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20-03-10任丹萍谷硕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任丹萍 谷硕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出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新型模式。本文通过对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意义思考,反思了我国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构建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及劳动态度,以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思政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因此,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础。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意义

1.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现如今,高校劳动教育担负着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艰巨任务。在思政教育“三全育人”的新视野下,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思政课中渗入劳动情感态度教育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思政课中添加劳动伦理品质培养内容,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思政课中添加劳动技能实践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奋斗精神。最终,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并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正身处高校学习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整体价值导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成长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劳模精神”,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和现实化。所以,在思政课劳动教育中将“劳模精神”作为载体,将为高校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素材,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行动指南,最终实现将理论规范内化于心,形成适应时代的价值观。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过程中,高校对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关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关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关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新时代的人才需要通过自身的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思政课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认识到“中国梦”需要由无数个个人“小梦想”组成,需要每个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来实现。

三、 目前我国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

1.专业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缺失

在“三全育人”的思政建设格局下,高校的专业课程及思政课程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但在高校的具体实施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并不能做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劳动教育仅仅被简化为劳动技能教育,被淡化成了非必需教育。比如,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一定的思政劳动课程教学宏观设计,只偏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培养,使得劳动课程多以工具化为导向,最终培养出的学生只能从事简单地机械性体力劳动,缺乏意识形态层面的劳动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2. 育人活动实践中劳动教育的缺失

高校中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的。形式可以是做文献调研、社会调研、参观教学实践基地、制作音美作品等。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往往会忽视劳动教育的实质内容,缺乏劳动教育的系统组织与操作性落实,所实施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着力于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不少高校只是将教学实践效果聚焦于写总结报告的形式化内容。由此看来,现存的高校育人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本质内容存在严重脱离现象。

3.思政教育客体中劳动教育的缺失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不少青年人群体中盛行“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思想,这导致他们不会劳动、不愿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甚至认为劳动无用,从而忽视劳动价值,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学生常年以来认定的“唯分数论”有直接联系。

四、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构建路径

1.对思政课内容进行创新

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重视的提高,高校可以结合劳动教育载体,对思政课进行一定创新。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展开不同的教育模式。比如,可以在思政課中加入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的教学内容,并以此拓展出相应实际的教学案例,此类理论加案例的教学内容会更显生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劳动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一些以劳动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将新生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组织校园义务劳动后,可以组织学生分享彼此的劳动心得。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期,高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指导,使得学生为投入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2.丰富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常常即使是融入劳动教育,也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课程内容单一枯燥,劳动教育常流于形式,使得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转型备受需要。因此,高校要试图丰富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劳动教育活动变得多样化。比如:开设劳动教育讲座,可以促成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劳动实践,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劳动感受分享会,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收获进行反思内化,并可以通过分享,对他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高校应当加深对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探究,有效将劳动理念与思政教育融合,逐步转变学生的劳动理念与认知,为学生未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永明 . 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

[2] 王丽娜. 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6.

[3] 胡佳佳,罗静,戴婧婧.高校构建劳动课与思政教育结合育人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

作者简介:

任丹萍(1980.12—)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讷河人,历史学硕士,沈阳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谷硕(1987.04—)汉,辽宁沈阳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沈阳城市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沈阳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