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寿宁劳动童子团
2020-03-10韦希成
韦希成
抗战时期,福建闽东革命老区寿宁县活跃着一支红色劳动童子团(后改名为少年儿童团),它在保卫红色政权、开展抗战宣传和支援前线方面做出了贡献。
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全国男女老少奋起救亡图存,抗日浪潮很快波及到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寿宁。
1933年秋后,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爱国精神,组织他们保卫红色政权,开展抗日宣传,承担站岗放哨、送信、探听情报等任务。寿宁的中共地下组织委派革命武装组织红带队(以左臂佩小红布带为标记)副队长吴阿五到南阳含头、赤陵洋、后东岔、花眉垱、桥仔头等地组织红色劳动童子团。首批有20多人,大多是革命家属子女和贫苦农民的子弟,吴阿五任指挥。童子团联络地点设在闽东特委中心所在地的含头村与后东岔村。翌年,童子团发展到50多人,散布在附近的十几个小山村,每二三个邻村建立一个小分队,由吴阿五统一指挥。
童子团的首要任务是与红带队一起保卫红色政权。1935年初春,闽东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集结起来,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留下闽东特委坚持游击战。红军主力刚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民团立即卷土重来,疯狂地反攻倒算。他们封锁交通要道, 迫害红军家属与革命群众,实行白色恐怖。这时,叶秀蕃、范铁民、许威等中共闽东特委领导被困在寿宁南阳鸡角坪的山上,且已断粮。后东岔村童子团分队长温志存闻讯后,立即与同分队的童子团假装砍柴、挖野菜,把食物送到山上,并将山下敌人布防情报送进山里。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特委领导在红带队队员和童子团团员的掩护下,顺利撤离被围困的山头。
1940年11月,吴阿五从花眉垱雷打亭返回南阳官路村的路上,被反动民团发现,右臂中弹负伤。官路村的童子团团员龚启木、连应运、王阿金等5人正好路过事发地,立即把受伤的吴阿五扶到一个破灰楼里藏匿,替他包扎伤口。待到天黑,又把吴阿五安全护送到闽东特委所在地。返回时,龚启木、连应运、王阿金等5人在三枣坑岔头处被敌人捉住。反动民团以死威胁,要他们说出吴阿五其余4人被红带队成功解救了出来。5位童子团团员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在革命老区久久传扬。从此,童子团成为人民喜爱的红色少年群体。
1943年,寿宁红色劳动童子团改称为少年儿童团。他们在红带队直接带领下,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募捐支援前线等爱国活动,并坚持在敌后与地方反动势力作斗争。
1943年至1945年,儿童团从地下转到公开活动。寿宁不少乡村、中小学,也纷纷建立起“少年儿童团”。儿童团张贴抗日标语、画漫画、出墙报、散发爱国传单,每天清早在城镇和乡村呼喊抗日口号、高唱抗战歌曲,把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的藏匿地点。5名童子团团员毫不畏惧,一问三不知,弄得反动民团毫无办法,只好把他们送进监狱。狱中,5位少年被敌人严刑拷打,年龄最小的王阿金被活活折磨致死。不久,烈。他们还组织抗战演出队,公演《日本鬼子滚出中国去》《抗战必胜 日寇必败》等活报剧,还用土制喇叭教唱《义勇军进行曲》,以唤起民众抗日到底的决心。有了一支支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儿童团,增强了民众的信心和斗志,偏僻的寿宁山区,掀起了抗日热潮。
上世纪50年代,原寿宁红色劳动童子团团员(前排左1与右2)给少先队员讲当年参加抗战的故事
这一时期,寿宁县城各界民主人士自发成立“战时民众教育馆”(简称:民众馆),馆内陈列各种进步报刊及大众通俗读物。儿童团里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动来到民众馆充当“抗日宣传员”。在城关五里亭、衙门前、街头巷尾的识字岗,儿童团团员充当义务“小先生”,向过往路人教识汉字,宣讲抗日救国道理,进一步激发民众抗日救国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闽东古镇斜滩,马来西亚归国华侨卢少洲与当地贤达文人志士共同创办了旨在宣传抗日的《战生诗刊》。不少少年儿童团员为它当“报童”义务发行。这是寿宁抗战史上留下由民主人士与少年儿童联手演绎的弘扬抗战文化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