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北方的河》中的生命力

2020-03-10程绪松

雨露风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命力分析

程绪松

摘要:在《北方的河》中,作者主要对北方的几条河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中国土地上,这些河流已经流淌了千年,虽然非常古老,但是生命力极为鲜活,在体验北方的河的过程中,主人公从这些河流中感悟到了很多人生的真谛,北方的河流使其自身拥有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赋予他顽强的性格,并且在北方的河流中他深刻体味到了激昂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北方的河》中的生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北方的河;生命力;分析

张承志是《北方的河》的创作人,他是回族人,20世纪70年代初期,张承志步入文坛,将大量的文学作品创作了出来。1984年,《北方的河》获取了《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在当时的新时期文坛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张承志的代表作就是《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是一个大龄知青,在新疆待了很长时间,返回北京之后,他放弃了组织安排的工作,决心去考研,对于男主人公而言,其永远有着充沛的活力,永远无法安分下来,充满了生命的躁动,因此,他认为自己非常不适合这“需要三倍的安静,十倍的细致”的语言学,最終他选择专攻地理,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着热情和干劲的三十多岁的青年,在参加考试之前,要亲自去北方调查几条大河。在调查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儿是北京人,职业是摄影师,身世也非常悲苦,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活得非常顽强,在整个路途中,他与女孩结伴而行,在游历完几条大河之后,男主人公回到北京,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但是由于准考证没有及时发放下来,让主人公极为苦恼。主人公想去黑龙江进行调查,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开展,而正是因为这种种的不顺利,他才决定对北京近郊的永定河进行调查。在调查这几条河的过程中,主人公回顾了自己种种生活经历,在与大河交流的过程中,使自身逐步走向了成熟。

北方的河总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在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理想、失败、追求、幻灭、热情、劳累、感动、鄙夷、快乐、痛苦,都伴和着那些北方大河滔滔水响,清脆的浮冰撞击,肉体的创痛和感情的磨砺,一齐奔流起来,化成一支持久的旋律,一首年轻热情的歌。”整篇小说充满了非常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实际的象征意义也非常强,而作者总共提到了五条河流:额尔齐斯河、黄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对于这些河流而言,其所蕴含的并非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将一些人情人性的风格魅力涵盖了进来。文章将人性的内涵赋予到了河流之中,也就是说,将文中所有描述的河流进一步人性化和人格化,而且也正是这些大河让主人公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主人公曾经渡过额尔齐斯河,那时正处于冰雪交融之际,这一河流见证了主人公青春的热情和愤怒,正是由于河的自由和宽阔,才重新塑造了这个幼稚的插队知青,使他从以往的莽撞和幼稚进一步走向了青年的成熟。插队期间,他遇到了一件久久无法释怀的事,就是最初的恋人将他抛弃,而主人公在离开村庄返回城市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额尔齐斯河,才赋予了他更多改造和容纳的力量。在主人公的心中,始终坚信着“额尔齐斯河记着一切”这一信仰,额尔齐斯河是坚强、忠实、敬重诺言的;黄河的奔腾和咆哮教会了主人公何为生命的力量,而且主人公认为黄河扮演的角色就是父亲,他从黄河汲取了生活的勇气,正是基于此种精神的鼓舞,主人公才毅然决然地进行二渡黄河,将自身顽强搏击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到达湟水之后,主人公发现湟水河流之下破碎千年的彩陶,破碎的彩陶罐象征的就是人生,更是经过“文革”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对于永定河而言,其具备安宁性和耐性的特点,但是主人公在经历这一河流时,却萌生出了失望之情,永定河代表的就是自身研究生的形象,研究生认为自己是一条好汉,但是现在却因为一些烦恼和暴躁,不得不对生活屈服,就如永定河并没有书上描述的那种放任迁徙和放浪不羁,由河及人,主人公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是拥有着无限的自由的,但是却要为了生活而屈服,到最后他终究明白了这一生命真谛,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有着巨大差距,也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衰老,与北方的大河一样,在经历了岁月和沧桑之后,自己也终将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老道的人。整篇小说对三个主要人物进行了描写,一个是男主人公,一个是旅途中身世悲惨的女孩儿,还有一个是男主人公的好友徐华北。这三个人物都有个共通的特性,就是对生活的破碎有着极致的感悟,原本他们的生活是极为平静的,但正是“文革”将其原本美好的生活完全撕裂,湟水下破碎的彩陶罐则代表了他们的命运。女孩即便经历了命运的种种不公,但是仍然坚强地生活了很多年,所以她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生命的依靠,将两块岩石选取进来,一块是“河的儿子”,另一块就是徐华北。所谓“河的儿子”,其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女孩最为欣赏的一种男子汉类型,不但拥有着坚定的信念,还有着坚忍和坚韧的美好品格。而对于徐华北这一人物而言,其通过关系使女孩对自身摄影作品进行发表的愿望完全实现,与“河的儿子”对比,徐华北对女孩更加体贴。直到后来徐华北向女孩求婚,女孩也仍然抱着一丝愿望,希望“河的儿子”可以将自己的真心表露出来。但是最终女孩的希望落空了,因此,女孩嫁给了徐华北。徐华北虽然可以将极为绝妙的爱情诗写出来,送给女孩,但是对于生活的拷问和爱情的考验,他是无法坚强地面对和承受的,他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网,网了一个又一个的女孩子,其中有一个女孩在被他抛弃之后,患上了严重的痴呆。对于“河的儿子”而言,其对于这个女孩并非不喜欢,对于徐华北与女孩的来往也并不嫉妒,而且他非常清楚一件事,就是女孩总是会来找他,而她只是被动地被徐华北约去,然而他本身又并不想做什么,也不想争取什么,因为他有着更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他要成家,但是对象必须欣赏他的特质。当女孩面对徐华北的求婚而向他征求意见时,他明确了一件事,就是这个女孩无法辨别他和徐华北这两块“岩石”,换句话来讲,就是这个女孩根本不配得到属于他的爱,这个女孩想要的只是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而他断然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畏惧困苦的女子。他的生活就如一个彩陶罐,极具破碎性,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想退缩躲避,他是黄河的儿子,而且是人生的斗士,即便经历了千万艰辛与困苦也毫不退缩,自身的意志也不会更改,是北方河流孕育出来的青年才俊。

在《北方的河》中,作者冥思苦想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突进到付诸理想与实践的进程中,对自己热爱的草原进行了挥手告别,告别了那騎着高头骏马的恋歌,与此同时,将自己的笔触进一步伸向了北方的河流之中,北方大河不但具备雄浑的特性,还具备古老的特点,而且也正是由于北方的河的存在,才进一步贯穿了他的思绪和行踪,进而将一首人生之歌抒写了出来,不但有着动人的豪气,还展现出了令人向往的潇洒之情。当我们的心灵被威风凛凛的河道吸引时就会激动起来,而且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怀,认为自己在那一刻胸怀可纳百川,同时自己的心在剧烈地跳动,对一种奔腾的力量放肆呼喊,而且在奔跑的过程中,还觉得腿有些许疲累,但是脉搏依旧剧烈跳动着,秉持着一颗顽固的心一直向前奔跑。

对于男主人公而言,其在当时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想要与命运进行顽强地抗衡,并且要以自身的智慧为凭借依据,进而对生命的意义重新定义。他追溯到了北方的河流,在大自然中将澎湃的激情投身了进来,与此同时,又开启了对于自然的审视。

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嘿,黄河,黄河。他看见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光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他折腰膜拜的大自然。”在主人公的眼中,他认为黄河是这样的威严和壮观,而且让人感受到了不可亵渎的力量。对于黄河这一北方河流而言,其以最为自然的形态呈现在大众的眼前,但是又让环抱他的自然为其膜拜折腰。此种情感如此肃穆,将他的精神也同样运载了进来,使他在刹那间明确了自身的人生选择,并且坚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为找到自己最为喜欢的位置”。

主人公将自身巨大的情感热力抛给黄河之后,这种力似乎又回弹到了他自己身上,并且他要追逐那汹涌而去的河水,这一念想有些身不由己,并且不停地喧闹和奔腾着,最后昏旋其中,与此同时,还在悄悄呐喊着:“这黄河像是我的父亲!”因此,在他情感深处,黄河则成了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象征。

在这样的一个关系中,男主人公不仅仅是北方河的儿子,更是文化的重要产物。如果说主人公对黄河的第一次游渡属于偶然现象,那么第二次黄河对他的冲击,则是一种情感宣泄。对于主人公这一代人而言,在参与革命的过程中,将青年的热情和单纯的理想全部注入了进来,但是现实又对他们的胸怀进行了梦幻般地撕碎,正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盲目行为,制造了历史中许多无可挽回的悲剧,自身也是伤痕累累。但是新的时代到来了,新的转机到来了,他们又不愿意永远沉沦在这种遗憾的漩涡之中,而只能时刻揣着一颗苦涩的心灵,对历史的错误进行总结,与此同时,还要秉持着一种极为宽容的精神,挖掘生命中的奋斗之魂。他要将这种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并且顽抗地与生活斗争,选取理想的职业,抒写强悍的人生。就如那破碎的陶罐子一般,他自己的生活破碎不堪,文化又有着如此奇怪的磨砺,虽然给了你所谓的理想,但是又不惜给你更多的眼泪,人不得不受于它的束缚,要想保持安宁就要做到知足常乐。简单来讲,就是对现状进行全面认定的这种心理是相对成熟的,但是对于此种成熟而言,其代价也是极为惨重的,又或者说是生命本身的夭折。作为一个人,在这部作品中,将一种让人钦佩的性格和精神完全展示了出来,极为可贵,但是可贵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他自身经历的苦难性,而是从如此苦难的经历中走出来,完全秉持着良知,具备深沉的历史感的同时,还具备着严峻的现实感,进而确立生命的航标。在《北方的河》这一优秀的作品中,作者对文化和人的矛盾进行了全面的凸显,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矛盾,才能对所谓的生命力进行更为深刻的感悟。

在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中,他将文化的特征赋予了自然,而且通过人与文化本身的各种矛盾,认为人本身的存在与一只破碎的陶罐子并无任何异议。不论是自身的卑微,还是陶罐子本身,都对人本身存在的遗憾和残缺进行了全面的展现,悲剧色彩极为浓厚。

张承志在小说的开始就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都是乐观的”。可以感受到主旨内容就是这一段话。在《北方的河》中,张承志塑造一个阳刚的形象,其并没有对额尔齐斯河的流连一味沉浸,也没有过于泥足深陷永定河的烦恼,沉思在湟水中,也没有因女友的抛弃,朋友的隔阂,打断前进的勇气,他原谅了生活的不完美,理解了生命的永恒延续,人类不停地繁衍,而他没有却步不前。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同样给予了这个人物高度的赞美,这一人物代表的并非仅仅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乃至一代人进行了代表,而这些人艰难地度过了那个荒唐的年代,张承志将这一代人的挣扎与奋斗写了出来,将他们的迷茫与苦楚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他们与主人公一样,不但坚强,还坚硬犹如岩石,对于生活始终秉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拥有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如北方的河相同,他们的生命力也在奔腾不息。

参考文献:

〔1〕刘畅.历史情感背景下人文价值思索与探讨——评《北方的河》[J].中国教育学刊,2020(7):126.

〔2〕陈丹.文学视角下的南北差异与相通之处——以《南方的岸》与《北方的河》为例[J].今古文创,2020(4):53-56.

〔3〕杨宸.“寻根”的“歧路”:论寻根文学对知青经验的转化——以《棋王》和《北方的河》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11):96-112.

猜你喜欢

生命力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直到世界尽头
分析:是谁要过节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回头潮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绿”动新春色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