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燕归来
2020-03-09明前茶
明前茶
赶在北京雨燕归巢之前,正阳门管理处的小袁,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爬上高梯,在交错的梁与檩之间挪动,在雨燕的巢穴中挑取少量粪便,放入編号的试管中,逐一加入酸碱显示剂。
小袁随机挑选了20个雨燕巢穴做实验。他惊讶地发现,有19支试管中的酸碱显示剂呈现紫色,这说明绝大部分雨燕粪便呈中性,而非人们长期以来误认为的酸性。依照传统说法,北京的宫殿、庙宇、城楼与古塔多为木结构,它们宽大的屋檐、复杂的斗拱、巧妙交错的梁檩,一旦成为雨燕的巢穴,雨燕的酸性粪便以及巢穴自带的微生物,就会对这些古建筑屹立数百年的木结构,产生不可逆的破坏作用。于是,十多年前,在北京雨燕聚集数量最多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宫殿,筒子河边的角楼,古老的城楼与太庙,颐和园的彩绘长廊、天宁寺塔等处,都安设了细密的防鸟网。雨燕无法通过防鸟网抵达古建筑顶部恰到好处的细部结构中筑巢,只能另觅繁育后代的地点。
没想到我们冤枉了雨燕:古建筑木结构的自然朽化,与雨燕的粪便无关;雨燕巢穴的微生物检测中,也没有发现对木结构有损伤的菌种。而有意拦防雨燕的防鸟网,逼得雨燕不得不忍受立交桥上喧嚣的车鸣、地铁高架桥的强烈抖震以及空调外机倾吐的热风。生存环境的变化,逼得雨燕每年2月份就要从南部非洲起飞,返回北京,冒着北地的春寒,提前筑巢繁育。若依照雨燕自身的生物钟,它们会在4月才踏上北归的漫漫长途,这样一来,雏鸟最早也要到5月中下旬才会出壳,那时,北京可能已经在经历35℃以上的高温,尚未学会飞行及抖动翅膀散热的雏鸟,经常会因为这样恶劣的筑巢环境而夭折。
半个多世纪前,北京雨燕的数量曾经多达五万多只。当一整天埋首在瓷片图案及丝帛纹样中的沈从文先生,走出北京历史博物馆时,经常会被一滴雨燕的粪便打中额头。面相慈蔼的老人抬头望去,只见成百上千的雨燕迅速在西边的天际,像八卦图一般盘旋聚集,它们飞得那么高,那么自由自在,像融入了层层叠叠的流火夕阳。沈从文先生在日记中说:那情形,震撼到让人哭,又不知为何要流眼泪。
小袁走遍北京最主要的四五十处雨燕聚集地,计算出目前的北京雨燕在繁育期后总数大约是6000只,这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约九分之一。小袁与环保志愿者们已经为雨燕做了很多事,比如在立交桥下可能筑巢的区域安装人工巢托,在木结构的巢托上事先凿好散热孔,帮助空气对流……但小袁也知道,这远远不够弥补防鸟网对雨燕的伤害。他准备提交一份报告,通过详尽的数据证明:应该逐步撤去防鸟网,恢复沈从文先生当年身历的美。终有一天,现代化的北京与古都的神韵并存。
在古建筑的飞檐翘角之上,夕阳瑰美,孤星乍现,雨燕以高亢密集的鸣叫,为抬头望天的人送上一份淡淡的惊喜与怅惘……那一刻,乡愁会回到你心头,此生未竟之梦想,会回到你心头。
(李金锋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