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0-03-10王佳宜
王佳宜
贵州民族大学教育评估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以下简称“双一流”目标)。要求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突出建设实效,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建设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和核心。对一流学科进行绩效评价是学科建设“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可在学科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并解决学科建设滞后的问题,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目前,国内高校对学科评价大多是依据既有存量进行的绝对评估,缺少对学科建设过程的评价,无法动态监测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也无法基于量化的背景提出精准的教学改革思路和途径。因此,本文将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相对评估下的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助力学科改革,并“以点及面”推动整体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学科建设绩效评价
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是指在学科建设期间对学科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投入及产出方面进行综合测量及定性定量分析,实现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价[1]。实质是对学科建设的过程进行监测,确定学科投入是否有效、建设目标是否达成。
(二)投入产出理论
投入产出理论多用于分析经济现象,进行经济预测、经济控制和预测等[2]。对一流学科进行绩效评价,可根据一流学科评价指标将其划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模块。运用数据包括分析法(DEA)等绩效评价方法判别学科建设的产出相对投入是否有效,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既要保证制定的标准能真正反映学科建设规律和效益,又要保证学科水平与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对接。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世界一流学科标准;合理划分投入与产出。“双一流”目标强调绩效评价。绩效指的是学科建设效率、效果,本质是学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有效程度[2];可对比性原则,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各个学科之间的可比性,建立具有普适意义的评价体系[3]。
(二)指标的选择
依据“双一流”目标要求,参考第4 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从学科建设的投入和产出角度分别选取对应的三级评价指标,初步构建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如表1 所示,投入一级指标涵盖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方面。此外,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也将促进学科的发展[4]。产出指标部分主要涵盖大学三大基本职能: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世界一流学科评价更偏重学科质量而不仅仅是规模,学科发展应更注重内涵式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三级指标时更倾向于选取能体现学科高质量的指标,如采用博士和正高级职称人员代表学科高层次师资力量,引入ESI 高被引论文数。
三、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 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创立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5]。本文的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投入和产出两部分,因此可以分别运用AHP 法确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AHP 法基本原理确定指标权重,要先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这是应用AHP 方法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本文根据评价指标的投入和产出两部分,分别构造了投入指标层次结构和产出指标层次结构。以投入指标为目标层,准则层为经费投入、师资条件、支撑条件及学术交流指标,方案层有博士、正高、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国家级平台、省部级平台、举办会议、参与会议、合作项目。以产出指标为目标层,准则层为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方案层有扩展版ESI 高被引论文、专著专利、省部级以上科研奖、省部级以上课题、优秀博士论文、教学成果奖、就业率、成果转化率、校企合作。
(二)构造判断矩阵
指标体系的投入和产出两部分都有相应的层次结构,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即分别对应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的基本思路为在层次结构中将准则层和方案层同级指标中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得出相对重要性的量化数据,并依次建立判断矩阵,确定数学模型,进而计算出同一层次全部因素的权重[6]。为了使元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本文引入1-9 的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
(三)计算权向量
为了计算同一层次各因素的权重,本文使用和法进行求解。首先,将矩阵A 每一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A,有;然后对 按行求和,得到W,即最后对W 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即为所求的权向量,也就是相应指标的权重系数[6]。
本文经过咨询专家得出了投入和产出各同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运用1-9 标度方法量化构造了相应的判断矩阵,并使用和法得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下二级指标权重系数,见表2,表3。以及投入产出指标下各三级指标权重系数,见表4。
表1 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投入指标下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表3 产出指标判断矩阵
表4 投入产出指标下各三级指标权重系数
(四)一致性检验
判读矩阵的元素是通过两两比较得出的,然而面对复杂事物的各因素,采用两两比较时不可能做到判断的完全一致,从而存在估计误差[5]。通常采取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方式减少误差。本文使用一致性比例值CR(Consistent Radom)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各判断矩阵值均小于0.1,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本指标体系的权重具备一致性。
(五)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将权重值带入指标体系(表1)即可得到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最终指标体系。
在使用指标体系衡量学科建设成效时,考虑到学科建设周期,需注意投入与产出指标在时间上的延后性。根据“双一流”建设方案,每5 年一个建设周期。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一流学科建设绩效,投入和产出指标应分别选取建设初期和末期的数据。
四、结语
构建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考核一流学科建设效果的根本依据,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结合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方案,学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将改革途径与绩效评价相结合,提升教育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流学科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量化标准及参照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探路灯”,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