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下,其他疾病患者也很难

2020-03-08

大众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断结核病肺炎

当下,新冠疫情仍未结束,但好在疫苗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有部分人已经开始接种。各国各地区仍根据自身情况收紧管控。然而,新冠疫情影响并不止我们眼前所见,其他疾病的患者在疫情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最主要的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因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数大幅增加,卫生系统负荷过重。医疗卫生工作者被安排优先参加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卫生资源优先用于抗击疫情,包括结核病在内的其他疾病没有得到足够的医疗资源,致使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

这一说法并非空口诊断,已有明确数据显示的是,与2015年~2019年相比,江苏省2020年结核病登记患者数大幅减少。2020年1月~5月,结核病登記的病人数为10620例,比2019年同期下降36%。2020年3月底,国内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到2020年4月,江苏省登记的结核病患者数有所增加,但是并没有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江苏结核病成功治疗率在2020年前5个月持续下降,其中2020年5月是该省近5年来唯一治疗成功率低于90%的月份。

结核病终结目标或无法完成

结核病在一千多年前也曾让人们谈之色变,后来有效药物出现,发病率和致死率迅速降低,但由于耐药等因素,现在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传染病。目前,结核病是全世界十大死因之一、艾滋病患者的头号杀手。结核病作为呼吸道传染病,特别容易在人口密集场所如学校、养老院、工厂等发生传播。数据显示,2019年,约有140万人死于结核病相关疾病。2019年估计有1000万人患结核病,其中约300万人未获诊断或未向国家卫生部门正式报告。而这些病人,在不知晓病情的情况或没有得到治疗的情况,又会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增长。有人甚至认为,结核病目前仍是超越新冠的人类敌人。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扰乱了服务,使结核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受挫。许多国家将结核病领域的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转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应对措施。2020年,为结核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领域提供的资金额为65亿美元,仅为世界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结核病政治宣言》中商定的130亿美元目标的一半。

数据收集和报告系统也受到影响。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与结核病根据这份新报告,所收集的200多个国家的数据显示,结核病通报病例数显著减少。结核病防治进程形成了负面影响,比如医疗资源被占用、患者因为害怕感染新冠肺炎没有及时就医等,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有可能使人类面对结核病的防治倒退5到8年。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目标:2035年实现全球结核病零死亡、零发病、零痛苦;2050年彻底消除结核病。《柳叶刀》杂志估计,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未来五年结核病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会比过去增加20%。受新冠疫情影响,这一目标恐难实现。

非传染疾病服务一度中断

今年5月份,新新冠疫情高发期,由155个国家参与为期3周的一项调查证实,自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来,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服务已严重中断,这一后果将产生全球性影响,低收入国家受影响最大。

在此期间,许多国家非传染性疾病卫生服务已部分或完全中断,服务中断现象普遍存在。在接受调查的国家中,超过半数(53%)的国家部分或完全中断了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癌症和心血管急症治疗服务,近三分之二(63%)国家的康复服务已中断;二是大多数(94%)国家在非传染性疾病领域工作的卫生工作人员部分或全部被抽调去支持新冠肺炎救治,导致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公共筛查计划被推迟成为很普遍情况。

全球每年有41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71%,其中年龄在30岁到69岁之间的死亡人数高达1500万人,这些“过早”死亡有85%以上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而目前,新冠病毒的隐患仍然未消除,一方面病毒病毒在冷冻食品的包装上频频出现,主要有原因为新冠病毒所属的冠状病毒家族普遍不怕冻,在-20℃至少可以保存两年。如果冷藏,甚至比很多冠状病毒冷藏稳定性更强。新冠病毒粘性还很强,能附在各种材质表面,并持续较长时间。常温下空气中只能存活三小时的病毒,塑料上需要三天左右才会下降。再者无论海鲜加工厂、贸易物流站,还是生鲜市场,相对封闭,低温潮湿,人群密集,更有利于病毒传播。

更让人担心的是,新冠病毒的变异使得防止难度增加,英国已出现一种新冠病毒的变异,至少60个地方政府确认了这种变异,总报告病例数超1000例,英国的科学家正对此展开研究。

(编辑/侯帮虎)

猜你喜欢

中断结核病肺炎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命至上 全力投入 终结结核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TMS320F28335外部中断分析与研究
来势汹汹的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My Heroes
雪后林鸟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