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真”
2020-03-09木汀
文/木汀
对艾青夫人高瑛来说,相濡以沫41年最刻骨铭心的朝夕厮守,最难忘的是艾青的“真”。艾青清澈见底的“真”,令高瑛先生忆起,恍如当年。
“高瑛叫我不要和你握手”
1958年冬天,艾青一家离开北京,先去北大荒后辗转到新疆。艾青这一“改造”就是21个春秋,住地窝子,捡羊蹄,吃冻死的小猪……日子虽苦,艾青一家在那里也结下了不少“难兄难弟”。1979年平反回到北京,艾青“家”快成了新疆的“驻京办”。
艾青称妻子高瑛是大管家,而女儿玲玲则戏封自己的妈妈是“外交部长”。她这样描绘高瑛先生:兜里揣着一个小本本,里面记的不是东家就是西家的事,就是没有自个家的事。早晨一睁眼就打开看看,还有哪些事要办?
1981年初秋,高瑛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刘炳正政委的电话,称农八师某单位的王团长已是癌症晚期,希望来北京治疗。高瑛使出浑身解数,总算将王团长一行安顿在北纬饭店一层拐角尽头的房间先住了下来。料理停当之后,高瑛告诉了艾青王团长到北京的事。
“文革”期间,艾青和王团长同在新疆农八师的一个劳动小组,也是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过的。艾青二话不说,起身就要与高瑛前去看望,像是突然想起什么,问高瑛:“王团长的病传染不传染?”高瑛随口回应艾青:“不传染。你要是怕传染,就不要和他握手。”
艾青夫妇一进门,躺在床上的王团长见到久未谋面的艾青进来,遽然兴奋,边撑起病体边大呼“艾青同志!”并伸过手来,要和艾青握手。艾青直截了当地冒出一句令高瑛无地自容也使现场的人惊愕的话:“高瑛叫我不要和你握手!”
这就是艾青,那股“真”劲,永远暴露无遗。不过翌日,艾青主动提出再次看望团长,还让高瑛买了许多点心。高瑛说,这是艾青检讨自己过失的常用方式。这次,他—进门就握住了王团长的手。
“我就不凑热闹了吧”
1984年的一天上午,高瑛去中国作家协会,进去的时候,《中国作家》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正在热议丁玲办《中国》文学杂志的事。
高瑛从作家协会回到家,艾青告诉高瑛,丁玲和陈明来过了,是为请他做《中国》文学杂志编委的事而来的。高瑛劝艾青慎重一些,考虑考虑、商量商量再决定。
艾青的“真”性子,有时简直就是易爆品,一碰即炸。只见艾青脸一沉:“我要和谁商量?”当高瑛说到要和她商量时,艾青变得愈加不耐烦了:“高瑛啊,你管我管得太多了。我不能什么事情都得向你请示!”毕竟两位大作家从延安一道走过来的。“反右”之初,艾青被打成“右派”的起因就是为丁玲说了公道话,即便这样,艾青对丁玲仍旧一如既往。丁玲的事,艾青是不会拒绝的,又何况是夫妇俩一同登门到访盛邀!
艾青见高瑛默默回到卧室,他在书房里也慢慢冷静了下来。想起那些年文艺界“多事之秋”,想起一家人在北大荒、新疆的那些不忍回首的日子,心里涌起对高瑛的无限歉疚。他走到卧室拉住高瑛的手,来了个180°大掉头,竟然夸起高瑛刚才提的意见中肯。如果说方才艾青的执拗,是艾青性格中的“真”的再现,那么,在答应丁玲夫妇出任《中国》文学杂志编委不到几个小时,又收回自己的决定,则是艾青“真”性子的活灵活现。这不,刚跟高瑛统一思想,连喝口水的时间都不等,立即拨通丁玲的电话:“丁玲啊,你们走后,我想了想,《中国》文学杂志的编委够多的,我就不凑热闹了吧。以后我给刊物投稿就是了。”
“我是真的爱上了你”
艾青出生于1910年,高瑛出生于1933年,年龄相差23岁。两人相遇是在1955年,那时候艾青45岁,已在近天命途中,高瑛22岁,刚过桃李年华。
毋庸说是在上世纪50年代,即便是到了现在,这样的婚恋,也是爆屏的头条新闻。那时,艾青刚结束了五年的离婚官司,心力交瘁。但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的信念,仍像年轻人一样义无反顾。艾青以自己毫无保留的“真”,“电倒”了高瑛。
高瑛清楚地记得当时曾有几个条件不错的女性同时在追艾青。高瑛说,自己的条件并不算是最好的。艾青曾有一幕不易察觉的内心反应,让高瑛黯然神伤。那是艾青的妹妹从上海到北京,与高瑛甫一见面,就直奔高瑛“有没有对象”的话题。就在高瑛如实地回答“结过婚”的那一刹那,她看到了一旁的艾青先是愣了愣,然后扭过头去,眼睛盯着窗外一棵古松不放——高瑛断定艾青自此对自己偃旗息鼓。
数日以后,艾青告诉高瑛的却是另外一个答案。艾青将他妹妹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高瑛,以示自己对高瑛的爱不改初心。艾青的妹妹离开北京前,力劝艾青不要再和高瑛接触。艾青向高瑛吐露他的“真”:那天她和他妹妹见面之后,妹妹的意见让他痛不堪言,想了想,心里还是放不下高瑛。
他反诘高瑛,“你知不知道,我是真的爱上了你,你说怎么办?”
高瑛有一首题为《藤》的小诗:
属你最多情
爱上了谁
就和谁缠绵一生
艾青和高瑛共同的挚友,诗人、翻译家、出版家屠岸老先生说,这个藤实际上是高瑛的自我写照,而我则认为,这首诗同样折射了艾青对高瑛的依恋和刻骨铭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