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思考
2020-03-09敬小兰
牛 毓,敬小兰
(1.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甘肃 兰州 730020;2.甘肃省庆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态环境却极为薄弱,全省平均降雨量仅为364mm,国土面积中沙化土地占28.6%、荒漠化土地占45.8%、森林覆盖率仅为11.3%,排在全国第28 位,甘肃省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不均衡、消化污染存量与控制污染增量的任务叠加等问题也愈发突出。
甘肃省作为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加快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缓解我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推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导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整体性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制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甘肃省如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需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正的做到落地生根[2,3]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意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作出的“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指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各地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其次要认清面临的严峻形势,准确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增加产业、健全链条,下大力气补齐环境短板,全力以赴解决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与当下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不充分、不平衡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要坚决执行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绝对领导
建设美丽甘肃,关键在党的领导。必须准确掌握新思想、新概念、新举措,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操作意识、提升措施有效性、保证连续性工作质量,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衡量,分类指导,坚定不移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中央部署变成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形成一套内容完备、运行有效、支撑有力的目标责任体系;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合理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考核情况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奖惩及晋升;三是打造环保铁军。加强我省环保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化能力建设,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干部队伍;四是营造浓厚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把环境保护价值观和资源节约价值观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干部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文化道德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3 要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豪情壮志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全省要对标国家“7+4”总体部署,制定甘肃方案,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提升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
打赢蓝天保卫战既是我省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也是我省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兰州模式”的必然要求。截至2019 年12 月,全省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均值剔除沙尘影响后年均浓度为58μg/m3,同比(63μg/m3)下降7.9%,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26μg/m3,同比(28μg/m3)下降7.1%,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3.1%,全省空气质量趋于平稳并向好。但市州之间这种空气质量趋势并不均衡,个别城市同比不降反升。为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一是需要抓住重点区域,以市州驻地、县城以及工矿区为重点,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二是加强对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等四大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降低火力发电用煤总量,推进燃煤电厂升级改造,实现超低排放,开展清理“散乱污”企业专项行动,改造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锅炉,有序推进城乡冬季清洁供暖,制定清洁能源发电上网优惠政策,集中推进农村改灶、改暖,强化秸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焚烧监管,综合治理粉尘污染,强化钢铁、有色、建材、焦化、铸造等重点行业的无组织排放治理,同时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轨道交通货运比重;三是强化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加大力度减少燃煤,控制排烟,禁止焚烧,减少污染源。
保护好水环境就是保护好甘肃省生存发展的命脉。甘肃省河西祁连山内陆水滋养着绿洲文明,甘南高原湿地河流守护着黄河上游生态安全,陇东陇中地区更是“水贵如油”,要打好碧水保卫战,一是应优先考虑重点流域综合管理,以黄河干流、泾河、渭河等流域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拓宽政府和社会融资渠道;二是推进饮用水水源标准化建设,重点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和环境隐患问题,加快备用水源建设;三是完成现有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从园区的发展出发,尽快新建若干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对城市建设区的黑臭水体进行全面调查和整治,实施污染控制和源头拦截、垃圾清理、清淤疏浚和生态修复。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常常是一个“隐形杀手”。目前,甘肃省土壤污染状况底数还不清,联防联控机制仍不健全,污染治理和修复成本高、见效慢。我省要打好净土保卫战,一是尽快弄清甘肃省土壤污染状况,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土壤污染状况和土壤污染总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二是推进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完善危险废物处置,在土壤污染重点区域实施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三是贯彻落实农村振兴战略,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倡导和推广清洁农业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4 要构筑并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省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筑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一是要实施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两江一水”、黑河流域及石羊河流域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二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加强对祁连山、“两江一水”、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和培育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建立联系群众利益的防治荒漠化和脱贫致富机制;三是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甘肃省自然环境脆弱,“高污染、高能耗、资源低”的产业形态明显,结构性污染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兰州、白银、陇南沿河的工业企业分布多、尾矿库多,环境风险隐患较大,因此,要加大排查频率和力度,逐一消除风险隐患,提高应对突发性环境事故的能力,确保消除生态环境可防可控的风险。
5 要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2,3]
制度是用来管理总体、长期和基本的,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需要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按照中央要求完成生态红线的划分,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价、评估和生态补偿等配套措施;二是完善和落实环保督察制度。借鉴中央环保督查和“回头看”的成功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确保整改工作没有不留死角,没有空白;三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长效机制。以甘肃省国家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区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调查、离任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确保美丽甘肃建设的顺利开展。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通过以上措施,相信甘肃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并且能够更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弥补不足,实现美好幸福新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