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之花绽放
2020-03-08香桂玉
香桂玉
摘要:本文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现状谈起,阐述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比较朗读有助加深课文理解记忆;看图朗读培养鉴赏能力;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带来的效果。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关键词:朗读;有效;形式;能力;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不少问题:朗读时间不足,一节课40 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朗读的对象不广,教师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大部分学生规规矩矩当听众。这些都使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落实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比较朗读加深课文理解、记忆
針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去掉词语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沉香救母》一文中有有一段是描写沉香救母路上吃尽千辛万苦的内容,其中有几个词用得令人叫绝:“他脚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身上划下了一道道血痕,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在理解此句含义时,我让学生把“一个个”“一道道”“一点儿”去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去一读中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这几个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沉香救母路上的艰辛,以及他的勇敢顽强。还有一句话:“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这个“一头”,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沉香救母心切,思母之苦。为了让学生能落理解到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重点词去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到了沉香救母的勇敢,去掉重点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二、借助图像看图朗读,培养鉴赏能力
低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姑娘的信》,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秋天树叶一片片飘落的情景,一行行飞往南方的大雁,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在林间跳来跳去,憨憨的青蛙躲进洞里,并把这些动物制成动画,然后让学生看着这一幅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想象这三种小动物进入冬眠时情景,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秋姑娘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倍带关心的语气,,把课文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喝不着水是朗读指导的难点,朗读前,我也让学生仔细看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瓶子?里边的水怎么样?学生马上回答出这是个身高,口小的瓶子,里边的水也不多,继而体会到了乌鸦要喝水的艰难和着急的心情。
三、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陶冶情操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语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睡了》一文时,课前我就先录下了海水拍打礁岸的海浪声,海欧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边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地入睡了。再如《春到梅花山》这一课,在总结课文朗读时,我配上了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四、分角色朗读,加强感染力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重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在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五、创设情境朗读,培养想象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再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紧跟时代的步伐,然后才能更有信心地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前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坚信,朗读教学会像花儿一样以各种美的姿态在课堂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