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景观体系分析
2020-03-08周源富佳苗马军山
周源 富佳苗 马军山
摘要: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景观体系为分析主体,从产生背景、功能意义方向总体进行分析,而后以区域内的布局结构、生态、人居、交通等方面分析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规划建设,从中看出其建设的重要性和整体规划战略布局,可以从宏观空间整体了解其景观体系的形式。
关键词:科创大走廊;景观体系;景观分析
1 城西科创大走廊
1.1 产生背景
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创新早已成为了各国经济间相互竞争时不可缺少的要素。“十三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表明“创新必须成为国家整体发展中的核心”,坚持创新来“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对于创新,我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程度。为此,浙江省委响应号召,明确要求补齐科技创新第一短板,必须加快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计划建立重大创新平台,培育重点创新团队,重点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1.2 概念
走廊的概念指的是主要城市地区之间的大型基础设施轴线。在“欧洲空间发展政策的原则”中,走廊概念与跨欧洲网络的概念相关联,形成了各种发展走廊,其特点就是密集的交通流量和相当动态的企业和家庭位置模式[1]。这些走廊都需要长期的空间发展政策,以使企业选址、新建基础设施和住宅区的模式与开放空间、自然区域和敏感景观区域保护相结合,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2]。因此,走廊的概念可以看作是协调经济增长、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尝试。
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省的重点规划项目,项目规划包含了杭州城西区块东西向的科技创新带、快速交通带、科技创新产业带、优质生活带和绿色生态带。从东部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到未来的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最西侧到达浙江农林大学[3]。它是一种走廊式的布局,一个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有机综合体,它结合了大学的科学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孵化、科学技术金融、高端制造和宜居生态,合理化组织技术、人才、资本、服务和生态的各种创新要素,形成汇聚效应。
1.3 功能
科创大走廊作为推动浙江创新发展的大平台,从着手规划起就高规格配置创新要素:聚焦了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创新机构及人才,主动带动起浙江的转型发展[4]。强化已有产业链周边的创新链,进一步促进技术与经济联合,创造了一个创新与创业的生态圈体系,形成一廊三连新型格局[5]。
1.3.1 构筑生态廊。坚持“生态为本、高端功能”,积极引进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畅通西部”综合立体交通解决方案,保持与原有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方面构造新式城市创新空间。
1.3.2 强化创新链。坚持“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将重心集聚在科技创新,积极引入包括大型国内企业、高水准科研机构乃至海内外高级人才,支持附近大学搭建一些国际领先科研机构,促进各种重要资源的收集和共享。最终达到四方面创建,分别是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1.3.3 拓展产业链。倡导“需求导向、转化应用”,扶植企业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大力推动各行业间能有效对接,开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渠道,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整体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进入面向市场,打开从科技强大到产业强大最终通往经济强盛的道路[6]。
1.3.4 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区域内各类人才总数已达到30万,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区和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平台。创建创新创业“新四军”以“海归系、高校系、浙商系、阿里系”总人数约在10万人左右。
1.3.5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产业主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破和掌握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7]。
2 城西科创大走廊景观体系
2.1 资源定位
杭州城西有独特的景观资源,如西溪湿地、五常湿地、和睦水乡湿地以及南湖、青山湖。它始终承载着优质生活、生态保护和休闲旅游的城市功能。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阿里巴巴吸引大量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科创企业,给杭州和城西科创区带来新的发展资源、发展机遇,从而促进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重点推进城市文化、民生、环境、公共服务等建设,建设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科创城市。发展的动力已从因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2 布局结构
以“环境共生、点面结合、协同联动”来规划设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浙江农林大学为连结核心的创新走廊。空间上布局重点是“一路、三城、多镇”。
2.2.1 “一路”。建设一条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出发,经由三大科技城,终止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快速路,是科技创新路和产业路,还是优质生活与绿色生态兼顾。主轴线贯穿空间布局联系,产业联通,同时还是优质生活服务关键的联系渠道。支持科研机构、教育、医疗、住房、商业等设施,汇聚创新、研究、生产与应用,生活和休闲多重于一体。
2.2.2 “三城”。分别指浙大窄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推进三城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浙大科技城作为大走廊东起点,科研教学是国内顶尖,作为科技研发重点区域。在科创大走廊串联的未来科技城中,其发挥产业研发、生活配套融合的作用。青山湖科技城主要提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同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优质的生态宜居空间。
2.2.3 “多镇”。沿通勤快速路布局建设及聚集高科技研发、高科技制造、高科技孵化于一体的科创小镇、创业小镇。将建立相对完整的研發、试点、企业孵化和住宅配套的服务系统。产业定位是运用生态系统的思维,打造“互联网+”创新产业链,建设众创和创新高地,形成互联网创新经济带。重点推进梦想小镇和云制造小镇的发展,创建生产联动示范区。同时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以协同、绿色和低碳为概念,发展丰富人文内涵和艺术氛围的生态宜居地区。
2.3 生态景观
2.3.1 “三湖两带、三横四纵”。“三湖两带”维育生态基底:通过维育区域内的水体(青山湖、南湖、五常一和睦湿地)和南北部山地及生态用地,提高城西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和杭州市西南部及西北部生态带。“两横四纵”连通生态廊道:通过连通杭长高速、余杭塘河、省道、绕城高速、东西大道、环城高速西复线及大园路“三横四纵”生态廊道,以构建城西区域生态绿色网络及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休憩环境。
2.3.2 “景观特色分区”,构建活跃亲和的生态景观体系。通过区域城市单元景观特色分区,构建活跃亲和的城市生态景观体系。①活跃核心景观区:在五常一和睦湿地、南湖及青山湖建设活跃的核心景观区,突出景观的自然和生态特征,增加城市和社区的自然亲和力。②生态产业景观区:在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桥工业区等产业重点发展区构建生态产业景观区和隔离性,为生产环境增加生态品质,突出景观的生态性、防护性。③亲和社区景观区:在省道沿线居住区、青山湖环湖居住带等构建亲和社区景区,突出私密性、地方性和连接性,为生活环境增加生态品质。
2.3.3 管控城市开发边界。充分利用自然及人工隔离要素。边界内将大区域分为城市单元和郊野单元2类控规管理单元。处于开发边界外视作郊野单元,做到“城郊分离”,从而管控好城市开发的边界。将生态保护与建设郊野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以及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等创新的方式相结合。绿道建设不仅各区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还为区域统筹发展和各地经济发展,并以此发展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民宿等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2.4 交通流线
2.4.1 部署互通互联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规划建设将在块区内加快完善各种轨道交通,更加有效衔接附近地区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电车、地面公交等,形成城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4.2 构建多元便捷的对外交通格局。积极营造多元、开放、立体、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线网方面重点是完善高速公路、高铁等。优化形成“四条线路、五个方向”铁路运输体系,从而大大提升区域可达性、“两纵两横”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建设规划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的安排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出行的需求。
2.4.3 打造“四纵四横”内部交通运输网络。新建与改建相结合,优化内部路网体系,完善路网骨架,加强内部交通网络化,全面改善道路通行能力,形成“四横四纵”线网。
2.4.4 推进公共交通设施网建设。以规划建设科创大走廊项目为重心服务,将航空、公路、水路、铁路、城市交通建设相互调节。铁路枢纽作为建设重心,和道路网、轨道网、地面公交网构建“一重三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衔接的设施,例如地面公交和与轨道交通相关的慢行交通,以提高综合交通运行效率。
2.5 人居环境
绿色健康一以“三湖”为核心的生态人居环境,营造具有城西特色的山水田园景观风貌。依托南菩溪等主要河流,三湖(湿地、南湖、青山湖)在空间上连成一体。从东、西两侧向中间呈现出城市活动和开发强度逐步降低,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的逐步过渡。自西向东顺势而下,岸线功能依次为:城市生活——社区生活——园区生活——生态保育——社区生活——创新工作/生活。强调生态资源的共享、开放、可进入。未来考虑从整体上对“三湖”以及南菩溪岸线和沿岸功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从而构建一个亲民、共享、开放并且有机联系的生态公园体系,创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居环境典范。
2.5.1 创新和睦: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低密度的开发模式,打造开放式大学、研究室、文创工作室、创投小镇等创新科研空间。
2.5.2 印象南湖:以生态绿地为主,小镇以功能混合的理念,以创新产业引领,带动发展居住、旅游等功能。南湖周边岸线打造慢行系统、亲水空间。增加南湖生态景观的开放共享属性,带动南湖周边整个区域的居住品质提升。
2.5.3 品质青山湖:青山湖水面面积约10km2,岸线长约28.2km,沿线用地主要为山体,所以打通开放岸线,规划绿道主线长约34.8km,包括5段自行车道;4个大型公园(水上森林郊野公园、大草坪游憩公园、望湖自行车文化公园、大坝花园中心),8个驿站;9个观景平台。
3 结语
随着世界将重心转向了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做为核心竞争力,浙江省正紧跟中央政府的号召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建设,对省、长三角、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杭州越来越多地向世界展示自身优势与创新实力,在此建设走廊串联多方实力企业结合良好的生态基底,相信随着建设和创新不断地发展,我国会向着生态科技强国日趋迈进。(收稿:2019-07-24)
参考文献:
[1]Albrechts L.Genesis of a Western European Spatial Policy[J].PlanningEducation and Research,1997,17:158-167.
[2]Albrechts L.Planners as Catalyst and Initiators of Change;StructurePlan for Flander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9,7(5):587-603
[3]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的通知(杭政函[2016]119号)[EB/OL].http://www.hangzhou.gov.cn/art/ 2016/8/22/art_9335382123664.html.
[4]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串联杭城科创力量,激发区域创新活力[J].杭州科技,2017,3.
[5]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节选)[J].杭州科技,2017,3.
[6]王祖强,孙雪芬.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J].浙江经济,2016(13):23-24.
[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http://zfxxgk.zj.gov.cn/xxgk/jcms_files//wb57/site/art/2016/8/3/art_9503_117163.html.
作者簡介:周源(1994-),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通信作者:马军山(1963-),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