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谦:一位“90后”艺术新代际的维度抉择

2020-03-09

ViVi美眉 2020年7期
关键词:吴谦水墨绘画

“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是吴谦自2017年底回国后,走出家乡厦门至外地举办的第一次个展。他选择的是上海。此地既是中国抽象艺术之都,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和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战场之一。策展人李晓峰在前言中写道:如果说厦门展是吴谦对家乡故里的一次深情汇报,这次的上海展就是他与前辈同道们的一次真挚交流。

这次的交流,充满诚意和匠心。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二号厅,由艺界前辈、海派泰斗陈佩秋先生亲笔题写的展名“水墨心境”四字悬挂于入口处,醒目且点题。吴谦近年创作的四十余件“墨系列”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如侠者恣意挥舞的剑气般纵横游走,若干充满哲思的话语点缀期间,踱步缓视,可观可思可游,磨剑成锋,破势如虹。

相较之前,此次展览整体气势与韵律愈加浑厚灵动。如既有长6.8米、宽2.2米的四拼作品《2020-24》独占墙面,气势憾人,尤是细看,斑驳细节深入骨髓;亦有旁边醒心慰藉的文本发馈:这不是平面的绘画,这是无尽的深渊。观者闲步抑扬顿挫的黑白世界时,常会被吸引停足细品。“我的画作很抽象,但我的情感很真实。其实,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思考锤炼许久的结果,它们简明扼要又有力量,是我对艺术最深刻的理解和对自己创作的认识,希望跟每一位观者分享。”故其言:“我的画作是平面的交响乐和静止的现代舞,你不要去看懂它,要去感受它。”

吴谦的笔下,澹泊的黑白东西遇合,层层叠加的综合材料,甚具禅意的象征性与悲剧精神默默溢出,如禅庄墨游,天人相融。艺术,于他是信仰般的存在,每件作品的完成都是一场修行。他视作画为日课,虽无具体场景,却承载着每时每刻的心路历程。所以,他极少给画作命名,而多取创作年份加序号,如“2019-5”,即2019年完成的第5件作品,“看到它,我就能回想起那段时间的状态,我把成长锤炼在画中,画的就是我自己的心路历程。”

自2011年至今,吴谦躬耕艺林,诚意糅合着当代精神和传统美学,锻造着专属的艺术精蕴。作为东西方艺术的摆渡人,他心中隐忍的东方禅意与宏大多维的情绪表达借助独到综合材料的承载,浑然一体地呈现出丰富动感和恢宏气势,展现出他近十年专注艺术本身的敏锐悟道。除去技法上的创新与精进,更值得赞许的,则是吴谦对“内容”的超越和因势造型的创意。这重点体现于画面本身对情节或叙事性的过滤与沉淀,唯以大胆节奏和多层次黑白对比炼就丰富画面,抽象表现主义的狂放与传统水墨的内敛相映成趣,西方文明的开拓与东方传统的包容彼此成就,从而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吴式印记。这一切,不是理论体系的牵导,而是源于吴谦内心的自然迸发。即所谓精心设计,自然体现。最好的作品,是天成,而非人为。

作为当代水墨新代际的一员,吴谦的创作不仅表达着情感,更在乎的是一种艺术自信。藏锋影无踪,出鞘风云动。吴谦其非追逐浪潮之人,却令人切实感到后浪已来。但如若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便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吴谦生于厦门,自幼习画,从小即受书法与国画的熏陶和老庄哲学的滋养,这艺术上的第一口奶带来的根性锻造可谓影响深远。直至高二,时空转变,他前往美国留学,世界大门向他敞开。那一年,吴谦17岁。从17岁到27岁这十年,是少年成长的关键期,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这段时间,他本科于纽约大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生则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艺术史。通识与审美的扎实学习给吴谦带来的是广阔格局和不凡眼界。

2011年,吴谦来到纽约。此地堪称世界当代艺术之都,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目不暇接,深浸其中的他如同海绵般努力吸收着各种养分。众多艺术形式里,他独睐抽象表现,同时还结识了两位旅美华人抽象表现主义代表艺术家:庄喆和杨识宏,成为亦师亦友的朋友。自由宽松的环境造就自由的身体,由此诞生了自由舒展的灵魂。2016年,“美华四十吴谦个展”在纽约456画廊启幕,这是他的首次个展。“我很感谢这次机会,在我看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吴谦说。此后,2019年“吴问西东—吴谦近作展”(纽约艾格维曼画廊)、“无相可得—吴谦绘画作品展”(厦门宝龙艺术中心)、2020年“无形·呈形—程一峰/吴谦双个展”(厦门时代美学馆)、和本次“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上海宝龙艺术中心)等次第登场。

“我认为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很自然,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我身上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既非刻意学习当代,亦非刻意追求传统,而是某种水到渠成的表达。”吴谦尊崇经典,理解也独到;“传统国画是诗书画印交融的综合艺术,绝非单纯的绘画本身,其对书法和文学修养的要求极高。”但他也很清醒:“每个人有每个人要走的路,我选择了抽象表現的形式,只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个人趣味做出的选择。艺术需要传承,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我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

曾经,有人因为吴谦的年龄而起质疑之心。殊不知他虽年少,但自立很早。因此虽然年轻,他却有分寸、懂规矩、知进退,从内到外透着传统文人的儒雅之气。不怕被时代抛弃,秉持深耕“匠人精神”的吴谦兼具学者勤恳与钻研之心,一并接受着岁月给予的波折与善意。常常有人问吴谦:你画的是什么?他想了很久,说:“我画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诚然,其实每个人每天身边都充实着无数看不见的存在,如气、势、风度等,确实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力量强大,无法忽视。

首次见面,犹记吴谦气度沉着。经过十余年的历练,他如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隐侠”,躁动已消,虚怀若谷的气度渐显。一眼望穿的锋利不再,但可贵的是,坚定蓬勃的少年心性仍在。他的艺术语言受纽约战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如杰克逊·波洛克,又有对传统山水画皴法的借鉴。吴谦说:“山水是国人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向度之一,因此山水不只是美学载体,而是更重要的世界观载体。”这位精神贵族只做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风格强悍且坚硬,喜用平衡的处事逻辑去诠释事物本身的不平衡,时而锻造出钢铁之躯与混沌世界碰撞,时而演绎藏在鞘里等待着抽刀断水的静耽。这种戒急用忍的行事风格已渗进他每一幅画的每一帧,如同一个掌剑的侠客,虽已习惯将武器藏起,但发丝中却总是隐见锋芒。

9月26日下午,在展览开幕式之前,“水墨心境—吴谦作品展”的学术研讨会[艺术新代际的维度抉择]在上海宝龙艺术中心一号厅成功举办。研讨会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晓峰先生主持,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先生、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先生、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陈孝信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王端廷先生、《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先生、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李向阳先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丁设先生出席。八位艺术批评家和美术家梳理了吴谦的艺术成长脉络,以吴谦作为青年艺术家个案,对当代青年艺术家发展的生态进行探讨,并对吴谦将来的艺术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期许。

在研讨会上,几位批评家甚至因为如何定位吴谦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分歧。陈孝信、贾方舟、皮道坚三位老师围绕吴谦的创作与水墨的关系,吴谦作品对水墨性的传承与打破作出了各自的解读,主要从水墨精神的角度来讨论吴谦绘画的特点和价值。而王瑞廷老师则认为:“从他的作品来看,如果说它是中西融合的成果,应该是符合实情的。他的绘画在中西融合的比例上,与我们已经看到的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这些艺术家相比,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他的绘画中西成分之比应该是三七开,西方因素多于中国因素。因此,我更愿意把他的绘画放在抽象绘画系统中来进行讨论。”

盛葳老师却又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说:“我觉得“中西”这个框架不太适合讨论吴谦和他的艺术。在清末民初,中西问题是真问题,但是现在不是,用这个框架讨论他的艺术有很多限制。将一个90后艺术家的艺术家放在中西问题上考量,显得年代完全错置,还是具体到他个人的经历和艺术来讨论更好,譬如他的绘画有强烈的过程性,身体参与,覆盖的程序,我觉得可能更有效。”

作为一个前辈大咖云集的豪华批评家阵容面对一个极其年轻的艺术家个案,这个争论也在最近的艺术圈内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在访谈的最后,吴谦对我说:“我也不知道答案,或许做藝术就没有答案。其实不管是当代水墨,还是抽象表现,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吴谦的作品。”

猜你喜欢

吴谦水墨绘画
水墨
国防部来了新发言人
水墨人物
当代水墨邀请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水墨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