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逆行中的女院士
2020-03-09
越是艰难越向前,她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践行着“医者仁心,不畏逆行”。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一场全民抗击病毒的战“疫”拉开帷幕。
研究肺炎疫苗、亲赴武汉、建议封城、怒斥谣言……在这场疫情暴发后,“李兰娟”这个名字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已逾七旬的女院士虽看上去斯斯文文,却有着令人佩服的果敢与坚毅。
连轴转的“老太太”
2020年2月5日,一条微博热搜—“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振奋了整个中国!
李兰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疫情肆虐的日子里,73岁的她每一天都在跟时间赛跑,竭尽全力抢救病人、控制疫情。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李兰娟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她作为国家级专家,在武汉提出了对疫情的预判。1月22日,李兰娟率先提出对武汉“封城”,这一果断措施次日就被国家采纳实施。事实证明,“封城”有效控制了疫情向全国蔓延。除夕之日,她先是飞往北京参加关于新冠肺炎感染情况的科学研究部署会议,当晚又乘坐飞机赶回浙江,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2月1日,李兰娟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一行5人再度出发,驰援武汉。晚上9点乘坐火车,次日凌晨4点抵达武汉,不顾舟车劳顿,匆忙吃过早饭,便投入了工作。李兰娟每天和本地专家一起坚守在医院,开讨论会议,普及对病毒的认识。她在医院里为每一位患者分析当前的病情状况,并给出治疗建议及方案,每天只睡3个小时,双眼已显浮肿。
4天之后,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发布了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这无疑是疫情战役逆转的重要信号。2月11日,再次传来好消息,李兰娟团队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出现成效,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
来武汉后,李兰娟院士的日程每天都满满的,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对于73岁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病人能康复,社会就不会恐慌。”
这并不是李兰娟第一次站在防疫最前线。
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不仅力排众议,快速隔离疑似病例的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使得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还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创造了非典“零严重后遗症”的奇迹。
2013年,长三角地区暴发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她带领团队5天之内便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体,锁定了病毒来源。两个月内,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成功控制住疫情。
越是艰难越向前。她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践行着“医者仁心,不畏逆行”。
家境贫寒的“赤脚医生”
李兰娟出生于贫寒的农村家庭,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家中全靠母亲卖山货维持,她的成长之路可谓十分艰苦。
1947年的秋天,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与鲁迅先生是同乡。1960年,她从绍兴夏履桥中心小学毕业,由于毕业成绩优秀,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读书。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赶上了国家困难时期,家里连温饱都难以为继,李兰娟的母亲迫于生活的压力,叫她不要读书了。懂事的李兰娟回学校拿行李,准备停学回家劳动的时候,班主任问她:“你自己要不要读书?”李兰娟十分认真地回答:“老师,我很想读书。”善良的班主任十分心疼她,同意她请假一个月,回家去劳动,行李留在学校。回家的一个月,李兰娟一边劳动,一边看书,回到学校不到一个星期就大考,但她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1963年初中毕业,由于家里比较困难,想早一点工作为家里分忧,李兰娟的第一、第二志愿都是中专,第三志愿填报了绍兴一中。没想到的是,当时杭州市第一中学到全省招生,绍兴有两个名额,按照成績录取李兰娟为杭州市第一中学(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学生。
高中毕业后,李兰娟到了当时的省中医院学习针灸,她想学一手好的针灸技术,在回乡的时候可以给乡亲治病。1966年李兰娟回到夏履桥,被当时的人民公社分配到中学当代课教师,她一边做教师一边为有需要的老乡针灸。1968年10月生产大队要建立合作医疗,非常希望李兰娟去当赤脚医生,但人民公社不太愿意,希望她继续当代课教师,相持之下,他们决定请李兰娟自己决定。李兰娟当时考虑,因为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还年轻,希望多学一点知识,如果做赤脚医生,就有机会学一点医学知识。于是,她当了两年的赤脚医生,一般的老乡生病了,李兰娟就用中草药治病,腰背痛了就扎扎针灸,都不收钱,乡亲们都十分感谢她。
1970年,大学开始招生,县里分配指标到各地,一层一层推荐读大学。因为李兰娟在半山区,又是赤脚医生,被选拔到浙江医科大学就读。李兰娟十分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有人动员她做学校的团委书记工作,这在当时是正处级干部,但她毫不动心,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医生。
李兰娟说,“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热爱卫生工作,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一生的追求。”
如今的医学界泰斗
“什么是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过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李兰娟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栏目里动情地说。
作为传染科医生,李兰娟在病房碰到过很多重症病人,即使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得了暴发性肝炎之后,死亡速度也非常快。20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的致死率高达80%。作为一名医生,眼睁睁看着病人死去而束手无策,李兰娟很是愧疚,每天都在琢磨该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1986年,李兰娟的科室偶然抢救了一个肝肾综合征的昏迷病人,通过做滤管、透析等治疗,一周之后,病人苏醒,最后完全康复出院,李兰娟从中得到了启发。1986年她带头向当时的省卫生厅申报了青年科研基金,开始进行对人工肝的研究,中途有一些同志觉得难度太大,选择退出。但李兰娟觉得有苗头,始终坚守在实验室,并吸引了其他同志一起来研究。终于在1996年,她总结了人工肝的规范和方法,抢救了许多病人。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人工肝技术研制成功后,她没有申请专利,而是每年举办几期学习班,毫无保留地把这门技术分享给全国的医生。1998年,她的人工肝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以李兰娟姓氏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1998年,李兰娟被任命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在她任职浙江省卫生厅十年期间,雷厉风行,在非典期间创造了“二次感染率为零”的奇迹,护住了浙江全省的平安。
2005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数不清的荣誉足以让她在医学史上留下赫赫大名。但她依然勤勤恳恳,不仅带了很多的硕士博士,承担了很多国家科研项目,而且还要看门诊,亲自查病房。
也许对李兰娟来说,她始终追求的本业只是行医救人的医生。
文章来源:根据新华社、环球人物、《世界华人周刊》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