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助读”方法探析
2020-03-08徐丽
徐丽
高中古诗词学习,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读不懂”、“读不深”,原因在于古代诗词与当下的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弥补这段距离,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助读”作用,可以通过“搭梯子”、“巧设问”、“做示范”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
一、“搭梯”助“学”,求其“入”
在刚接触一首古代诗词时,因为语言的障碍,大部分学生觉得很难读懂该诗词,再加上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家写作风格的不了解,即使读好几遍,也很难把握诗词内涵。所以,在学习古代诗词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学习古诗词搭一个“梯子”,让学生“站在梯子上”去“看”古诗词,就不会觉得古诗词是那么“高深”。
这把“梯子”可以是这首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如学习李清照《声声慢》一词,在预习阶段,如果仅仅让学生去读该词,学生对这首词中的“愁”的内涵是很难准确把握的,更不用说去做深入探究了。所以,笔者在《声声慢》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把本词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就放在学生的预习案中以供学生预习之用。这个背景介绍涉及到了本词写作的时间段、作者的遭际、思想特点、情感概述等内容,而这些内容给学生初读该词指明了阅读的方向,也能让学生快速定位本词的情感基调。这样学生就能借助写作背景这把“梯子”走进文本。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教师给学生提供写作背景、古诗词译文或改写,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初步“理解”古诗词提供一些必要的助力,从而帮助学生“入”诗。如果学生连“读懂”这个环节都无法解决,那么对古诗词进行“深入鉴赏”也就成了一种奢望了。
二、“巧问”助“思”,求其“深”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发现,无论让学生怎么讨论,学生对诗词的鉴赏都很肤浅,更不要说让学生自行发现古诗词在写作技法上的精妙之处了。
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思考不够深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或向哪个方向思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学生无法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或者是知识积淀,来使自己与古诗词充分接触,从而产生共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向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入;此时也更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自己的引领,把学生的“旧知”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从而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对该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的赏析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讨论本词景、史、情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肯定很大,效果肯定不理想。教师可以把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有人在赏析这几句时说“绘形绘声绘色”,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把这几句重新加以描绘。②面对这幅景象,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以上为对“景”的分析)③“豪杰”中苏轼想到了谁?苏轼为何独独想到了周瑜?④结合下片,说说周瑜是怎样的一个人?(以上为对“史”的分析)⑤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你能读出作者的哪些感受?(以上为对“情”的概括)⑥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本词你能说说在怀古类诗词中,景、史、情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而顺着这样的思考方向,学生对这首词的探究必然会逐步走向深入。
所以,在学生赏析古诗词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妨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来“助”推学生的思考。当然,在设置这些思考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些问题要尽量具体、直接,是能够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是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距离较近,能够为学生所解决的问题;第二,这些问题在设计时要注意梯度性,先思考哪一个问题,后思考哪一个问题,都要注意考量,要能够把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三、“示范”助“发”,求其“出”
南宋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终当求所以出……惟知入知出,則尽读书之法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高中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最终能够自行地对古诗词进行初步的赏析。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古诗词,其得到的体验还是感性的、零碎的,还无法指导学生由此及彼地鉴赏其它的古诗词。那么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如何才能形成理性的、成体系的认知,从而作为自己以后自行解读古诗词的理论指导呢?我们认为,此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引领作用,即以教师的理性总结作为榜样,让学生模仿,尝试着把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性认知加以梳理、归纳,进而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
如在讲解杜甫《登高》一诗时,为了能让学生对杜甫诗“沉郁顿挫”这一特色有一个深刻的理性认识,教师可以先用《旅夜书怀》一诗的赏析做示范:“沉郁”,指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在《旅夜书怀》中具体表现如下:情感: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悲凉深沉。表达:第一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只有淡淡的忧伤,第二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已呈现出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地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通过这样的示范,学生就能对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深刻认识,在鉴赏《登高》一诗时,就能较为准确地注意到从诗歌情感的悲凉深沉和表达技巧的起伏反复两个层面去分析和体会。
通过教师或是名家鉴赏的示范引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就不会仅停留在一些杂乱的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性认知上,而能够进行理性地梳理与归纳,最终经过提炼成为学生以后自行鉴赏古诗词的理论指南。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如果能够想方设法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那么学生的思维必将走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2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