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角下基于执业能力需求的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探索

2020-03-09黄艳丽

四川水泥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工程造价建筑

黄艳丽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 福州 350202)

0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行业有了新的变化。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十二五”规划末,工程造价咨询业增长势头旺盛,年增长达14.4%,年营业收入增长到1079.47亿元。该行业发展迅速,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结构向中高端咨询业迈进,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业务占比上升10%,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BIM)、信息服务等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这些新的服务增长点同时也是大数据视角下工程造价工作内容的重大转变。

对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不再局限于设计、施工阶段对工期、质量意见安全的监控管理,更注重提升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造价人员要熟悉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工程活动,建筑活动各阶段的经济控制要点。建筑信息模型(BIM)要求造价人员掌握基础的BIM技术,了解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活动各阶段的应用,项目的建筑、结构、经济等各类信息如何加载于模型中,项目参与方如何在共同的信息模型平台中协同工作。则要求造价人员能够通过线上获取工程信息、熟练操作项目信息平台、并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数据分析结果执行造价咨询活动等。

1 大数据时代工程造价人员的执业能力需求变化

传统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人员的能力要求为“会算”,即培养一个初级预算员,一般在造价咨询单位工作。根据对行业、企业的最新调查,工程造价管理的内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普遍就业于造价咨询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工程招投标代理单位等,从事的岗位主要有造价助理工程师、施工员、监理员和招投标管理员等,毕业5年后的可发展岗位包括造价师和建造师等,覆盖了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管理岗位[1]。

大数据时代的工程行业需要的工程造价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算、量、计价能力,还要熟练掌握造价信息采集、处理能力,BIM技术应用能力等。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的,工程造价人员应具备3种能力,即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2]。基础能力主要指专业英语使用、计算机运用、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知识、项目管理、建筑识图及施工技术等能力的综合。核心能力指估算、概算、预算、决算、核算及相关造价文件的编制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具备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如专业造价软件运用、建筑信息化和绿色建筑技术等。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单单只是会算,还要求掌握一定的施工技术,能操作招投标、计量计价软件,能进行工程项目的数据管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工程问题处理能力等。工程造价人员的素养和技能需要全面进阶。

2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对现有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可以划分为3个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模块表

3个模块课程旨在全面培养工程造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但是,根据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现阶段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不足。

(1)建筑识图类课程设置没有连续性。设置的建筑识图类课程有“建筑工程制图”、“建筑CAD”等,但是根据造价专业毕业生和企业的反馈,传统的建筑识图课程内容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毕业生在择业初期,图纸的正确识读存在很大问题,如看不懂建筑的细部构造,看不懂梁板柱布置图,看不懂暖通、水电、装饰装修施工图等。图纸上的信息读取错误必然会导致计量计价的偏差,影响后续工作。此外,识图类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工程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基本原理,才能准确理解设计意图、规范要求,学懂学会。所以,制图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先后顺序也会影响教学目标。

(2)信息化实训课程单一,实现手段局限。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缺少信息化模块的嵌入,特别是BIM技术的应用。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在于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直至建筑生命周期的终结,各种信息始终整合于一个三维模型信息数据库中,项目各参与方可以基于BIM技术进行协同工作,有效提高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3]。

对于现有的实训课程,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较单一,缺少BIM技术的融入。例如:“工程制图”课程中,学生对各类图形是通过图片、教师的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通过传统的制图软件去完成,难以形成正确的三维空间认识。“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对于房屋各部分的构造,很难从平面图纸获取空间认识。计价算量实训课程中,学生大多根据传统的二维图纸完成,没有采用BIM技术手段,无法实现模型的可视化操作,对于节点构造尤其难以理解。

(3)课程设置缺乏与互联网整合的载体。课程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结合大数据时代工程造价人员需通过线上获取项目各类信息,进行线上工程招投标活动等,传统教学在互联网信息采集、信息处理过程中相对滞后。例如,“招投标”课程中,对于招标投标流程,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授和PPT演示认识,难以掌握实际工作中无纸化招标投标的网络操作技能。计价类课程中,对建筑材料价格、人工单价等数据信息没有采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采集、处理,也没有采用大数据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无法紧跟市场动态变化,与实际要求存在偏差。

3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

基于大数据时代对工程造价人员的执业能力需求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及时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变,构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1 岗位职业能力与识图课程系统图

3.1 扩充内容,形成完整连贯的识图课程

建筑信息模型(BIM)要求造价人员能够从三维模型的协同作业平台上正确提取项目的各类信息,从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对造价人员的识图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阶段,要从制图规则、建筑、结构、水电及装饰装修等方面出发,不断深化识图课程的内容,结合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真正从“实用为重”出发,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缩短学生识图实务技能与岗位执业能力的差距,如图1所示。

3.2 丰富BIM相关课程的内容

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开设了BIM技术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内容还停留在结构上的翻模建模,并没有真正领会BIM技术在项目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和信息管理。创建的模型只是实现了三维可视化,没有实现工程造价的数据化分析和管理,导致学生无法深入认识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应加大BIM技术的应用深度,加深BIM技术课程的课程内容,从模型创建向模型信息化管理转变。在创建模型过程中,将建设项目的建筑设计信息和结构设计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合理加载到模型,以利于后期的查找、更改和汇总。同时,应增加暖通、建筑给水排水设施的创建,进行设计中的碰撞检测。在课程深度讲授中,将重点转移到三维模型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造价信息管理的运用,提升学生的BIM技术应用能力。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可以采用BIM三维模型,根据所需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格信息、设备进出场时间信息、劳动量和人工需求信息,在模型中集成进度、预算、资源、施工组织等关键信息,合理安排项目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过程的仿真模拟,从不同施工过程提取准确的形象进度、物资消耗、过程计量、成本核算等核心数据,进而对不同施工方案的各项指标如工期、费用进行管理、分析和评价。

3.3 应结合专业特点,将BIM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根据课程特点,打破课本知识点获取方式的局限,将BIM技术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例如,在制图课程中,通过BIM技术创建三维图形,通过图形、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或是立体空间的拆分,使创建的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出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增加学生对制图规则的深度认识,提高三维识图能力。在钢筋识图课程中,可以通过BIM三维建模手段创建梁、板、柱等构件的钢筋分布图,让学生可以从空间视角直观看清各类钢筋的构造,理解规范规定,加深对钢筋算量的规则理解[4]。例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利用BIM可视化技术直观展示出建筑基本的构成要素、内部空间及细部节点构造等,并利用BIM技术进行人流疏散路线规划、风向、日照分析和建筑耗能计算等[5]。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将模型进行施工过程模拟,合理进行进度计划,有效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信息、造价信息等[6]。

3.4 提高实训实践环节的仿真度,完成与岗位的无缝训练

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技能是培养的重点。在实训实践环节,应构建网络信息化平台,软件和硬件双管齐下,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在案例实践中,让学生获得案例初始数据,并让学生按照真实岗位要求完成信息处理工作。例如:在“招投标”课程中,从招标投标网上采集招标公告、图纸等信息,再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投标文件,采用网络投标模拟平台完成投标流程,从而在实践中熟悉投标流程,掌握招投标要求、法律法规等知识[7-8]。 网络化平台的构建,可以更好为专业实训案例的数据化环节服务,提高学生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的技术能力。

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反馈,学生在经过BIM技术的学习,网络信息化平台课程的训练,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岗位环境,熟悉网络化工作内容,明确造价工作的各类流程。而且该类学生对造价专业和工程行业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的学习能力更强,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对工程造价行业的影响巨大,应用型本科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思路,运用BIM技术及仿真实训系统,将其深度融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工程造价建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建筑的“芯”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工程造价之旅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