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聚居村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2020-03-10祖黎明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旅游

祖黎明

摘 要: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少数民族聚居村原本深度贫困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扶贫事业进入了综合化、精细化时代,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也开始转向乡村振兴。长坡村委会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研究其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对其今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支撑条件

经过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条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一是地理交通优势。脱贫攻坚中,对交通投入不断加大,少数民族聚居村的道路建设不断改善,打通了连接外界的最后一公里。三宝街道长坡村委会地处陆良、马龙、麒麟三县(区)之交,与三宝温泉、马龙盛水湾温泉毗邻,是麒麟区旅游的黄金地界,近年来,政府投资3000万元打通鸡蒿路,投资1100万元打通8个小组的通组、入户路,至此,连接三县(区)的大门被打开。

二是民族文化优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內容丰富,有歌舞、民乐、丧葬文化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长坡村委会将小长坡、滥泥箐、蒿子冲、大长坡创建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打造了彝人谷、南湖山等5个彝族火把广场,组建了由彝族为主的长坡圆梦民族艺术团,打造了唢呐《朱大哥和朱大嫂》、舞蹈《爨鸡乐》《确比》《幸福日子》等优秀的民族类节目。

三是生态环境优势。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居住在环境优美且未被污染的青山绿水中。长坡也是如此,自然环境宜人,有南湖山、彝人谷、小海子森林湿地和白泥坡水库自然风景区,素有“秘境长坡”美誉,是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也是天然养吧,康养福地。

三是旅游潜力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城镇化率、老龄化率不断增长,休闲度假与候鸟式健康养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有着广阔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五是产业特色优势。在脱贫攻坚发展过程中,各地均根据自身实际打造一系列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长坡村委会采取“党总支+公司+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投资1200余万元注册成立长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打造“高原爨鸡”研发基地,成立长鸿扶贫工厂,对扫帚、藤椅、凳子等产品的生产加工,产品销往省内外各地。

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分析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差距,补齐短板,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均衡。近年来,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但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城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一定差距。

(二)产业结构调整不完善。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相当一部分耕地仍然种植传统粮食,产业结构不优、地方特色不明显、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产业发展盲目跟风,缺少差异性思维,存在发现周边种植什么火,就种植什么,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三是发展规模种植及新型农业的条件受限,群众产业收入主要还是依靠传统分散种植业,产业培育周期长,种植技术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产销不对接,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增收缓慢。

(三)农业发展的环境参差不齐。一是传统农业发展产值低。农业主要靠种植烤烟、玉米和洋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经营碎片化和小农户分散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不够强。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四)乡风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矛盾突出。一是文化设施利用不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多,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二是农民思想观念不新、意识水平较低,农村文体活动不多、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少数群众农闲季节沉迷于宗教信仰、玩麻将、赌博等。三是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同时,农村封建迷信、腐朽思想、陈规陋习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红、白喜事讲排场,存在请文化大户表演低俗节目等现象,乡村文明程度不高。

(五)脱贫致富接续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一家一户经营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多是年老体弱或多病者,素质偏低,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

三、少数民族聚居村乡村振兴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长坡村委会的调研,以点带面,少数民族聚居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叠加,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转移,少数民族聚居村两战略有机衔接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路径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少数民族聚居村乡村振兴方向

少数民族地区要发挥民族的、本土的资源优势,要以加快发展以观光农业、特色美食品鉴、民俗文化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业为主,带动地方一、二、三产业发展。

一是打造民族风情综合体。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对传统民俗、文化、饮食进行整理和挖掘,全面整合项目所在地文化及资源,打造全民风情旅馆,推介民族服饰、民族山歌、民族餐饮,打造集民族旅游、文创、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吃穿住用行”的民族风情综合体。

二是加快发展民族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业投入,丰富旅游产品,推动“互网+旅游”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大民族旅游产品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大力挖掘传统体系和地方特色市场,大力开发节会活动、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

四是打造民族文化生活圈。依托民族地区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历史建筑和民族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旅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民族风情体验及歌舞表演的民族文化生活圈。

五是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打造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推动资讯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旅游业务的发展,实现旅游在线服务,同时,借助大数据平台,在重点城市、主流媒体投放品牌公益广告、举办旅游发展大会,充分整合周边地区宣传营销力量,充分调动各类力量参与宣传,营造全社会推动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少数民族聚居村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已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聚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共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稳步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强化机制建设,构架乡村振兴保障体系。

以民族旅游为总体目标,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通过“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四网建设,确实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争取中低产田(地)、水库移民相关政策,加强沟渠、灌溉管网、设施设备建设;按照过境公路柏油化、通村公路水泥化、景區环绕路硬化三化标准加强道路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项目,发挥信息平台外引内联作用。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井然有序、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2.改进乡村治理,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教育,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从治理城乡家居环境“脏、乱、差”入手,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破除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区和示范村,依靠典型带动,促进生活垃圾减量,走经济、社会、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搞好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污染源治理,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3.挖掘民族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一要加强旅游文化研究。依托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加大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力度,加强旅游文化研究,扶持文艺创作,鼓励文艺创造创新,积极培育适合文艺创作的新土壤。二要丰富旅游文化载体。从民族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等,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实景演出、歌舞晚会,让文化“活”起来。三要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多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加强对春节、火把节、中秋节等民俗节庆活动的策划开发,在主要景区及村庄建设中植入民族文化元素,建设休闲文化走廊,让游客体验到民族独有的民族生产技艺、民族风情、习俗等文化表现形式。

4.调优产业结构,增加民族旅游产值。

(1)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重点是在项目审批、权利下放、土地流转等方面,规范部门职责,防止不作为。合理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致富能手流转,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二要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着眼于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短板”谋篇布局,深入研究以旅游的主题主线、发展目标、增长动力和重点工作等内容,认真谋划如何打造旅游核心品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2)以现有景区景点提质改造树立形象。引进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加强对现有景区景点的标准化改造升级。要以民族聚居地民族特色建设为亮点,着力打造民族风情、民风民俗展示,打造民族独特楼房、彝族火把节、民族文化村食品街、民族商业街,打造吸引游客的各种综合表演。

(3)进一步释放旅游融合互动产能。一是促进旅游与民族特色农业融合。利用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发挥气候优势、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二是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户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型、生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农业产业特色型村庄,加强对民居、民宿的保护,积极培育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乡村旅游度假品牌。三是加快建设有历史韵味地域风貌、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乡村。促进旅游与其他服务业融合,举办民族山歌比赛、徒步行等赛事,开展彝族火把节等庆典活动,适应大健康产业发展态势。

5.加强宣传策划,拓展民族旅游外延。一要突出节庆主题。全面提升宣传营销整体策划水平,精心设计旅游形象标识,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画册、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依托火把节、斗牛、摔跤比赛等活动,策划推出一批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打造“亮点”“热点”吸引和招揽游客。二要全方位全媒体营销。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局限,在用好知名媒体电视栏目、交通广播、户外广告等传统平台的基础上,依靠互联网来宣传和推销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技术,实现营销网络全覆盖。积极倡导“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区域协作、群众参与”的营销模式,努力形成营销合力,在重点城市、主流媒体投放品牌公益广告、学办旅游推介会,充分整合周边地区宣传营销力量,充分调动各类力量参与宣传,营造全社会推动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曲靖市麒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云南  曲靖  655000)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旅游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