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间写春秋
2020-03-08姚绍辉
姚绍辉
在江西出版界提起王自立,人们无不钦佩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他在编辑岗位上辛勤耕耘几十年,由一位普通编辑成长为社长、编审、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他成功地把一个不被人们关注的期刊社带入全国先进行列。退休后,他依然无怨无悔地为出版事业奉献着余热。“我这一辈子,始终坚守自己钟爱的事业,行走在教育书刊之间已经50年。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这不能不算是人生的幸事、乐事。”今年76岁的王自立谈起自己的编辑生涯,充满着自豪和欣慰。
为求真知 勤勉向学
王自立从小聪敏好学。他于1956年在南昌市南湖小学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被保送到省市名校南昌二中。在高中一年级时,他被同学选举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年少的他展现出非凡的组织能力,把学生会的活动搞得风生水起。此时,他的诗文“处女作”也在两家报纸上刊登,显示出独有的文学天赋。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后,他发表了长诗,并被当时的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推荐为《诗刊》特约作者;他还是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庆祝大会给毛主席致敬电的执笔者之一,他出类拔萃的学识和写作水平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许。在大学期间,他先后担任学生会的文娱部长、秘书长,还当选为江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年初,江西大学的中文系、政教系搬迁至瑞金,成立以半工半读为办学模式的江西大学瑞金分校,王自立被推选担任了江西大学瑞金分校唯一一届的学生会主席。不同寻常的中学、大学生活使他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气质、才干得以锤炼、提高。
1968年,王自立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赣东北一个煤矿子弟学校当语文教师。1969年3月的一天,县教育组通知他到省城南昌参加全省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一进编写组便被指定担任语文组的负责人。此后11年严谨、细密的教材编写工作,使王自立懂得了做一个称职的编辑只有沉下心来努力充实自己,才能不辜负社会的重托、读者的厚望。
情系刊林 天道酬勤
1980年5月,《江西教育》杂志准备复刊,王自立作为第一批编辑调入江西教育社。为了筹集复刊号的稿件,他敏锐地选择了南昌二中语文特级教师潘凤湘作为组稿对象。由于经过事先的深入调研和精心准备,潘老师的《语文教读法初探》一经刊出,立刻引起了全国语文界乃至教育界的关注,事后还专门召开了由国内专家和教师参加的研讨会。从此,王自立在教育期刊界崭露头角。
1985年12月,王自立被任命为江西教育社副总编辑。他除了做好编辑工作外,还要分管全社的经营工作。1988年10月,他被任命为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兼任《江西教育科研》杂志的主编。他在刊物上发起“教育方针如何表述”“非智力因素的提法是否正确、科学”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他的带领下,《江西教育科研》首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7月,他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无中生有”,举办全国第一所全省性的家长函授学校,同时配合教学创办一份报纸《家教导报》。时任省委书记毛致用欣然为《家教导报》题词。1993年,王自立主编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得到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的充分肯定,并为之写序。
1994年2月,王自立调回江西教育社(后更名为江西教育期刊社)任社长。上任伊始,他决心要改变江西教育期刊社明显处于全国教育报刊界落后地位的局面,明确提出“跳出江西看江西、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发展思路,要和全体员工一起“争做远距离投篮的高手”。他把提高全社员工的综合素养当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在全国出版界建立专业论文的写作和评奖制度,同时建立鼓励员工练笔、写作的制度。他自己带头做到“3个100”的自修计划,即读100本名著和其他著作,背诵100首诗词或名人名言,写作并发表100篇文章。为确保编校质量,他特意请来国内一流的语言文字专家、编辑家来社内讲课,并建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印前审校、印后审读队伍,期刊的整体质量因此得以稳步提升。此外,他领导期刊社以适应不同读者需求的形式开展读刊用刊活动,有力促进了期刊的发行。1998年,在国内报刊进行整顿期间,《教师博览》《小学生之友》两个刊物同时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在全国报刊界引起轰动。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对王自立说:“一次批给你这样高素质社长两个刊号,我是放心的!”2002年,江西教育期刊社又取得《高中生之友》的正式刊号。
江西教育期刊社在王自立的带领下进入全国教育报刊界的第一方阵,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他的编辑业务水平和经营才能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1999年4月,王自立应邀去北京为中国教育报刊社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所属《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5种报刊的总编辑、副总编辑作题为《教育报刊编辑的综合素养及其培养途径》的专题报告。地方期刊社社长进京为国字号教育报刊社领导讲课,迄今为止只有王自立一人。
2003年1月,由于业绩突出,经过严格评审,王自立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授予的“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省内外的同道都说这是实至名归。
夕照多彩 文心依旧
2006年1月,王自立退休了。面对清闲的退休生活,他把读书、写作、讲课、编校有节奏地安排过来,开辟了一片怡然自得的天地。
王自立一以贯之从容地品读经典和各种各样的书刊。2007年6月,《江西日报》的《百家书话》栏目连续发表他的4篇读书心得。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把几十年编校工作积累的经验总结传承下去是王自立的夙愿。他退休后写出了实现期刊编辑策划的主要途径、报刊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错误及其分析、100个字词常见错误辨析等研究报告,许多报刊社把它们当作编校工作的参考资料。他写的《绳断细处,功在细处》一文发表在《中国编辑》杂志上,引起同行热议,有些编辑就把这八个字写下来贴在办公室墙上铭记于心,策励自己。他还为老朋友、老领导柳斌的诗集,为中国教育报刊界的杰出领军人物刘堂江举办《中国教师报》《未来教育家》的编辑创意及他领衔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热血师魂》写出赏析心得。他应约为上海、江苏、河南教育报刊社的原负责人的文集、诗集撰写评论。他除写作论文、评论之外,散文、杂文、诗歌均有涉猎,仅发表的文章已逾百篇、字数超过30万字。退休后的王自立依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为了测试自己的真实水平,他先后参加各种报刊的四次征文比赛,而且都有奖项收获。一位编辑家“3个100”的自修计划又一次圆满实现。
退休以后,王自立依然和心爱的编辑工作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他先后接受教育部、原新闻出版署聘请,做过全国教育类报纸的审读工作,为全国教育类报纸的总编们讲课,还做过江西省赣版图书的审读工作。此外他还担任过《知识窗》(教师版)的顾问三年多。从2013年6月至今,他先后担任《老友》杂志的印后审读专家、印前审校专家。他学识渊博,取精用宏,审校稿件一丝不苟,往往能发现编辑不易察觉的差错。他还经常同编辑们面对面交流,毫无保留地传授编校经验;对不同意见闻过则喜,从善如流。他为《老友》编校质量的提高傾心尽力,赢得了杂志社领导和编辑的高度评价。他应约为《老友》撰写的《我与你心灵有约》《晨光里的路标》等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他还曾数十次走上《中国教师报》《未来教育家》及上海、山东、湖北、安徽和省内多地的讲坛,和年轻的朋友切磋交流,纵论育人真谛,畅谈编辑甘苦,品味家教文化,细说千古匡庐,显示了他所具有的综合素养。2014年10月24日的《江西日报》以《我们都是文艺青年》为题,整版报道了江西省各个时期的文艺青年,王自立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文艺青年首列其中。
回首笔墨人生,王自立感慨良多:“编辑是文化战线的苦行僧,幕后劳作,不求功名,然而一字一句,其中无不显露学识的深浅,胸襟的宽窄,皆是对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的检视和考核。做一个具有文化担当精神的编辑,是我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