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2020-03-09李庆子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引导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素质能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但在当下,辅导员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晋升途径的困惑、各类危机事件的出现,让辅导员队伍中部分人员尤其是一些年轻辅导员产生焦虑心理,出现各类心理问题。本文旨在针对当下高校部分辅导员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研究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现状;心理健康素质能力提升
一、高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队伍工作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多项任务。角色的多重性使得其任务更泛化,工作更繁琐。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自我意识较强,话语权需求较大,学生工作开展相对前几年难度增大,使得许多辅导员尤其是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辅导员工作压力增大,容易产生焦虑与畏惧心理。
社会大众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办事员”、“学生保姆”性质。专业性不强以及社会认可度不高,使得辅导员无法拥有和专业課老师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再加上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高要求、严标准、以及各类考核指标的精细化,辅导员工作逐渐呈现白加黑,“5+2”工作状态,无形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压力。并且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许多有心理压力的辅导员羞于咨询专业人士,没有找到合理的途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高校辅导员虽然拥有双重角色,可以进行双线晋升。然而实际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部第43号令中辅导员队伍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规定,因此晋升困难。目前辅导员队伍90%以上的人职称在讲师及以下。光明日报关于辅导员现状调研显示:71.8的人认为知识储备不足,75.7%的人提出迫切需要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对事业前途的迷茫也让许多辅导员失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产生自卑、失望甚至绝望心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使得一些晋升无望的辅导员消极怠工,负面情绪增大。
不论是社会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认为,辅导员做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心理抗压能力必然是非常强的。因此,尽管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焦虑、灰心、迷茫等心理不适时,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他人倾诉。正是如此,许多高校是没有给予辅导员心理状态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能力提升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质能力提升路径
(一)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预警库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除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库,也可以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预警库。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如“16PF”心理测试方法,及时监测辅导员最新心理状态,筛查出重点人员进行一对一专业咨询,缓解其心理压力。辅导员心理健康预警库一方面可以让辅导员发现自身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其次对筛查出的重点人员学院领导在工作生活中可以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以便其更好度过迷茫焦虑期。再者,掌握整体辅导员的心理动态,给予辅导员足够的人文关怀,也有利于辅导员工作队伍建设。
(二)提供辅导员宣泄心理压力渠道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辅导员自身也承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许多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与人分享,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场所释放压力,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面临的普遍现象。因此,高校可以不定期举行辅导员释压活动,如素质拓展比赛、放松身心瑜伽训练、吐槽大会、心理健康讲座等让辅导员有宣泄压力的渠道,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缓解,也多了一个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的机会。
(三)辅导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提升
做为高校辅导员,就应该正视一个现状:学生工作必然是繁琐且复杂的。选择成为一名与学生打交道的辅导员,至少要具备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做为辅导员本身来讲,在面对各类工作压力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年轻辅导员,面临买房买车、育儿支出等具体困难时,难免会对当下的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职称晋升难等现状感到灰心失望。但纵观全社会,各行各业工作都非常辛苦,当前所谓的白加黑、5+2、996工作方式已经逐渐常态化。相对其他行业,高校辅导员在各类节假日、寒暑假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时间更灵活。因此,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提升。如:节假日和家人外出旅游散心、参加心理辅导讲座、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进行体育锻炼缓解压力等。
参考文献:
[1]?陈子季.高校辅导员,你的使命崇高不可替代[N].光明日报,2019.4.2
[2]?李辉.从“24号令”到“43号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进展和导向[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5.
作者简介:
李庆子(1988.4-),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