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的种植历史、食用历史
2020-03-08李悦高永道
李悦 高永道
油茶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关于油茶的人工种植历史,在目前所见的油茶专著中,多将油茶的利用追溯到2300年以前,依据主要是《山海经》中有“贞木”记载。清代张宗法《三农记》引证《山海经》:“员木,南方油食也”,“员木”即油茶。
古人油茶栽培经验丰富
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详细记录了油茶的产地、性状和功效等;在悠久历史中,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油茶栽培经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山茶产南方,树生高文许,枝干交加,叶阔似茶叶”的记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还记载了油茶与油桐混交的好处。自李时珍时候起,历史记载就有400年了。
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5-1628)也较全面地反映了油茶及油茶生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最系统、最全面记述油茶生产的农书。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中再次记载了油茶,并把它摆在植物油料中的第7位,即:芝麻、萝卜子、黄豆、白菜子、苏麻、油菜子、搽子,并记载了油茶的出油率、茶油的口味和油茶副产品茶枯饼的用途。可见我国自古就具有种植油茶的丰富经验。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油茶生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油茶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视下,油茶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油茶籽产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到了六七十年代,油茶林疏于管理,产量又有所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油茶生产再次出现迅速发展态势;到80年代中期,我国油茶生产发展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健康膳食的逐步重视,以及油茶科研工作和新成果的逐步推广,出现了一批优良无性系油茶良种的示范和应用,油茶产业步入平稳发展的轨道。21世纪初期,由于茶油的加工技术未过关,经济效益低,受到其他经济林树种的冲击,油茶生产再次遭遇严重影响,使得油茶林面积和茶油产量又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林树种之一。
“东方橄榄油”营养且保健
茶油中含有的微量萜烯类化合物赋予其特有的清香,其生育酚的含量低于其他植物油,又不含山梨酸等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组分,也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毒素B、芥酸和棉酚等,是具有很高营养和保健价值的食用油。千百年来,一直被南方居民视为“山珍贡品”,素有“东方橄榄油”“油王”之美誉。
油茶很早以前就是我国南方各省的主要食用油之一。据史料记载,以油茶为主料,由花生、芝麻、炒面经科学配方,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河南武陟县“武陟油茶”是传统贡品,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唐代始称油茶,沿用至今。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食后,曾为油茶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的诗句。
《农政全书》记载“楂在南中为利甚广”,“茶油能疗一切疮疥,涂数次即愈。其性寒,能退湿热,用造印色,生者亦不沁。或云,以泽首,尤胜诸膏油,不染衣,不蘸发……”,详细地总结和记载了茶油所具有的食用、照明、治病、印染、涂发等多种功能效用,是当时人们开发、利用油茶的反映。目前,茶油可用于化妆品行业、医药卫生行业和工业上,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茶油加工水平的显著提高、尤其是油茶新的功能不断被发现,茶油价格不断攀升,油茶生产经济效益愈来愈好,使得油茶地位也愈来愈高。油茶作为一个能发挥多功能价值的树种,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油茶产业成为山区群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油茶产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贵州油茶在曲折中发展
贵州油茶的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据《石阡林业志》记载:“明朝时期县境聚凤宝龙一带,黎民有粮种油茶之俗,岁出油茶籽数斗,销香村外。”《玉屏县志》记载,玉屏油茶为明洪武年,随开发西南进驻玉屏屯垦而栽,有近600年的栽培历史。明朝初年,屯垦的军队(家属)将油茶由江西、湖南等地带入西南屯垦地区种植并不断扩大,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榨油技术,使茶籽油开始成为当地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并促进了后来贵州茶籽及茶油贸易的兴盛。
清朝时期,油茶已在清水江流城形成规模种植并开始商业化,进而在这一区城内的各民族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清水江流城的油茶林开发,最早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已有“油山”出典,其中“油山”就是种植油茶林的山。嘉庆年间,锦屏县已普遍种植油茶林,当时油茶林已成为一些家族的重要财产之一。
随着清水江流域油茶种植规模的扩大、茶籽及茶油贸易的兴盛,油茶逐渐融入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当中,茶油不仅成为群众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必需品,而且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传承至今,如侗族喜欢吃的“打油茶”,喜欢唱“油茶歌”,青年男女在社交活动中“吃茶苞”的习俗,山上劳作或男女约会时吹的“木叶曲”。由此可见,油茶对清水江流化生活影响深远。
1937年,锦屏县年产茶油约150吨。除少量自食外,大多经清水江运往湖南,销往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当时政务院《关于发动农民增加油料作物生产》的指示下,贵州林业部门制定政策,组织群众发展油茶、油桐生产,掀起了贵州油茶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到1958年,油茶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世纪70年代,贵州油茶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进人80年代,随着土地到户,贵州油茶发展受到影响,油茶林被其他的经济林取代,面积大幅度降低。因为效益低下,农民开始砍伐油茶树,并套种板栗、梨树等。
2006年后,贵州油茶生产迎来第三次发展高潮,分别在安顺市、黔南自治州、铜仁市、黔东南自治州、黔西南自治州、六盘水市建立了油茶良种定点采穗圃,年产良种穗条1000万株以上,定点苗圃22个,生产油茶良种苗1亿株。
2019年后,贵州油茶生产迎来第四次发展高潮。当年,《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将油茶列为12个重点产业之一,各级政府成立了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大对油茶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力度。贵州成为全国油茶的重要产区之一,油茶面积达263.4万亩,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毕节市等地区。2019年全省油茶籽产量7.5万吨,实际生产茶油1.4万吨,油茶产业总产值为10.33亿元。贵州省从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科技保障、品牌打造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油茶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高纬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