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又古今一体
2020-03-08戚化怡
戚化怡
2019年7月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凭借独特的叙事架构、精湛的制作工艺,获得50亿元的票房佳绩,并成功打入国际动漫电影领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本片大获成功的因素众多,其中对配乐的合理选择与应用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基础,将西方交响艺术有效融合,在充分彰显中国音乐文化优势的前提下,呈现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实现了中西方艺术融合的最佳成效。本文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研究对象,系统化分析影片配乐蕴含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突破,为其他同类型题材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突破传统文化的表征意味,着力于深耕中华文化的传统底蕴,相继在一系列新作品中进行尝试。比如2015年的《大圣归来》、2016年的《大鱼海棠》及2017年的《豆福传》等。这些动画电影均以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底色为基调,以当代“视听盛宴”的文化样式进行深度加工,赋予传统题材动画电影以全新的视听使命——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其中,霍尔果斯彩条屋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巧妙的手法对中华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改编,讲述了哪吒逆天与命运斗争的成长经历。该片自播出以来,不仅刷新了票房的多项纪录,还为改编自经典IP的国产动画电影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其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交响乐在听觉层面进行了创造性的融合,使国产动画电影原来中规中矩的配乐,朝着中西合璧、古今一体浸漫,为国产民族风格的动画电影发展与创新趟出了一条新路。
一、彰显配乐功能:传递情感,烘托氛围
配乐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对电影故事情节发展、叙事表达具有良好的情感渲染、氛围烘托等作用。合理、巧妙选择电影配乐,有助于大众了解影片创作主题,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使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实现了“音画合一”的创作效果。
(一)以音传情:深谙角色心理变化
别出心裁的电影配乐能够为观众营造强烈的场景带入感,通过音乐旋律生动传达影片角色心理、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1]《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哪吒”为中心,通过使用唢呐、二胡、萧、古琴等不同民族乐器,营造剧情氛围,推动叙事情感变化。影片长达110分钟,其中配乐时间近100分钟,配乐与剧情、情感始终联结。此外,在影片的关键情节部分,通过使用配乐巧妙转化,加深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了解。该片在叙述“哪吒降生后村民来贺喜”这一故事场景时,通过将唢呐、锣鼓及古琴等乐器融入背景音乐,用欢快明朗的音乐节奏,叙述了人物情感的复杂性。[2]当村民发现“哪吒”从“灵童”变为“魔童”后,配乐戛然而止,反衬出村民惊叹、不可思议的情绪,实现了“以音传情”的叙事效果。
(二)以音塑人:塑造全新人物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对传统IP的银幕改造,突破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既是影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诠释影片叙事主题的关键。在“哪吒”人物形象塑造過程中,如何突破大众对“哪吒”形象的具体认知,除了视觉设计上的创新,还需配乐辅助呈现。在该片中,通过以“魔童”为中心,改变以往大众对“哪吒”的形象认知,将受“魔珠”影响的“哪吒”塑造成亦善亦恶、身材矮小的形象。[3]为实现人物形象塑造的最佳效果,影片使用了丰富的配乐曲目,辅助观众梳理剧情,了解全新的“魔童”形象。例如,在描述哪吒大闹陈塘关的场景时,通过采用西方摇滚音乐,打破了传统的“哪吒”英雄形象,生动传递了其玩世不恭、敢于反抗的精神,尤其是爵士摇滚的应用与巧妙融合,为观众塑造了更真实、鲜活的哪吒,实现了“以音塑人”的叙事效果。
(三)以音寓意:营造独特审美意境
独特的电影配乐,能够将故事主题、人物形象、影片意境等多元内容深度融合,通过解构意境、重构主题,实现电影作品主题的全面升华。《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全新的“魔童”人物为中心,采用中西方音乐深度融合的背景音乐,以西方的电吉他与摇滚乐塑造玩世不恭的哪吒形象,以我国的唢呐、二胡及古筝等民族传统乐器独奏叙述影片的文化内核,大大突破了以往同类型电影创作采用的“中规中矩”配乐模式,增强了影片的跨文化感染力,超越了单一文化形态的局限性,实现了配音、画面与创作主题的有机统一。影片在叙述“哪吒为保护陈塘关百姓,而与敖丙激烈打斗”的水淹陈塘关故事情节时,采用了我国民族乐器唢呐与国外交响弦乐相融合的背景音乐曲目,生动刻画了人物角色情绪与故事情节,为观众营造了“以音寓意”的全新“哪吒世界”。
二、传承配乐优势:凝练情感,塑造人物角色
配乐对影片的质量有直接影响,不同风格的电影配乐能够以不同冷暖色调来表现人物形象,加深大众对角色的具体认知。别具匠心的配乐有助于观者加深对影片主要人物、故事情感的理解。[4]在创作《哪吒之魔童降世》过程中,导演围绕不同人物的角色特点来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表达,既为大众展现了更丰富、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也生动渲染了故事情节和影片氛围,实现了配乐的最佳应用。
(一)双重情感:音乐彰显真情实感
电影配乐不仅能推动影片情景发展,渲染主要场景,还可以生动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该片在塑造主人公哪吒的人物形象时,巧妙地将配乐艺术与主要叙事情节相契合,传递了最真实的情感变化。影片在对哪吒、敖丙等主角以及太乙真人、哪吒双亲及敖丙之父等众多配角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都选择了独有的配乐曲目,有效辅助了故事情节发展。该片在选择配乐时,使用了小鼓的打击乐器声音,使哪吒的“顽劣”动作更加鲜活。比如,在哪吒与“结界兽”的“躲猫猫”场景时,为观众打造了极具幽默感、紧张感的音乐。影片中的哪吒是一个“魔童”,命运生来不凡。在影片开篇,天师告知其父母,哪吒将会以一个“灵童”的身份出生,然而因申公豹的计谋,哪吒“阴差阳错”投生转世为“魔童”,以至于原本应为庆祝的画面转为哀叹。虽然,哪吒备受父母怜爱,出生后免于一死,但长期被独自封闭在家中,鲜有他人陪伴;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哪吒“魔性”与“人性”的双重性格。为传递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人信条以及其渴望与外界接触,试图获得关注与认同的矛盾心理,影片采用了展现其顽劣乖张的“人性”性格配乐、这与哪吒取下乾坤圈后被魔性控制的“魔性”性格配乐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形式,真实刻画了哪吒的双重性格情感旋律,呈现了对比强烈的叙事效果。
(二)触及内心:音乐映射矛盾情感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为更好烘托和反衬哪吒突破传统的人物形象,创制者亦塑造了敖丙这一反传统的人物角色,为观众营造了鲜明的人物对比。同时,观众也在哪吒与敖丙的人物叙事冲突中,感受哪吒“人性”与“魔性”交织的矛盾心态。[5]在传统故事中,哪吒与敖丙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关系;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敖丙虽是对立面人物,但其本身是“灵童”,一方面,龙王不断向其灌输仇恨意识,叮嘱敖丙为了龙族必须消灭哪吒;另一方面,敖丙师从申公豹,师父自身品行不佳。因此,尽管敖丙内心淳朴、乐观向善,但在龙族与其师的偏见教育下,心智迷失已无可避免。为了塑造敖丙的矛盾人物形象,超越哪吒与敖丙的正邪之争,将该片内涵上升至“触及命运”的斗争,创制者特意设计了大气恢弘的音乐旋律。例如,影片在诠释敖丙的人物形象时,以二胡为主旋律,搭配弹拨乐器、西洋管弦乐,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民族五声调式旋律娓娓道来,呈现了敖丙“翩翩君子”的人物形象;而在展现哪吒的性格时,则使用了相对复杂的配乐:在展现其顽劣乖张的“人性”性格时,导演通过以独奏的唢呐乐音为主配乐,用单旋律线条来表现哪吒单纯、好玩及活泼的性情,而在呈现其取下乾坤圈后的“魔性”性格时,则采用了中式唢呐与西方电吉他、西洋管弦乐的混合乐音。[6]风格迥异的配乐艺术,不仅生动刻画了哪吒与敖丙的人物性格差异,也诠释了极具矛盾的角色性格。
(三)旋律对比:音乐升华情感内核
该片不仅用镜头捕捉描述了人物形象,亦以别具一格的配乐曲目升华了影片的情感内核,使观众通过配乐品鉴影片表述的人性矛盾主题。《哪吒之魔童降世》配乐考究,极富新意,重点配角人物的音乐旋律也极具特殊性,太乙真人、申公豹、哪吒双亲、村长等配角人物皆有各自相应的配乐旋律。[7]这般的配乐设置有效辅助了影片的观赏效果,推动了叙事情节与主要内容不断演进。比如,在叙述幽默搞笑的太乙真人时,创制者主要选取二胡、单簧管等传统民族乐器,并辅以该角色浓重的四川口音;在传递哪吒父母慈爱的人物形象时,则主要使用了西洋交响乐曲调。为了升华影片的情感内核,该片根据情节发展使用了风格迥异的旋律,比如,哪吒降生时,创制者选择了情景交融的配音方式,而在影片结尾处,变身之后的哪吒一改以往的画风,此刻配乐中加入了电吉他、低音电贝司等旋律组合,将人物的杀气与邪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该片巧妙使用配音艺术,生动烘托了人物形象,既推进了剧情发展,又全面升华了影片的叙事情感。
三、突破配乐优势:多元文化融合,打造全新叙事空间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既有好的故事结构、创作立意与人物设计,又通过配乐上的突破创新,传递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全新的叙事空间与文化氛围。影片对我国传统音乐精粹的传承以及对西方音乐艺术的创造性借鉴,全面提升了该片的观赏性与文化内涵。
(一)配乐奠定影片基础格调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具有中国特色元素的民族乐器占据核心配乐位置,使影片叙事基调与配乐艺术深度融合,这集中表现在关键戏剧冲突中乐器的合理应用。影片取材自中华传统神话故事,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保留故事的原貌与文化语境。因此,创制者通过选择以抽象表达方式为主的配乐,使影片传递的情感与中华传统文化观融为一体。影片开篇,元始天尊师徒三人合力点化难以驯服的混元珠,之后天尊将混元珠分离,并交代灵珠下凡投胎为李家三公子一事后,将灵珠与魔丸交给太乙真人保管看护,此处背景故事交代仅有4分钟,为改善叙事效果,导演通过合理使用配音艺术,为观众营造了异常丰富的视听体验。该片段的背景音色为铜管,每隔几小节就使用弦乐,营造了强烈的情节预示氛围;影片用元始天尊的画外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随后,管弦乐与铜管依次发声,锣被敲响,女声吟唱,配合太乙真人出场;当锣声再次敲响后,出现太乙真人、申公豹与混元珠打斗,此时合唱、弦乐一并出现,使观众萌发敬畏之感。又如,在描述哪吒与父母踢毽子的场景时,创制者通过使用相互碰撞的中西方乐音,生动体现了哪吒对父母陪伴的天然渴望,亦彰显了其希翼被大众认同的心理。导演通过充分发挥传统民族乐器的艺术优势,刻画、奠定了影片的叙事基础格调,加深了观众对影片主题的理解与认知。
(二)融合配乐传递特殊内涵
《哪吒之魔童降世》从文化创新视角出发,积极推动中华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深度融合,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内容与空间架构,传递了独特的情感内涵。该片通过选择流行音乐元素,激发观众情感共鸣,营造了动感十足的观赏效果。[8]该片在叙述“村中孩童捉弄哪吒”的场景时,将民族传统乐器、爵士鼓与西方钢琴生动融合,以相对欢快的律动节奏呈现了哪吒的智谋;在描述孩童打斗场景时,以爵士乐跳脱表现了孩童的欢快与趣味。中西方音乐艺术的深度融合,塑造了该片的全新主题风格,也为观众呈现出区别于以往哪吒的人物形象。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创制者将西方交响乐与合唱艺术融入中国风曲式结构,以全新的音乐风格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的独特美感,使观众在充分体验流行音乐的同时,感受影片传递的“人与命运”斗争的深层内涵。
(三)创新配乐突破叙事主旨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改编得益于“中西文化融合”的创作定位,创制者通过以民族文化配乐传承为内核,遴选恰当的西方音乐艺术融入其中,既有效改变了传统同类型电影叙事的单调性与情感变化的单一性,也为观众塑造了全新的哪吒形象,实现了电影艺术创作与配乐意境的深度融合。该片通过使用西方交响乐生动渲染了极具动态性的银幕画面,拓宽了影片表述的空间。总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改编,不仅源自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更得益于中西方融合的电影配乐风格,其中传递的多元艺术内涵和文化情感,为当前同类题材影片的改编提供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全新叙事风格。
现阶段,国产动漫音乐制作、应用逐渐系统化,技术手段越来越成熟,多元文化融合意识更加完善,为我国动漫电影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格局。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方面继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动画电影的民乐与京剧元素,另一方面将西方音乐元素深度融合其中,打破了传统动画电影的配乐风格,全面拓宽了国产动画影片的叙事空间,实现了该类型影片主题与人物形象的传承与超越。
参考文献:
[1]劉林茹.神话与现实:中国动画电影的现代性改编——《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维比较[ J ].电影评介,2020(11):73-76.
[2]范双燕.谱写具有国际语感的中国旋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配乐特征管窥[ J ].电影新作,2019(6):62-64,72.
[3]王铉.国风题材动画电影音乐创作的新探索[ J ].当代电影,2019(12):101-104.
[4]景祯.二元联觉:动画电影的音乐视觉融合与国际经验镜鉴[ J ].电影评介,2019(2):106-109.
[5]刘金兰.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J ].黄河之声,2020(13):143.
[6]汪梓伊,刘光磊.《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模式下的颠覆与创新[ J ].西部广播电视,2020(7):108-111.
[7]孟凡鑫.国漫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J ].视听,2020(2):82-83.
[8]黄萃青.基于动漫音乐的民族化思考[ J ].艺术科技,2019,32(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