中国政府有责任为世界新秩序的建立作出自身的贡献。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但系统的要素存在差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地理和社会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如何实现文化交融、经济社会共同和平发展的大格局大理想,成为世界人民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很好的系统问题抓手,能够实现多元性、复杂性、异质性要素在平等交流中协调运行,从而构建世人向往的“命运共同体”。

(二)以底线思维考量经济发展、经济质量和经济安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未雨绸缪的底线,即做到稳妥审慎、三思而行。习近平强调了经济领域的底线思维含义,即经济发展有底线、经济质量有底线、经济安全有底线。

经济发展要有底线,即需要做到各项经济工作指标又好又快地发展,既要预防“黑天鹅”,也要预防“灰犀牛”,发展中要避免全局性、颠覆性的失误。“我们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通过延长处理时间减少一次性风险冲击力度,如果有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威胁,就要果断采取外科手术式的方法进行处理”[11]。在总体安全观的指导下,把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协调起来,以预防、预判为工作重心,努力研究新时代经济安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预案科学、安全可靠。

经济质量要有底线,即“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12]。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时代观,以生态文明的视野考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坚决不做国内生产总值(GDP)上升了但人的生活质量下降了的蠢事。同时,加大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力度,让高污染、高能耗、低收益的企业尽快关停,要把经济发展质量的立足点放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上。

经济安全要有底线,即在总体安全观视阈下审视经济安全,并把经济安全作为经济战略安排的中心环节。“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3]。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事情首先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健康安全等重要领域必须牢牢守住、时刻警惕。

三、习近平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娴熟运用了辩证思维

(一)矛盾的辩证法哲学在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习近平指出,需要“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14]。经济工作“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15],遇到的“矛盾风险挑战都不少”[16],一些风险可能上升为新的矛盾、新的重点工作。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存在一些矛盾,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出发,反复审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刻抓住这一基本矛盾,进而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环节。习近平以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战略,以点带面,抓重点、抓矛盾主要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哲学思想。

为适应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历史性变化,主要矛盾在基本矛盾的框架下会出现历史性转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人民需求的重大转变,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定位新判断,创新演绎出新时代矛盾哲学。这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作出的清醒判断,是先进哲学理论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创造性成果,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娴熟运用矛盾哲学思维对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认识和判断。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经济结构性改革能够适应和引领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由此,必须以高质量的生产、高品质的生活作为满足人民美好愿景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通过大力提升生产质量,实现质量、动力和效率三者协调并进,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经济社会现存矛盾问题的突破口。以高质量生产带动内需和出口,扩大内需,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着重扭转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拓宽发展视野,以高品质商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缓解国际外部经济风险。同时,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变化,其中典型的表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重要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落实扶贫各项政策和措施,把扶贫工作作为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区域内部等不均衡矛盾问题的重要支撑点。

(二)辩证思维始终贯穿经济建设实践。习近平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7],是为了改善和提升政府管理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政治勇气推进改革方略和制度创新的实践。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18]。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组成多个对立统一关系,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梳理和引领,充满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了辩证关系集群。

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极大地改变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生活条件。除了科技方面的创新,还有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的创新,“四个创新”相辅相成、协同发力。

协调发展直接体现了辩证法思维。不协调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特征,甚至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社会经济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关系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事物辩证协调的总体性,蕴含着一些未知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能够有效推进事物的整体性发展。结合系统的整体性思维看待社会经济发展,某段时间某一方面进展较快,随着时间推移就需要加以调整,避免短板效应。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19]。

绿色发展鲜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着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绿色发展迎合了“生态文明”范式的时代要求,成为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和秉性。在五大发展理念之中,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共享、创新方面的发展之间有内在联系。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共享蓝色的天、清新的空气、卫生的水,需要以健康体魄共享改革成果,群策群力实现“中国梦”。另一方面,自然和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基于人的主观意志发挥创新作用,以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以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过程,以文化创新营造生态文化的和谐氛围。同时,绿色发展也能够为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自然前提和生命健康条件。

开放发展主要基于国家维度进行内外互动考量,是国家经济社会竞争力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点。国内和国外是典型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办好中国的事,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提倡自力更生精神,但不拒绝引进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也不反对来自国外的有益资金和人员的友情帮助。新时代的对外开放不能停留在简单层面的对外开放,而是要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

共享发展内在包含了人与人的和睦关系,也包含了人与社会之辩证关系,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发展与其他发展理念有内在联系,共享理念以一种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目的性来面对经济社会的合规律性运动,构建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结机制”[20],让经济发展的逻辑服从于人民的生活价值需求。更可贵的是,共享发展能够明显地调动人民的能动性,成为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智慧,以共享发展激发群众智慧,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具有独特的深厚伟力。

四、习近平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哲学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哲学内涵贯穿经济建设实践逻辑。人民群众在历史关键时期的社会变革中起着巨大的能动性作用,代表了历史运动的人心所向。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立场作为政治立身之本,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方法和宗旨,把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作为最终价值目标,在战略布局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充满了人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不断得到深化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鲜明的价值脉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21]。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历久弥新的群众路线运用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与人民一道共创美好生活和新时代伟业。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人民性思想,也表明了物质和精神财富对人的存在的意义。共享发展是把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真正回馈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克服资本逻辑的不合理性,从而激励广大人民热忱共建“中国梦”。共享发展与其他类型发展形成了内在的集合体,以促使各种社会发展领域协调并进地发展,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稳定的统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纽带。而要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也不能以狭隘和短视的眼光谋求局部利益而侵蚀党和国家的核心利益。

经济领域中的人民性能够更好地落实各项建设的中心任务。以人民为中心能够竭力避免和克服分配不公、贪污腐化、党群疏离和环境破坏等不公正不合理现象,是经济建设领域必备的工作方法。人民是发展的依靠力量、目标主体和权益主体,要把人民满意程度当作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性哲学思维下的经济建设布局,彰显了我国科学发展和复兴“中国梦”征途中应有的主体、目的和评判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加快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以人民为中心”主体性哲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运用。人民不仅是权利主体、享受主体,而且是创新主体。创新发展必须尊重人的意识自觉,激励人改造世界的主观积极性,其本质意义就是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地位。人自身有强烈的实践本性,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指导下,国家创新发展需要以人民“剧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理念,提升教育科技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努力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脉络,让社会发展中的“剧中人”得以实现价值和规律的统一。

在人与自然互动交换的辩证关系中,人的实践本性除了具有基本的重复性生产生活外,还有突破性的实践创造能力,以调解自然界对人的冲突和束缚。“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22]。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看,生产力的各要素都可能在科学技术创新维度上得以提升。以生产力为第一动因,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障碍和效率问题,是创新事业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唯物主义基础,能够使创新思维成为人们改造社会的能动表现。同时,需要在其他各个领域扩大创新发展理念,解放生产关系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环节和机制,创新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方法。促使创新思维以经济领域为中心,发散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做到综合性创新,用创新培育凝聚力,提升竞争力,创造出覆盖各领域的创新体系集聚效应。

习近平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23]。在这个转变期,科技创新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产业发展在世界市场链中处于中低端,一些领域的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我们必须狠抓内功,从基层教育做起,重视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长期发展,夯实科技事业的基础;必须正视差距和压力,选择关键领域超前发展;必须以点带面,交叉研究,带动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既要鼓励多方竞争,突出效率,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集思广益,互相支援,大兵团作战,创造出社会主义的集聚创新业态。

习近平把创新发展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创新动力上升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4]。创新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创新性活动必须置身于人的实践活动意义的哲学考量中。创新活动是充分体现主体性哲学的实践活动,它从产业发展出发,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等各方面创新相适应,彰显人的改造世界能动性的智力活动。中国的创新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不忽视对外学习和交流,把握创新发展规律,以创新为灵魂,破解改革开放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应掌握的哲学分析“武器”,是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撑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深刻影响了人们观察世界、看待世界的思想态度和哲学思维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以科学的哲学视野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深入分析把握新时代经济建设规律和特征,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丰硕成果,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方法,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