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轮换特点及存在问题
2020-03-10孙雪
孙雪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军于2001年10月7日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发动代号为“持久自由行动”的军事打击。12月9日之后,战争转入非正规作战阶段,一直持续至今。美国陆军在此阶段采用了集体轮换制,这是美军首次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使用该制度,其实际轮换情况清晰地体现了该制度的特点。
美国陆军战时轮换制度转变
二战至冷战期间,战时美国陆军主要采用单兵替换制度,即部队一旦投入作战区域,就被留在战线上,至士兵执勤期结束后才被轮换到后方或其他地点。在兵员补充上,一般通过人员补充系统提供足够的单个兵员,以维持整体战斗力。补充系统由一系列兵员补充中心或兵员补充站构成,负责对补充人员进行选调和训练。这种制度有很多优点,比如部队在前线战斗中不断积累战斗经验,新兵调入后老兵能迅速传授经验等。但在越战期间,特别是越战后期,该轮换制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比如由于部队成员频繁进进出出造成的官兵之间互不熟悉,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不熟兵”的局面。更为严峻的是,当官兵之间刚熟悉或产生一定默契后,又面临轮换回国。这些都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越战后,美军痛定思痛,认为单兵替换制是一大败笔。伴随军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美军军事实力形成压倒性优势,美军战争减员急剧减少,美军认为集体轮换制更符合形势要求,未来的部队轮换必须具备“整体性”理念,美军开始探索集体轮换制。即以营或旅级战斗队等整建制部队为单位,在危险的岗位与美国本土或其他基地之间进行轮换,单位中的每名个体必须完成执勤期后,才能随整支部队撤回本土或其他的休整基地,从事一定时间的休整,对减员和装备进行补充,通过单位训练或演习后再被重新投入战斗。即部队在战斗执勤、训练、休整或实施其他保障工作的状态之间转换。进入21世纪后,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非正规战阶段使用了该制度,这也是美军首次在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利用该制度。
美国陆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轮换特点
整体轮换制的一大前提条件是有部队可换。但随阿富汗战争的长期化和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美军对一线作战部队需求大幅增加,美兵力不能同时满足两个战场的轮换需求。为了维持两个战场的兵力需求,美军采取一系列“非常规”措施,使美国陆军轮换制度在阿富汗战场上呈现以下特点。
部署单元越趋“小而精”。2004年前,美在阿富汗战场上的部署多以4000人左右的师、旅级单位为主。2003年,为缓解阿伊两个战场对作战部队的需求,美国陆军开始模块化改制。从2005年起,美军逐渐以缩小化的旅战队、支援旅、师旅总部等为基本单位部署,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进入2010年后,随着大国竞争时代的到来,美国陆军开始为正规战转型,收缩反恐战线。美在阿富汗轮换部队规模更加精简化。2014年底,“持久自由行动”结束,美军在阿富汗重心由作战转向培训、援助阿富汗安全部队及警察,执行“自由哨兵行动”和“坚决支持行动”任务,探索新型作战力量,逐步撤出旅战队。2016年,美军开始组建新型部署单位—安全部队援助旅,替代部署在阿富汗的旅战队。安全部队援助旅由500名左右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军士组成,规模更小,人员更加专业化。2018年3月,第一支安全部队援助旅部署至阿富汗,美军计划在2020年前替换在阿富汗的旅战队。
延长轮换时间以缓解兵力缺口。通常美军在海外执行作战任务时半年一轮换,执行支援任务时1年一轮换。轮换后回国进行为期1年的休整、训练。阿富汗战争初期,迫于美军兵力限制,驻阿富汗或伊拉克的美军不得不持续执行作战任务,大部分任务部队轮换时间平均已超过10个月。2007年4月,在伊拉克战场大规模增兵压力下,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宣布当前已部署或準备前往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所有现役士兵轮换时间延长至15个月,休整时间减至7个月。就此,2007年—2008年美国陆军在阿富汗部署时间多超过15个月,如2007年2月轮换至阿富汗的第173空降旅,于2008年8月才返回欧洲。2008年后,阿富汗战场上美军轮换时间平均为9~15个月,休整时间平均12个月。
2006年,来自第10山地师32步兵团1营B连的士兵迈克尔·古德在阿富汗努力斯坦省一个半山腰巡逻
2006年10月,一架载有第10山地师士兵的UH-60黑鹰直升机在阿富汗执行任务
2009年6月,第10山地师32步兵团1营徒步穿越阿富汗库纳尔省
部署以本土为主,全球统筹为辅。战时,美海外军队轮换通常是与美本土部队轮换,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的轮换绝大多数属于此种情况。但由于冲突事件的爆发具有不均衡性,各战区的部队需求随时变动。特别是阿富汗战场上恐怖活动的随机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致使美军在阿富汗时常兵力不足,为解决该问题,美军充分借助盟国多国部队,同时也灵活地与欧洲司令部统筹轮换。比如第173空降旅作为美国陆军驻欧洲常规空降战略反应部队,却于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轮换部署至阿富汗4次,每次部署时间平均超过12个月。另外当战场急需时,美军还会借调已宣布部署令的部队。许多已接到部署令,甚至完成部署前训练的部队时常因为临时需求而改道。比如2006年第173空降旅接到部署令部署伊拉克,并已完成针对性训练。但2007年初由于塔利班复苏,美军计划增兵阿富汗展开清剿行动,2007年2月,第173空降旅部署计划临时改为阿富汗并于3月迅速完成部署。宣布部署阿富汗的部队也时常因为伊拉克地区需求改道,比如2003年8月,美国陆军宣布第25步兵师总部和其第2、3旅战队以及航空营于2004年初部署阿富汗,但2004年1月初,该部队第2旅战队和航空营被命令部署至伊拉克。
持续轮换至相同区域以完成任务。集体轮换制要求成建制替换,不可避免影响任务的连续性。为缓解此问题,美军一般使用2个以上部队持续部署至相同区域完成任务。如阿富汗库纳尔、努里斯坦、楠格哈尔地区的清缴计划中,共由3支部队历时3年完成。2006年,第10山地师第3旅战斗队部署至该地区执行清剿任务;2007年,第173空降旅旅战斗队部署至该地区替换第10山地师,继续执行这一任务;2008年,第1步兵师第3旅“公爵”接替第173空降旅部署该地区,并在后续行动中完成清缴计划。美军也时常因战场形势变化与总体作战计划的转变,替换部署后转至新区域执行新使命和任务。如2004年,第25步兵师第3旅战斗队、师属炮兵和支援旅部署到阿富汗替喀布尔地区的第10山地师,随后总体作战计划转变,第3旅战斗队转移至南部指挥区作战,炮兵转移至东部地区,支援旅派驻到西部地区。
利用重复轮换,减少适应期。部队和士兵的重复部署是美国陆军海外轮换的一大显著特点。多次在阿富汗轮换的美国陆军有第10山地师、第3步兵师、第101空降师的旅战斗队和支援旅,其中第10山地师及第2、3、4旅战斗队共合计进行了15次部署。同样,指挥部门也重复部署,第101空降师师部在2008年、2010年、2012年的3次部署都是作为北约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阿富汗东区司令部的总部部署在阿富汗东部地区。士兵重复部署率也很高,有至少70%的士兵进行了二次部署,55%的士兵三次部署。重复部署的部队和士兵在过去行动中已获取丰富经验,对阿富汗战场环境相对熟悉,适应期相对较短。
美军轮换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背景下的非对称作战中,美军战争减员急剧减少,集体轮换制符合形势要求,机动灵活的轮换单元也能满足美海外军事基地和两场战争的用兵需求。从历史角度看,美国军队状态也比许多分析家预计的要好。但阿富汗战争已发生18年,美军未能完全剿灭“塔利班”,在培训阿富汗安全部队方面成效也不大。这其中因素有很多,但也暴露出集体轮换制的不足。
一是对计划开展、信息传递、民众关系维持等方面造成影响。集体轮换不可避免影响作战计划、信息传递、民众关系等方面的连续性。首先,影响作战行动的连续性。一般新部署的作战力量不愿意延用上支部队的作战方案,新领导也更倾向使用新方法解决相同问题,并坚信他们的作战计划优于先前部队。美军在阿富汗部署时就呈现这一显著特点,即多数部队不相信新轮换的部队能继续执行其计划,因此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着眼于短期目标,以在其部署期内完成计划。这就导致轮换的成果多集中于一个个战役目标,总体反叛乱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此外,这也意味着在换防期出现计划中断的现象,导致叛乱活动突增。其次,影响咨询的连续性。英国反叛乱专家罗伯特·汤普森曾指出马来亚地区反叛乱成功的关键是英国顾问团与当地政府的核心人员保持持续性的顾问关系。顾问团中的军人在那些边境地区生活了将近10年,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能够充分理解当地人,按照部落习惯解决争端和处理问题,这是反叛乱效果显著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处理阿富汗问题上,美军也借助当地政治代理人、扶植阿富汗安全部队,但美军不停轮换,而且交接一般仅两周时间。一份兰德公司报告指出顾问磨合期是6~8个月。可见,对平均部署期仅12个月的美军顾问团队而言,基本上使用了大半时间用于自身适应和磨合,大大影响了其指导效果。再次,影响民众关系的连续性。传统反叛乱理论强调军事、民事手段要双重使用,认为民众忠诚度是反叛乱成功的关键。美军虽然以反恐为名,打着为当地提供服务和安全的口号,在阿战场上刻意塑造其正面形象,驻军部队积极与周边民众建立良好关系,存在民众给美军提供叛乱分子活动情报的现象,但集体轮换制意味着这种用心经营的关系随该部队部署期的结束而结束,新轮换至的部队对双方来言又开始是新面孔,关系需重新建立。
二是增强凝聚力效果有待商榷。在战场上,凝聚力一般意味着成员之间能相互熟悉,具有配合意识,具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美国陆军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中使用单兵替换制时,人员频繁进出同支部队,导致同支部队中既有老兵也有新兵,士兵间互不熟悉,缺乏必要的配合和默契,军官也时常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部队。理论上,整建制轮换部队将不存在上述问题,但实际应用中,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美士兵虐囚、烂杀丑闻层出不穷,诸如臭名昭著的2004年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以及2012年美国陆军上士罗伯特·贝尔斯滥杀阿富汗村民事件。这给美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间接说明集体轮换制也不一定能增加士兵的集体荣誉感或军官的指挥控制力。
美陆军第10山地师第二旅战斗队在Wheeler-Sack军用机场接到部署令:支持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动”
三是从整体上牵制可用的作战力量。从美国陆军总兵力的轮换模式看,美采用1/3轮换制,即每天有1/3的部队在战斗执勤,另1/3的部队在国内进行训练,其余1/3则处于轮换、休整或实施其他保障工作的状态。这意味着美国陆军中只有1/3的兵力是可用兵力,直接限制了可用兵力,间接影响了可用于反叛乱的作战力量。而传统反叛乱理论特别强调,大规模行动后需運用压倒性力量制止叛乱,美军反叛乱手册中也指出反叛乱行动需要的安全部队与民众之比是1:500。即如果东道国人口是1千万,美军需要至少20万才能足以平叛。美军用在阿富汗的部队数量远低于该值,导致缺乏足够的兵力完成任务,叛乱层出不穷,行动持久化。
整体轮换制暴露出的整支部队频繁的轮换还增加了人力、金钱方面的成本,尤其是装甲旅、航空旅等装备密集型部队。总体而言,虽然阿富汗战争持久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集体轮换制的确未取得良好成效。理论上,集体轮换更适合人员伤亡性较少或相对战略静态的情境,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可见,在战时轮换上,没有完美或永恒的集体轮换或单兵补充系统,只有相对符合特定时间环境的系统。
责任编辑:张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