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技术培养策略探究
2020-03-08李辉
李辉
摘要:篮球是一项综合型体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充满着较为激烈的对抗,是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篮球运动,学生能够学会团结、合作,提高自身的灵敏、耐力等,需要教师提起重视。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技术培养的策略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体育;篮球技术;身体素质
引言: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篮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运动方式之一,在课余时间,许多学生也喜欢通过篮球运动来进行放松,然而,由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对篮球技术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缺失,学生没有掌握系统性的篮球技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探究篮球技术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融合现代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技术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导学生篮球技术时,常常以动作示范与口头讲解为主,在教导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不清楚动作细节的情况,影响学生对于篮球技术的掌握,作为教师,应当进一步完善篮球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篮球的各种动作技巧以影像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还原展示,若是能够融合现代教学方法来开展体育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篮球技巧进行还原,将篮球动作进行放大,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观察篮球运动的细节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进行尝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篮球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例如,在学习腾空投球等篮球运动的技巧时,只是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腾空投球这一动作,先让学生总览动作,随后将动作进行拆解,将在地上脚下如何发力腾空、如何持球、如何发球等关键性的动作细节进行暂停与放大,为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这样的讲解,学生看起来更加直观,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一篮球动作技巧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尝试的欲望,让学生能够带着兴趣去主动进行动作联系,加深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明确学生差异,开展篮球分层教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教师要意识到,篮球是一项综合竞技运动,不仅需要掌握篮球的各种技巧,还需要拥有一定的耐力、爆发力、协调性等,对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基础身体素质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篮球技术时,应当注意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明确学生个体所需的运动量以及身体发展的需求,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开展分层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近身体各方面素质的测试,掌握学生目前的身体状况,随后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如弹跳力不够的学生分为一组,组织学生进行助跑摸高,身体耐力不够的学生分为一组,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折返跑,爆发力不够的学生分为一组,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急停急起等,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运动量,对学生的运动量进行分层,为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运动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
三、加强防守训练,提升学生篮球技术
在高中體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教师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进攻训练,还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防守能力,许多学生在进行篮球运动时,会把重心放在如何进球上,在运动中不断地展开进攻,对于防守却经验不足,缺乏重视,这样也会影响对学生篮球技术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将进攻与防守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当地引导学生重视防守,加强学生对于防守技巧的学习与重视,从而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在教导学生行进运球的动作时,可以将行进运球与防守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演练,一方行进运球,一方进行防守截球,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在有对手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篮球的动作技巧;在教导投篮动作时,教师可以将其与抢篮板的动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投篮就有抢篮板,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防守的意识,在看到投篮等进攻动作时就想到抢篮板等防守动作,以对抗的形式让学生明白防守的重要性,同步提升学生的进攻能力与防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篮球技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四、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技术,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运动,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运动的频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篮球运动是一项团体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发挥学生团体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永生,王晓杰.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释放学生潜能”研究[J].体育师友.2017 (05)
[2]李楠,王宁.“以人为本”思想下的高校篮球教学——评《高校篮球教学理论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