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

2020-03-09赵媛

人物画报 2020年28期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教学内容

赵媛

摘 要:在新课改的指引下,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引入小学课堂。该门学科在培养孩子们形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同时,对学生们的思维成长也非常关键。本论文笔者从一线教师的站位出发,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找出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为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法。以期为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回归生活

一、 前言

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固定模式。笔者认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更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效果。将书本、教案中死板的文字转化实际生活场景,增强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生动程度。作为教师,要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以使更多的资源能更好的服务教学。德育老师应进一步提升发现能力、探寻学生内心的能力。时刻关注对学生们的生活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异常,将教学内容的生活性作为重点。

二、课程目标的把控

教学活动的设计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是进一步将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细致化。因此,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全面性的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进一步探究三维目标甚至多维目标的有机整合问题。

(一)课时目标要具体化和明确化

课程目标便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所涉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该教学目标进行。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育教师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该学科的教育意义、小学生的学习目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按章节设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并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进行对应。

(二)教学目标因年龄、生活阅历而异

低年级小学生接触学校时间不长,与社会接触的时间更少。事物认知能力弱、非歧视能力也低,这源于与他们的年龄、身心特点发展的阶段在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对于低段学生的教学设计,品德教师应该先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入手,整体把握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和纽带。再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融合,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素,继而确立每章节甚至具体到每节课的课程教学设计。这即是具体分析学生情况与教学设计紧密相关。

(三)教学中要有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现

在课改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发展基础和后备力量,其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所需要展现到思想品德素质正向着纵深迈进。可以看到的是,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为由“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逐步转变。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意见》,意见中明确制定了各科学生发展的核心质量体系,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

二、實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内容活学活用

如今,很多小学品德教师只关注教材,备课过程中照搬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未走进生活、未能充分意识到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授出的课程是枯燥而生硬的。所以,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只有走出课本,走进儿童生活,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讲出有灵魂的课,教出有思想的学生。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区别旧版教材,新教材在编注时设置了留白,这就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灵活运用教材内容,也可从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补充,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场景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不大,对于事物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多次感官上认知事物,理性思维才刚刚开始。所以,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上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以方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有所体现。此外,小学品德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整体的发展阶段为主线,在教学时提升感性材料的比例,以方便学生理解概念性的理论。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生活为出发点。生活化的教学应精心选取最具有教育意义、最具有道德内涵的生活素材。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小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学生将所学内容记在脑子里,刻在骨子里。

三、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即:教学有方法,但没有固定模式的方法,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明确了品德课程需要选择新颖的符合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互动

互动即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多安排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群体性活动等内容。这样,即能够让教师轻松地教授课程,也能够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教学知识。另外,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更加热烈、轻松。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也就是提升学生的真实的体验感,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逐步进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掌握知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被动性接收转变为体验式带入。该学科与语数英等学科相比更加抽象。这就要求课堂素材更多的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容易走出书本上的文字,去亲身感受并悟出其中的道理。新课标要求教师将学生带出课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生活场景。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三)角色扮演式教学

角色扮演式教学是在教师的统一计划下,根据教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体验人物性格特点和生活状况的环节中,增强对事件以及人物的认知,达到对教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角色,在模仿中感悟角色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以在其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将教学内容融入自身的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做一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四、总结

新课改逐步深入,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深入。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但该方向是从根本上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正确方向。本人结合教学经验,制定回归生活为思路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深受学生欢迎。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慧.小学德育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65-166页.

[2]陈孙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方法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61一162页.

[3]施会华.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J].教师博览(科学版),2015年.第11期.第84-86页.

猜你喜欢

品德生活化教学内容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