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迁,失序与调整:空间视角下灾后重建村庄老年人体育需求原因及对策探析

2020-03-08李锌王艳婷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3期
关键词:老年人

李锌 王艳婷

【摘  要】灾后重建村庄是城市化进程推动下农村与城市二元结合的产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带有过渡性的特点。从传统乡村到新农村的变化,导致了空间特征的变化,进而导致了村庄环境的改变,最后导致了村内老年人体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探索灾后重建村庄空间特征的变化能够有助于了解灾后重建老年人的体育需求,推动农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本研究以雅安市Y村为例,从空间视角出发,探讨了村庄内自然空间,社会空间,阶层空间的变迁失序与调整对村内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影响。在变迁层面,自然空间的村庄布局与规划、社会空间的地缘血缘关系、阶层空间的对立变迁对老人体育需求产生了影响。在失序层面,自然空间的公私利用,社会空间的外来旅客与村民关系,阶层空间的压迫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调整层面,合理规划村庄空间、营造公共体育空间、建立体育组织空间成为了满足老人体需求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空间视角;灾后重建;老年人;体育需求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浪潮的推进,灾后乡村重建的项目更多的引入了社会资本要素,传统的乡村结构与秩序发生了改变,乡村空间规划更多面向的是乡村的发展与建设,空间背后的关系与权力则易被忽视,伴随着乡村重建传统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老人的传统运动方式—劳动,其质和量大大削减,而老人作为弱势群体,社会更多关注的是满足其生活基本需求,而体育等发展类的需求则很容易忽视。

1.Y村灾后重建的历史回顾与空间视角的提出

1.1 Y村“4.20”灾后历史回顾

Y村是雅安芦山“4.20”地震后,成都市援建的村庄。位于雅安市城市近郊,周公河旅游带中段,距离雅安城区4公里,在重建前,Y村便拥有山水的自然优势,文化丰富,类型多的特点,但也存在资源挖掘不充分,新旧建筑混搭,传统与现代建筑混搭,传统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内外交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Y村重建规划了“五个一”整体实施策略,分别是一新村,一整治,一产业,一桥梁,一道路。目前村内共有老人174人,其中低龄老人(60—69)112人,中龄老人(70—79岁)46人,高龄老人(80岁以上)16人。

1.2空间视角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空间社会学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空间”成为一种研究的新范式。“空间与权力”、“空间与规训”、“空间与惯习”、“空间与性别”等空间社会学的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空间不仅仅是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和阶层属性等。因此理解Y村的变迁、失序与发展需要我们综合考虑空间的不同属性。

从自然属性上看,空间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一种容器,可以用远近、大小、方向等来形容。牛顿认为,空间是一种实在,物质存在于其中,静止地居于某一位置,或者通过运动改变自己的位置。自然属性的空间就是村民们所生活居住的场所,村民们在Y村里进行农业生产,即原始自然状态,具有使用价值的空间。

从社会属性上看,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演变的静止容器或精神产物,而且是具有社会性的生成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和人的行为具有某种内在关联的动态实践过程。正如布迪厄在“场域—惯习”理论中的论述的,场域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不同的场域下的位置会影响行动者会形成不同的惯习,从而存在不同的行为。我们所知晓的庙会,赶集和超市便是空间社会属性的体现,是在空间场域下人们不同互动方式的剖析。

从阶层属性上看,空间是一种控制的、统制的和权力的工具,各种不同社会系统的生产性力量利用它打造自己的特定空间。由于Y村的重建工作并未覆盖全村,也存在一部分老旧村庄,Y村重建后村里的小洋楼和老旧的砖瓦房便是空间在阶层性上的体现,通过不同的建筑反应的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

1.3空间视角在老年人体育需求研究中的适用性

近年来,空间社会学视角在城乡建设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显。空间视角强调复合性、延续性和互动性,这为研究灾后重建村庄的老年人体育需求提供了契合的理论基点。

(1)空间具有复合性。除了自然属性以外空间还具有社会属性,目前的改造往往会追求自然属性,即强调自然景观,乡村布局,产业规划等内容,忽视空间的社会属性,即乡村中的原有文化,原有人际关系,原有的共同记忆。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其体育活动多数是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开展,这不仅仅体现了体育锻炼的空間属性,即需要场地开展,也体现了其社会属性,在体育空间下老年群体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因此空间视角能够让我们分析群体活动空间对老年人体育的影响。

(2)空间具有延续性。空间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间,在后现代的驱动下,“空间时间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空间的面貌是时间变迁的载体。因此采用静止的观点的乡村建设与改造的观点,将忽视乡村的历史性,过渡性和发展性。Y村采用的是“村改旅”的发展方式,“村”是人们的共同历史性记忆,“改”是过渡性的进程,“旅”是改造者美好的发展性愿景。通过空间的变化,反应了Y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可以观察农村老人体育运动方式的变化以及其未来的需求。

(3)空间具有互动性。苏贾认为“存在一种双向的社会空间辩证法,即人们创造和改变空间的同时,也被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Y村的改造是人们创造的新村,改变的旧村,但是同时Y村也在控制的村民,使得村民抛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适应资本主导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Y村老人的体育需求也受目前村庄的空间影响,被迫改变原有的劳动运动方式为现有的棋牌运动和休闲散步。

2.变迁:Y村到Y新村

2.1自然空间的变化

自然空间的改变是显著和明显的,在村庄布局方面,Y村从零散的一家一户,到具有现代特征的住房的转变,从田地耕作到产业园,种植园等现代新农村的转变,在未进行灾后重建前Y村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村,截至目前,在村庄的功能分区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划分。但是重建的导向是以经济和发展为导向,忽视了居民体育需求空间的营造,缺乏相应的体育运动空间,导致老人体育活动没有相应的场地开展。

2.2社会空间的变化

社会关系空间的改变的渐近的和延续的,村民之间的地缘关系也变得疏远。在改造之前Y村是一个血缘和地缘关系较为紧密的村庄,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但是伴随着者商业化的开发,村内人员的流动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使得村庄的人际关系不断割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断减少。

2.3阶层空间的变化

村庄的重建并未覆盖全村。Y村的新村背后依旧是老村,村民在住宅上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村庄内部空间的阶层性也伴随着新村的修建而不断的建立。新村的房屋能够用于开农家乐,旅店,饭店等,不同的职业阶层在村庄内形成。因此新村更易吸引劳动力,而老村中劳动力流失却较为严重,这导致了村庄内村民家庭结构的差异,因此产生了阶层性的空间压迫。在空间的压迫下老人可供安排的时间存在差异,因此运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体育需求也有所不同,新村老人追求娱乐放松的棋牌活动,老村老人则是承担家务活动。

3.失序:Y村老人运动需求的失序与断裂

3.1自然空间的失序:公有与私有之争,体育运动无场地

Y村以旅游发展为目标,部分公共空间的设计以为旅客服务为初衷,村民没有特殊用途不应当占用,而村内缺乏其他可供老人开展活动的空间,因此当老人们自发组织到游客服务中心门口开展体育活动时遭到了村内领导的拒绝。村庄公共空间与村民私有空间的冲突导致了相关的群体体育活动难以开展,灾后新建的村庄难以满足老人体育锻炼在自然空间上的需求,即使老人存在体育锻炼的需求,也会导致了老人在体育运动上的空间断裂,使得体育运动方式仅能够以个人的方式开展,而非群体性体育活动。

3.2社会空间的失序:人际互动的淡漠,体育运动难组织

首先是原村村民的乡村记忆与新村空间的双重作用,作为本土的居民,其对重建前的村庄的记忆,土地的外包使得很多青年人不得不外出务工,与村庄的关系变得疏远,新村成了未被改造的老村和城市的交汇点,一方面承载着村庄原来的记忆,另一方面在新的空间环境的压迫下不断被推向资本的浪潮。其次,村内的流动人口增加,外来游客不断涌入,其对村庄的历史不了解,没有与居民共同的乡村记忆,村民与旅客的关系仅仅是商人和顾客的关系,陌生人人口流动使得村庄戒备起来,除了有经营性质的村民外,其他村民白天基本都是门窗紧闭,这不仅封闭了村民与游客的空间,也增加了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使得村庄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减少,进而使得群体性的活动难以组织,更难以开展,因此导致了老年人体育运动需求的衰减,老人在多数时候依旧过着居家养老式的生活。

3.3阶层空间的失序:新村与旧村的差异,村内体育活动的两极化

由于灾后重建资源的分配,社会资本的介入,使得社区空间布局的变化,Y村的新村和老村两者并存使得空间所产生的压迫感在村庄中产生,房屋成为了阶层的象征,新旧房屋的界限将村庄分割,新村具有商业用途,带来了家庭收入,劳动力留存等差异,因此留守老人聚集到了老村,因此导致其会将大多数时间用于家务劳动,新村的老人则会偶尔组织骑游,棋牌等体育活动。空间资源分配带来了新村和老村其他资源的分配问题,进而导致了阶层空间的失序,影响了村内老人的不同体育锻炼方式。

4.调整:空间边界塑形下体育需求的满足

老年人的体育需求不仅是该群体的问题,也是多种空间互动下所产生的空间的失序问题,基于灾后重建村庄情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需要针对性的从空间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进行空间的重组以解决村庄内老年人的体育需求。Y村村委会也在不断的尝试,其中也不乏有益的经验。

4.1合理规划乡村空间,满足体育活动场地需求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到203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及以上。从实际情况来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休闲体育活动热情与老年人休闲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需要合理规划Y村目前已有的村庄布局,村委会通过征求意见,向村民征求不同年龄群体体育场地空间打造的意见与建议,根据村庄的人口结构,打造针对不同人群友好型的体育场地,以满足Y村老人在运动场地上的需求。

4.2营造公共体育空间,塑造共同体意识

村庄不仅仅是人们生产和居住的场所,也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首先应当是村庄文化塑造,老年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并非村庄中主流文化,因此需要村委会的参与才能更好的营造老人体育文化意识,应当以文化背景为载体设计与老人相关体育活动,让人们在共同的记忆中打破目前居住环境的碎片化的影响。其次是邻里关系的改造,应当多开展涉及老人共同利益的活动与会议,加强老人之间的沟通,调整资本介入后的淡漠关系。最后是老人参与意识的强化,通过鼓励有威望的老人带动其他老人的参与。通过对公共空间的营造和共同体意识的塑造,打破原有的僵化的社会空间,推动Y村老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4.3建立体育组织空间,消除体育活动的两极化

老年協会作为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搭建起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老年群众的桥梁纽带,成为实现基层群众自治、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的重要途径,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居家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的重要平台。[4]除了通过建立老年协会组织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外,还可以将共同兴趣爱好的老人聚集成立自组织,通过兴趣建立沟通互动的体育纽带,推动老人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不同老人对体育运动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中江.关系空间、共生和空间解放[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02):82-91+158.

[2]范子艾. 变迁、失序与重组:空间视角下“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黄冈市H社区为例[A].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姝姝全球命运共同体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十四届珞珈国是论坛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跨学科研讨会发言论文汇编[C].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19.

[3]王慧. 发挥休闲体育维护老年健康的优势[N]. 中国人口报,2020-02-03(003).

[4]肖文印. 社区治理应注重发挥社区老年协会的作用[N]. 中国社会报,2020-08-24(002).

基金项目:四川农业大学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健康中国”背景下雅安市老年人体育需求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0760)。

作者简介:李锌(1999.11-),男,四川宜宾人,雅安市雨城区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王艳婷(2000.09-),女,青海人,雅安市雨城区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老年人
老年人常练10个动作防跌倒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机器宠物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
老年人营养不良怎么办
京籍重度失能老人每月补贴600元
关爱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45.6%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中国5%老年人经常上网八成以上看电视或听广播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