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审计的造价全过程控制研究

2020-03-09廖桂林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设计阶段全过程审计工作

廖桂林

(平潭综合实验区廉政教育与审计事务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400)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业已然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而随着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概念的提出,在工程建设中的工程投资效益受到越来越多投资方的关注,如何最大化地实现投资效益,节约工程投资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1]。传统的工程审计在工程管理方面重点只针对在竣(完)工阶段施工单位上报的竣工结算资料进工程造价结算审计,这种做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工程项目的要求,因此针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开始被广泛应用。审计工作在项目的决策阶段就开始介入,直至竣工决算,这种做法使工程审计在工程管理尤其是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在控制工程造价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1 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发展

1.1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概念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概念于2002年被提出,其被定义为从项目的论证阶段直至交付使用的过程中,对项目有关的资金进行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监督,包括针对开工前、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竣工决算进行审计[2]。2014年,全过程审计得到进一步细化: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的规定下,内审机构针对工程各阶段的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确认及评价,即从项目的立项阶段开始,针过勘察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直至最终的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所有的业务管理活动进行审查、确认及评价。

1.2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发展

因为人力、物力与财力大量投入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长期以来,工程审计形成了只要控制好施工阶段的财力投入就能控制好工程造价的观点。但长久的实践证明,这种观点片面且不够深入。而一直采用的竣工决算审计方式即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再对工程决(结)算审计的方法,既不能事前预防也不能事中控制,尤其是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实际需要发生的工程变更、现场签证以及重大隐蔽工程是否真实发生等无法确认,也无从核实其真实工程量和准确适用的单价,更无法揭示隐藏其中的工程管理问题,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准确性,造成审计工作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程度有限。而在项目的决策阶段以及勘察设计阶段,造价受到来自各方面影响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若在决策或设计阶段发生失误,对工程造价将会产生不可扭转的影响。采用对工程造价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审核的全过程控制,才能对造价做到真正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在此背景下,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应运而生。

1.3 与传统审计的区别

(1)介入时间不同。传统审计是事后审计,是在工程施工完成后,经竣工验收合格,竣工资料与决(结)算书交付后进行审计;而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相结合的一种审计,在项目的决策阶段就介入,对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所有阶段全程进行审计。

(2)介入形式不同。传统工程审计是相对静态的,是在竣工之后才开始的,审计人员除了竣工决(结)算阶段,并未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其他阶段,而且是被动介入的事后监督;而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则是相对动态的,审计人员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就主动介入,做到从源头上控制、在过程中监督、在结束后审核,并作出整体评价。

(3)工作内容不同。传统工程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竣工决(结)算书、工程签证等资料进行工程结算的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则是对所有与工程投资有关的资料进行审计,包括项目程序审批、合同签订、招投标流程,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签证、询价、进度款支付、决(结)算等资料的审计。

(4)作用不同。传统工程审计是对竣工决(结)算进行审计,是从局部对整个项目的造价进行控制;而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造价上则是从工程管理全方面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性的控制。

1.4 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特点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将审计作为一个子系统,与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而形成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反馈,及时纠偏、控制风险,把造价控制在正确的轨道上。全过程跟踪审计以其预防性、及时性及持续性等特点,对项目管理力度有着明显的加强作用,在监督资金管理利用、杜绝资金浪费以及提高资金效益等方面都可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1.5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依据

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有3项依据:(1)审计工作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即建设、审计、造价等行业法律法规,包括宪法等各项法律、行政以及地方性法规、政策等;(2)技术经济指标即各种概算以及指标、工程计价规范、定额等;(3)审计资料,包括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合同、工程变更资料、签证、计量报表、施工记录、材料报验、项目验收、质量监督报告等。

2 审计在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审计工作依照时间顺序以及工作内容,可分为5个阶段,即立项阶段审计、勘察设计阶段审计、施工准备阶段审计、施工阶段审计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审计。在整个过程的审计工作中,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随时纠偏,提出审计意见及建议,协助投资方督促被审计单位尽快执行并落实整改,有效快速地纠偏、止损、保质,提高投资效益[3]。

2.1 立项阶段的审计运用

在工程立项阶段,审计工作要对立项程序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其中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计要尤为注意,编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审批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级别、报告的内容是否达到要求的深度、架构是否完整等都是可研审计的关注点。特别是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计中,应包括项目的建设是否达到现实需要、实际现有情况包括社会稳定风险等是否具备了项目可建设条件。如果可行性研究报告存在问题,就会对决策的真实性产生影响,若其深度不足,就无法对初步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当然,对决策文件的科学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审核也是立项阶段审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2.2 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运用

实践研究表明,勘察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施工阶段要大得多,因此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是全过程跟踪审计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对限额进行审查;(2)测算工程的实际功能和经济指标,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3)对设计提出优化方法,提供优化建议;(4)在设计阶段积累数据,尤其是采用的新设备、新材料等数据的采集,可为后期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打好基础;(5)审查设计方案的可施工性,重点是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发现并及时反馈设计中存在的可施工性问题[4]。

2.3 施工准备阶段的审计运用

施工准备阶段以招投标为重心,招投标将确定工程造价的结算方式甚至在采用固定工程总价结算时还能确定最终结算总价。该阶段的审计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审核招标文件,尤其是审核关系到承包方资质、工程造价的实质性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合法、是否表达准确;(2)审查设计文件与招标具体要求之间的匹配性,尤其是对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审查,判断其能否达到编制工程量清单的要求;(3)明确招标文件的计价要求,审核合同主要条款;(4)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作为投标人投标报价的重要依据,也是这个阶段的审核重点[5]。

2.4 施工阶段的审计运用

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全过程中投资力度最大的一个阶段,也是全过程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执行情况审计是这个阶段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审查承包方施工单位是否履行标后履约义务,是否存在违法分包或转包;工程款的计量审核中,重点对隐蔽工程、签证以及工程变更进行审核,这几项均会对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产生明显的影响;重点注意工程量清单中的错项以及漏项,要与招标所采用的图纸进行对应分析,明确属于错项、漏项,或者是包含在其他子项目中的由施工单位在投标时自行考虑而无需单独计量;做好财务审计工作,对设备材料价格、各种费用以及票据等开展审计工作[6]。

2.5 验收阶段的审计运用

竣(完)工结算审计是传统审计常用方法,是一种静态审计,在竣(完)工验收后对施工单位上报的竣工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对项目所有财务收支进行合法性、准确性的审核,评估工程投资效益,是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工作:(1)审查竣工决(结)算材料,审查其完整性、真实性、合理性;(2)审查项目的概预算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超概现象及原因分析;(3)对于存在甩项结算的项目,要重点核实甩项工程量,在总概算中扣除相应的投资额[7]。

3 结束语

根据介入时间的不同,可将工程审计工作分为竣工决(结)算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2种,基于现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受到重视程度的提高,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的竣工决(结)算审计相比在工程造价控制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文章通过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发展研究,将其与竣工决(结)算审计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其特点,从工程项目的5个阶段研究了跟踪审计在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具体运用,能够对工程管理中的造价管理及全过程控制提供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设计阶段全过程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方法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