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课堂闪耀孩子的个性光芒
2020-03-08李颖娥
李颖娥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感悟来塑造个性、通过活动来展示个性、通过评价来完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让阅读课堂闪烁个性的亮光,这样阅读课堂才能展现魅力,才能取得实效。
关键词:追求个性发展;塑造个性;展示个性;完善个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看,重認知理解,轻审美情感体验;重共性统一,轻个性发展的倾向。这种倾向所反映的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而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通过感悟来塑造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活动。一个学生,一个读者,一个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正如杨再隋教授的话:“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基础,所以即使在同一教室,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结果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途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1、观察感悟。观察感悟,就是通过创设感悟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从中感悟语言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这种做法主要运用在文中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的,或者比较抽象的语言的时候。例如在《长征》一课中,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资料,真实展示红军“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情景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在观察中理解“远征难”“只等闲”“云崖暖”“铁索寒”等语言所创设的意境,让他们在语言的感悟中生成自我的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2、换位感悟。换位思考,换位感悟,会给人真切的感受。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互动过程,需要学生换位感悟。当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当老师与同学进行真诚的沟通,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去感悟,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共赢境界,才能让阅读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萌动情感的生命。
3、想象感悟。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就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大厦,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时,需要老师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大胆想象文中的意境,让学生感悟寄托在诗文中片言只语中的浓浓的情意,这样才能展现诗文的绝妙价值。
二、通过活动来展示个性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运用阅读知识、阅读经验、阅读体会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搭建操作性较强的平台,同时它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语文综合性阅读。比如:在关于《名胜古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找到的资料多种多样,有的介绍说明,有的讲了生动的故事,有的带来了优美的图片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名胜古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走出课本,提高课外阅读量。
三、通过评价来完善个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旧知识的改造,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其中,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议论,这是“检查知识是否恰当”,也是对学习的改进和补充,也就是“旧知识的改造”。同学之间经过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由此可见,学生参与评价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在综合阅读中难免出现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肤浅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他们拓展还未充分利用的信息源,给学生实现思维的互补。在教学中应把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看作珍贵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以达成学生与学生间的思维互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评价时也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等自主评价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注意评价的方法:例如,多项评价、比较评价、补充评价、建议性评价、争议性评价、赞赏性评价、创造性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多一些等待,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如此这样会在不经意中,在自然的状态中,通过思维互补,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经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把握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实现自我超越。
当学生的阅读活动有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真正成为个性化活动的时候,相信一定会切入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够准确定位。为人师者,理应不断为其创设机会,使其秀出心灵的多彩。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陶行知名篇精选》方明
[3]《教育心理学》陈琦 刘儒德
[4]《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