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形态,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2020-03-08路远平
路远平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从而让小学数学的课堂变得更有价值。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运用问题引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制定好一节课的问题引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字: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发展思维
所谓的深度学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学习状态。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数学知识,理解了数学的学习过程,感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数学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从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利用生活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小学数学中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讲解清楚,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信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数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生活情景的方法,出示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中国天安门、脸谱、飞机、蝴蝶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使学生很顺利的进入到学习之中,课堂学习效果比较好,同时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又比如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平面图上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规律。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一些有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地图,引导学生识别地图上的方向和位置,进一步深入学习,达到深度学习的状态。
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情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从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运用问题引导,促进深度学习
在小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交流和探究是学生进行数学深度学习的必经过程,也是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不同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计好一节课中主要的数学问题,还要设计好一节课中围绕着主要问题的次要数学问题。这样设计好一节课的问题后,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导不断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既保持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进一步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之中。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首先,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大的问题:根据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过程,你打算怎样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接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向学生继续提问:第一个问题: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我们曾经学习过的什么图形?第二个问题:是否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第三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接着,教师根据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情况继续提问: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如果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对应平行四边形的哪些边?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后,追加提问:你认为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就这样,整节课下来,在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下,帮助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有效的,体验是深刻的。
又比如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节课时,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进行有规律地拍打节奏,然后引导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有规律地进行拍掌。接着,教师通过问题提问学生:刚才,我们拍打节奏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现在请你们思考一下,如果一直这样拍打下去,我们要拍打多少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了什么是无限的。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学生:如果我们只拍打三分钟节奏,次数会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有限的意义。最后,教师追问学生:那么,像我们这样拍打节奏,它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就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教室问题引导中深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感知有限和无限等概念。
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激起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也是驱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主要原因,数学的思维过程需要指向其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良好的提问能力,使数学问题从单一到综合,启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增加实践操作,促进深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际能力,从中发现并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入数学的深度学习之中,启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把小棒分一分。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会发现:为什么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是怎么得到的?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并直观体会到不够分,就出现了余数。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摆小棒:把8根小棒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得到了结果:每个盘子里有4根小棒。然后把9根小棒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学生会出现疑惑:分完后,还多出1根小棒怎么办?这时,教师根据分小棒的情况提问学生:多出了1根小棒,同学们还能继续分下去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们称为余数。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什么是余数,并且还自己发现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学习。
又比如教學《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哪个图形更具有稳定性。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了实物图形,然后通过施加外力,观察三角形和四边形哪个更容易变形。当然,也有的学生制作了其他的图形如圆形等,最后进行比较和交流,学生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动手操作、最终成功解决难题,这一过程就是深度学习。所以,在合适的课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在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就是在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运用有效的手段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进入深度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从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李香芹.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3)
[4]马云鹏.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模式——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