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生潜入心,润德细无声
2020-03-08孟蓉
孟蓉
摘 要:当今社会,学生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开始进行变革,原来学校和老师都比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单方面的培养,而当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这就代表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自我发展。高中教学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更新下要求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对十分重要的高中政治学科的要求。对德育教育不断研究并运用到高中教学中,不仅仅可以培养出人格更健全的学生,还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准确,学生们的政治觉悟也能更加优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生态型德育;高中政治
什么是生态型德育?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人要与社会、自然平等和谐共处、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会要爱惜大自然,珍惜大自然中的生命,在这种思想下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和义务,让学生的审美、良知和生态道德可以更加丰富,学生们的生态人格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完善,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就可以变成拥有生态责任感、能够全方位发展的人。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某一些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然后自己选择进行自主探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步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研究性学习生态型德育渗透在学校开展的原因和动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德育渗透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开展,并不是无处考证的。高中生德育的教育主要是在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中展开的。发展到现在为止,目前的高中德育状态,首先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向社会输送了出去,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了更好更快速的发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阶段的德育教学依然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力度不够使得效果不明显,以及缺少角度使得创新方法较少等等,所以目前社会上对德育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疑惑以及不确信。但是,我国德育教育现在拥有一个很好的创新型平台就是——研究性学习,他作为社会不断前进发展和教育不断现代化的必需品。是必须要在高中开展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并且现在他在高中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但是目前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十分容易,依旧存在着较多的困难。比如高中学生学业紧张课余时间较少、相应的制度措施较少开展困难、旧的教学制度根深蒂固、老师没有经验导致教授困难等。所以学校和老师要学会创新,不断发展研究性学习。如果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使学生的三观得以更完善的发展,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将德育渗透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核心能力得以发展,能够主动的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未来并为之努力、不断的研发出自己的潜力,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
2 研究性学习生态型德育渗透在推进中的实践
不断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德育渗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专门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核心素养这一方向不断被重视,学校和老师不仅仅只重视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单方面的培养,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不单单只是一味的教授学生知识,而是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1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态型德育渗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态型德育渗透时老师需要先将自己的思维进行转变,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用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的方式代替以往老师教授学生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比如在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分享有关的政治事件;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交换彼此的想法等。
2.2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态型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进行
学生的生长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所以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态型德育渗透时,一定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偏离学生的发展路线,要遵循事件规律,遵循时间规律,循序渐进。
2.3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态型德育渗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的“三观”在这一阶段逐漸成熟和确立,所以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生态型德育渗透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所以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影响到未来整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就像盖房子地基一定要打稳,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应该从高中就格外重视。
3 加强研究性学习中生态道德教育渗透的思考
这些年来,研究性学习中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在高中政治科目的推进有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新的课程改革也不断确立高中政治学科在确立了高中政治在研究性学习中生态道德教育渗透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注重老师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找到更有效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方向,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更加紧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也更强。
4 总结语
如果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以学生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重新审视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从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开始将德育教育不断渗透,把学习和课堂的主体和主导交给学生自己,才能真正的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出来,才能真正的影响整个未来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28.
[2]高正荣.《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研究》[D].河海大学 2013届硕士学位论文 .
[3]樊志瑾.构建生态型德育[J].江苏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