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观特征评估的川西客家村落乡村景观优化研究

2020-03-10李志辉陆敏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1期

李志辉 陆敏

摘 要:针对我国乡村地区的景观建设中乡村景观城市化、乡土文化缺位、特色不明等问题,构建我国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体系,并以川西土城集体客家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土城集体村存在4个地形特征分区,11个景观特征区域,3大景观类,8个景观亚类,18个景观单元及3大景观政策分区,其中农业景观、建筑景观、林盘景观的景观特征最为典型。

关键词: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川西客家村落;土城集体村

1. 引言

景观特征评估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它源于景观评价和景观评估的概念[1],是识别景观中能够体现出异质性的景观元素和景观特征的方法[2], 可在乡村营建中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民族文化多元交融,乡村风貌独具特色。其中,客家文化与客家村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石板滩镇素有“东山五大场镇之首”之著称,客家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景观资源条件良好。与此同时,2018年四川省省委省政府确立了《“美丽四川?宜居乡村”(2018-2020年)》推進方案,提出通过整治乡村脏乱差的村容环境,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加强乡村地区景观的特色塑造,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在内生与外力条件的促进下,对于川西客家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评估与景观优化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2.研究区与相关研究进展

2.1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域范围为石板滩镇北部土城集体村村域范围(图1)。土城集体村位于石板滩镇与新都区连通的重要道路(兴业大道)旁,村庄周围有兴业大道、新石路、成青快速路和三木大道等多条重要干道穿越而过,交通可达性强。受近几年成都市“幸福新村”建设的影响,发展动力足,属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型”的特色客家乡村。

2.2 相关研究进展

西方对乡村景观特征评估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评估研究的方式,注重识别景观所拥有的独特特性和区域内具有的景观特征类型。Steinhardt U(1998)将景观评估与景观规划分为几个层次等级,通过采用模糊评判理论进行中小尺度上的景观特征评估研究[3]。Belfast(1997)、perth(2001)等地方通过对范围内存在的各特征区域,采用景观特征定性描述的方法进行景观容量特征评估,评估描述产生的结果为城市规划建设活动提供了一系列合理的选址策略[4]。荷兰的Hendriks K(2000)等人对西弗里西亚有机农场和一般农场的景观质量评估进行比较分析,使用专家评级对两种类型农场中的景观要素进行评分判定,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5]。

我国的景观特征评估发展研究相对来说时间较短,目前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式,如对河流景观和乡村地区的研究。陈英瑾(2012)建立了“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乡村景观政策分类—乡村景观要素分类—乡村景观规划内容”的研究步骤框架[6]。伊娜(2015)通过研究区域资料和卫星影像图的分析,划定土地特征单元和视觉特征单元两大类景观特征分类,并选取多个评估因子对镇区内的景观风貌进行描述性特征评估 [7]。赵润红、罗丹(2015)等以旅游为导向背景,通过GIS叠加分析三亚市的地形地貌、水文、社会人文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前期的基础资料数据分析研究。根据乡村的空间位置、美学质量和视觉品质进行初步分区分类,得出景观特征分区图[8]。

3.土城集体村景观特征评估

3.1 土城集体村景观特征评估

充分考虑到土城集体村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水域环境特征和村庄土地利用情况等基础条件,通过叠加处理土城集体村1:1000的地形图基础数据资料,读取其坡度、高程、水文等等条件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地形特征单元,结合我国地貌类型的分类标准,按地形特征分类可以确定土城集体村的地形特征单元主要分为平坝景观特征(A)、浅丘景观特征(B)、丘陵景观特征(C)和平原景观特征(D)的四个地形特征单元。

经过实地的走访调研发现平坝区主要景观特征为川西平原独特的林盘景观;浅丘区主要景观特征为农田水域景观;丘陵区主要景观特征为客家民俗文化风情园中的文化景观;平原区主要景观特征为建筑聚落景观(表1)。

将实地调研所识别的景观特征结合土地利用形式对应到所属的景观单元中,并通过结合村民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农业种植方式的管理与养护等信息,最终得出土城集体村拥有11个景观特征区域。这11个景观特征区域也并不是相互不联系的,他们之间也存在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因此,也需要采用人工鉴别的方式对分析得出的景观区域进一步的调整和识别,细化模糊不清的边界区域,从而形成最终的土城集体村景观特征区域地图(图1)。其中平坝景观特征(A)包括:水环境区(A1)、平坝林盘区(A2);浅丘景观特征(B)包括:浅丘林盘区(B1)、浅丘工地区(B2)、浅丘农地区(B3);丘陵景观特征(C)包括:丘陵果林区(C1)、丘陵民俗文化区(C2);平原景观特征(D)包括:休闲农庄体验区(D1)、客家林盘聚落区(D2)、生态果园种植区(D3)、中草药种植区(D4)。

根据实地调研和景观特征分区研究,依据土城集体村村庄规划、土地整治与新农村聚居点规划设计中对村庄景观提出的规划建议,将环境良好、景观特色明显的(A1)水环境区中的集体水库、养殖鱼塘和(B1)浅丘林盘区划分为景观保护区;其他景观区则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进行分区,将景观敏感度高但景观风貌特征整体较低的(A1)水环境区中的毗河流域与自然河塘、(A2)平坝林盘区、(C2)丘陵民俗文化区以及(D2)客家林盘聚落区划分为景观修复区;将景观敏感度和景观风貌特征均较低的(B2)浅丘工地区、(B3)浅丘农地区、(C1)丘陵果园区、(D1)休闲农庄体验区以及(D3)生态果园种植区和(D4)中草药种植区划分为景观更新区(图4)。

从景观政策分区来看,土城集体村主要分为景观保护区、景观修复区和景观更新区。景观保护区面积不大,包括了水环境区中的集体水库、生态养殖鱼塘和浅丘林盘区内的竹林盘、近现代民居、成片的树林;景观修复区主要集中在村庄内的林盘与林盘聚落景观,毗河流域、自然河塘以及传统客家建筑与近现代民居建筑,该部分景观的破坏程度较为严重,因此提出以修复为前提的景观建设;景观更新区主要分布在村庄农田、工业以及建筑景观区域,这部分区域的景观受人工地域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大,景观问题最为严重,但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可通过景观更新与改造优化从而达到村庄景观环境的提升,最终与其他区域相互协调发展,实现村域的“美丽乡村、幸福客家乡村”的美好人居环境建设。

4.基于景观特征评估的土城村景观优化策略

4.1 保护区景观优化策略

(1)集体水库

在水库周围增加乡土景观植物种类,并适当的对水库进行开发,将水库游览与乡村的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形成自然、原生态的乡村旅游路线。对村民的养殖鱼塘水环境进行实时监管,定期开展普查调研,以保证渔牧业的健康发展环境。

(2)林盘

该区域的林盘景观主要以保护为主,通过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红线,保护土城集体村地域特色的林盘景观风貌。

(3)民居建筑

统一进行立面修缮以符合川西客家村落的整体风貌。采用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如:歇山挑梁坡屋顶、青瓦、白墙以及天井院落,严格按照客家建筑风格进行翻新调整,强调建筑外部院落乡土景观的营造。

4.2 修复区景观优化策略

(1)水域

建立污水处理体系,完善村庄内部的排污管道系统,分设污水一级净化池、二级净化池,实现多层级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在驳岸空间上,采用自然堆石和水生植物与驳岸相结合的驳岸优化,或阶梯式或退台式的景观设计手法,丰富河流流域景观的层次性。

(2)林盘

选取四季常绿阔叶乔木,如槐树、银杏和红枫等;在灌木类品种的选择上,选取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和花卉,如金银花、芍药,营造不同高度的景观层次;也可根据季节的特性选取具有四季不同观赏变化的观赏植物,增加林盘景观的颜色变化层次。

(3)建筑

建筑内部院落的庭院景观空间优化可以通过梳理与整治内部杂乱的庭院空间,选取种植当地本土的植物作为营造舒适的庭院空间的景观要素。同时对庭院的路面进行优化设计,材料方面的选择上可选用灰色系的小石子碎石铺装与防腐木地面。

(4)客家文化

首先,修复宗祠建筑,还原其风貌,并对建筑内部功能进行优化以恢复宗祠以往的活力。其次通过规划乡村文化旅游路線将在宗祠文化与乡村客家文化体验相结合,从而促进客家宗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3 更新区景观优化策略

(1)农林田地

农林田地主要从生产方式和种植作物两方面进行。

目前土城集体村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玉米、甘蔗、花生、红薯等经济农作物,种植的果园做作物有:葡萄、大白菜、龙眼、肉桂等,均采用人工生产灌溉培育的方式,经济效率较低。为了增加村民们的产业销量,走集约化、高效化、高产能的生产方式,采用统一、集中的规划管理,区域协调种植的形式以提高产量,增加村民收入。

(2)道路

完善土城集体村道路等级结构,规划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将村庄内的断头路进行打通连接。提升道路的质量,对于质量较差的黄泥土路进行路面修复处理,梳理道路两侧的杂草植物。

5.总结

本文以土城集体村村域范围内的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特征评估这一评估方法研究整个乡村的景观特征,填补了传统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不足,也将景观特征评估的研究范围缩小为更小尺度规模下的细化研究。研究发现土城集体村有4个地形特征分区,11个景观特征区域,3大景观类,8个景观亚类,18个景观单元以及保护区、修复区和更新区的3大景观政策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土城集体村的乡村景观提出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慧,张媛.景观特征评估(LCA)的应用价值[J].中国城市林业,2018 (02):74-79.

[2]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清华大学,2012.

[3] Steinhardt U.Applying the fuzzy set heory for medium and small scale landscape assessment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 203-208.

[4] Nature E, Heritage S N.The Nature Of Rural Development: Towards A Sustainable Integrated Rural Policy In Europe Policy In Europe[J]. Rural Policy In Europe ,2001.

[5] K. Hendriks, D.J. Stobbelaar, J. D. van Mansvelt.The appearance of agriculture A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andscape of both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horticultural farms in West Friesland.Agriculture [J].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77: 157–175.

[6]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清华大学,2012.

[7] 伊娜.成吉思汗镇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8] 润江,罗丹,赵鸣.城乡统筹背景下三亚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优化初探[J].建筑与文化, 2015(02):112-113.

(1. 恩施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 恩施 445000;2.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