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塑造研究
2020-03-09王雨
王雨
摘 要:“工匠精神”的培养应当在从事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有所体现。这就要求在教育事业一线教师做好示范工作,用他们本身具备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对业务能力刻苦钻研的“精益求精”精神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引领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有为青年。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工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注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提倡并不断加强对“四有”好老师的培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中更是明确指出新时代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学生的精神培养。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塑造学生灵魂和生命,还有青年人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职业院校是培养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改类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的示范作用,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自身“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更好地担起时代重任,培养更多符合我国从“制造大国”过渡到“制造强国”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院校教师身上应当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
“匠”常常与“精巧”“精妙”相关,例如“匠心独具”“大匠运斤”“目营心匠”等。因此“工匠”二字,多指在某一领域技艺精湛、一丝不苟并且追求卓越的高技能人才。自然,工匠精神即是指这些为国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在工作实践中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所在专业领域不切追求创新发展,并将其视为毕生事业而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和远大追求。它与职业精神在某些方面是相契合的,列举如下五点:(1)职业生涯时刻践行的专注精神;(2)职业发展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3)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4)公而忘私的职业敬畏精神;(5)坚守职业底线的守信精神。无论是职业态度、能力,还是品质,都与工匠精神的培育息息相关。
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中,应当把职业生涯时刻践行的专注执着精神、专业技术发展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公而忘私的职业敬畏精神、对党忠诚,坚守职业底线的守信精神言传身教于学生,使其在专业技术的学习中,加深理解,以“大国工匠”为榜样,拥有更高层次的职业追求和为国建设的远大理想。
二、职业院校教师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培育教师本身“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应该落实师德师风建设。
(1)新时代下,教育理念也应当紧跟国家建设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中,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2)学习并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更科学合理的制定和落实师德师风建设规划。
(3)加强对“大国工匠”楷模的学习,宣传榜样力量、榜样精神。
(4)开展一系列以“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例如:写作竞赛、摄影展、“大国工匠”故事讲演比赛等,以此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
(5)切实落实将培育“工匠精神”与教师职业发展与师德师风考察挂钩。鼓励并引导职业院校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多维度、全方位地打上工匠精神的烙印,让“工匠精神”真正内化于一线教师的心中。
(二)学校推动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践
从顶层设计入手,学校应当做好将“工匠精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规划,引导本校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培育“工匠精神”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在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精神的洗礼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中,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相结合,使一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而且培育很多“大国工匠”的后备人才。
(三)在教研活动中深入探索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教学研究在教学领域属于新生项目,对于他的探索与实施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鼓励本校教师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采取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抱着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有计划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三、落实“工匠精神”培育工作
(一)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文化、专业技能的传和思想的引领必不可少。因此,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内容、评价中将职业道德融入专业能力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本身更应当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中,展现爱岗敬业、创新发展、严谨治学等职业精神,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应当让其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在特定时间、地点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主题,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例如:写作竞赛、摄影展、“大国工匠”故事讲演比赛等。在特色的活动实践中,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学生通过切实的体验,加深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进而可以达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不可急功近利。培育“工匠精神”这项工作的落实应当如“春夜喜雨”,慢慢浸润人的心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紧抓在工作实践中每一次碎片化学习的机会,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系统而完备的培育体系,让“工匠精神”在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祖国储备更多“大国工匠”的接班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符德学.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工匠精神[J].焦作大学学报,2017,031(001):103-105.
[2]高峰.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8,000(022):247.
[3]曹学坤.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强化与实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85-88.
注: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课题(编号:JZY20119)《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及其养成研究》终结性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