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子诚信思想与现代诚信教育
2020-03-08陈琳
陈琳
摘要:诚信思想的是中华的美德,朱熹也归结了诚与信的内涵,从中引出其中更多的延伸,朱子诚信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价值体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现代的诚信教育中也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将朱子诚信运用于现在诚信教育已是一个可行的过程。
关键词:诚信;教育;价值
诚实守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也是一个十分注重诚信教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千金一诺”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的教育思想,论语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由此就可见,诚信教育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之高。
南宋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大一部份也包含着了“诚信”教育的内容。从朱熹为其后人留下的《朱子家训》中对现代的诚信教育就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诚信二字的内涵
诚信实际上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诚”,另一方面是“信”,实际上,在古人那里,“诚”与“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可以互相训释的名词概念。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以“诚”释“信”,又以“信”释“诚”,所谓“信,诚也”、“诚,信也”,都是“真实无妄”之意。但细释古书可以知道,“诚”、“信”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诚实、诚恳、真挚、真情实意、童叟无欺等含义。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则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信守承诺、笃守约定等含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观察,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主要有三点: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与“信”的不同,朱熹曾这样说过:“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便是诚。若‘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信不足以尽诚,犹爱不足以尽仁。”(《朱子语类》)在朱熹看来,“诚”与“信”都是“实”,即“真实无妄”。但“诚”是“天之道”,是天道之本然,是自然界固有的状态和规律。而“信”是“人之道”,是人事之作为,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
那么,“诚信”在现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什么新的内涵呢?第一,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真、求实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第三,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朱子诚信思想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内涵
朱熹生活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外有金、蒙虎视眈眈,时常大军压境,内则封建统治昏庸无能,社会纲常失序,人们精神失落,人与人之间缺失诚信,官场贪风日炽,阶级矛盾日益深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日益伦丧的伦理道德,朱熹以建立一个国家统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己任,创立了系统宏大、条理缜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朱熹的诚信思想也就是在南宋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产生的。
朱熹通过学习过对《大学》、《中庸》、《太极图说》、《通书》、《西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确立自己的诚信思想,并用了毕生的精力从事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与重建工作。朱熹的《四书集注》、《通书解》、《太极图传通書》、《论语要义》、《大学或问》、《中庸或问》、等著作就是对儒家经典的创造性诠释,这些著作也是朱熹对前人批评的继承的过程,也是朱子诚信思想的形成过程。
朱熹对诚信也有过这样的解释:“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诚者,天之道。这是圣人之信。若众人之信,只可唤做信,未可唤做诚。”(《朱子语类》)诚是“圣人之信”,对人浑然自成,真实无妄,其“信”自然而然符合天道,信只是“众人之信”,众人无法达到“圣”的程度,为追求自然之“实”,就需要明白如何诚身尽人之道面最终达到“圣人之信”,这里说的就是不可以把“信”等同于“诚”。
从而说明,“诚”是天道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上天存在的根本原则,而“信”则是人的本分所在,是人之所为人的前提条件。“信”是对“诚”的追求,实现诚信之德也是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朱子诚信思想的价值体现
朱熹在“诚信”思想上,有的较高的道德评价,他认为“诚信”具有促进道德完善、人际协调、家庭和睦、国家兴旺、天下安宁的价值。就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就人际关系而言,诚信是相安共处的前提;就社会生活而言,诚信是国家安定的基础。
诚信是立人之本。朱熹认为“信”是做人的道德根本,“诚”则是“圣人之信”。“若人无信,则语言无实,何处行得。处家则不可行于家,处乡党则有可行于乡党。”(《朱子语类》卷二十四)信是做人的一项其本要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根本,诚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是天理之真也。朱熹从“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中强调了信的真实性、重要性。曾有弟子请教过朱熹“仁义礼智”为什么要加个“信”字成为“五德”,朱熹回答:“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慧皆然。”(《朱子语类》卷六)从而来说明信在五德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其他四德的基础。
诚信是交友之则。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必有交流,这就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朋友。朱子曾说,应与“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交往,驻能受益;与“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朱熹集·朱熹续集》卷八)交往,沾染恶习,必定迷途丧志。这就表示,朱熹倡导要交益友,而这“益友”的标准就是诚信之人,与讲“诚信”的人交往,才可得益,才能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朱熹在《朱熹家训》中就提出了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在如何对待这五伦关系上,朱熹又提出了“仁、忠、慈、孝、友、恭、和、柔、礼、信、爱”这十点,其中对朋友就应讲求的就是“信”字。朱熹还强调“信行于朋友,皆不易之定理”,交友之信,天经地义,讲信是不变的真理,从而反朋友间的信提到天道的高度,这也就包括了“诚”,朋友间讲诚信这才是符合天理的,是做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